APP下载

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艺术表现思考

2023-11-09李雅琦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

李雅琦

摘要:目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综艺娱乐节目表现出新的媒介融合样态,虚拟主持逐渐崭露头角。2023年,由湖南卫视引入的国内首位以周播形式出现的虚拟主持“小漾”斩获艾媒咨询2023年央企/国企最受欢迎数字员工奖。文章探究新兴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艺术表现能力,深入思考其发展潜力与局限性,以期为媒体传播与学术研究创新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分析虚拟主持“小漾”在综艺娱乐节目中的角色定位、外在形象与风格、语言艺术表现、文化艺术表现和娱乐艺术表现等特征,深入思考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的发展潜力与局限性。结果:作为实习主持人,“小漾”具有青春化、科技化、个性化等特征,与湖南卫视的青春品牌定位高度契合,独特的“萌”文化外形设计包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她流畅自然的语音输出、智能的对话交流与互动以及情感传达时声音语言与副语言的协同作用,彰显了其语言艺术表现能力。同时,“小漾”通过文化传播的现实性转向与节目文化意涵的叙事空间呈现,体现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潜能。再者,技术主义美学的展现也赋予“小漾”与生俱来的娱乐性优势,科技感赋能多样化节目形式呈现与虚拟主持人格化培养,为其娱乐艺术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结论:未来应着力推动虚拟主持的艺术化发展,加强个性化设定、激发情感共鸣和情景互动等方面的艺术性探索。同时,应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理性认知虚拟主持的优缺点,深度挖掘人与技术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潜在内生力量,为虚拟主持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展现更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虚拟主持;艺术表现;综艺娱乐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2;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4

0 引言

媒介技术决定了播音主持的基本形态,媒介变革丰富了播音主持的创作手段,扩大了播音主持的艺术表现空间。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节目主持这一角色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新闻、综艺、文娱等节目生产中的智能技术能力,将虚拟主持更好地应用在多元化的节目生产中,创新节目形态,提升产业效率。

1 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的发展概述

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主要职能为串联讲述、采编播、互动、现场掌控、访谈等。随着多元节目形态的出现,主持人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而形式创新、增强科技感也成为高效传播信息的重要保证。智媒时代,虚拟主持人是通过数字技术创造的仿真人形象,他们参照主持人的各项标准进行设计,与真实主持人相对应,具备主持的功能与作用,但缺乏真实主持人的现实生活体验,因而被称为虚拟主持人[1]。

近年来,在综艺节目追求创新和变革的潮流下,虚拟主持成为新兴趋势,在节目播出期间引起广泛关注,如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虚拟主持“小小撒”、2019年央视五四晚会虚拟主持“小灵”、2022年安徽卫视春晚虚拟主持“小安”等。2022年,随着国内第一个以周播形式呈现的虚拟主持人“小漾”在《你好,星期六》中正式亮相,虚拟主持人进一步成为综艺节目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你好,星期六》作为全国首档将虚拟主持人列为常驻主持人的节目,同时又接档《快乐大本营》黄金播出时段,社会能见度极高,而“小漾”凭借虚拟主持的特殊性广受关注。

2 綜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小漾”的艺术表现特征

2.1 角色定位与风格特征

2.1.1 角色定位

主持人的风格塑造和形象定位是一个电视节目的门面和标志要素[2]。虚拟主持人“小漾”在综艺娱乐节目《你好,星期六》中的角色定位是实习主持人,旨在与其他真人主持人一同参与节目主持工作并与嘉宾和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实现一站式虚实互动节目录制[3]。“小漾”为节目带来了独特的乐趣,实现了科技感、创新性与娱乐性的多元融合。

2.1.2 外在形象与风格特征

在综艺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与节目质量及观众兴趣密切相关,而这一形象塑造涵盖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外在形象指主持人的身体特征与着装风格,直接影响观众对节目的感知和吸引力[4]。“小漾”的形象塑造突显立体感,细节精致。资料显示,研发团队预先绘制了上千张“小漾”的原画,使得“小漾”的人物形象呈现出高度真实和生动的特点。

由“小漾”参与主持的综艺娱乐节目《你好,星期六》立足青年视角,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积极向上的青春叙事来引领青年文化,同时传递民族自信的价值观。具有青春化、科技化、个性化等特征的“小漾”与节目的青春品牌定位与设定高度契合,独特的“萌”文化外形设计包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突显了节目青春、文化与趣味性的风格,给受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与感官体验。技术主义美学的展现赋予节目与生俱来的优势,为节目增添了趣味。

2.2 语言艺术表现

2.2.1 语音表现:流畅自然的语音输出

有声语言是艺术创作中的必要手段,语言传播明晰是重要的要求之一[5]39-40。虽然综艺节目主持人对声音的要求相对于新闻主持人稍低,但调值仍要积极、饱满,语音输出也要流畅自然,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小漾”声音刻画细腻,娴熟掌握了普通话发音、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其呼吸换气声清晰可闻,在紧张时会出现明显的音调变化,没有固定腔势。“小漾”流畅自然的语音表现为观众提供了愉悦的听觉体验。

2.2.2 对话互动:智能的对话交流与互动

对话互动是语言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语言传播的交流性与艺术性[5]53-66。在节目中,“小漾”能与主持人和嘉宾进行实时语音互动。当“小漾”受到贾玲的调侃时,她迅速以巧妙的方式回应道:“青春的发型、同样甜美的笑容,贾玲姐,我们都是建模脸。美女都是相似的嘛!”这样俏皮的对话内容在节目中屡见不鲜。这种风趣幽默的交流方式,使其个性化与人格化的特点更为突出。虚拟与现实实时对话的不确定性,为虚拟主持提供了更具新鲜感与未知感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2.2.3 情感表达:声音语言与副语言共同作用传递情感

在综艺节目中,情感表达至关重要,可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根据梅拉比安沟通理论的“7-38-55规则”,对于情绪和喜好的表达,它的文字提供7%的信息,38%来自语音语气,55%来自肢体语言。而播音主持的副语言特指传播主体在电视屏幕前显现的体态、时空感觉显示、面部表情组合、眼神动作等。作为传播主体屏幕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副语言表达与有声语言表达一起构成电视播音主持的重要创作手段[6]。

“小漾”采用行业领先的数字光场扫描技术、真人实时驱动和实时云渲染功能,使其在节目中能够实时互动。资料显示,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真人情感表达,“小漾”采用面部捕捉技术,基于52个基础表情,衍生拆分了数百个细微表情,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让“小漾”的喜悦、激动等情感表达连贯自然,行为举止大方,不显矫揉造作。每一个细微动作与表情都彰显了虚拟生命的鲜活,更加细腻和真实地传递了想要表达的情感。

2.3 文化艺术表现

2.3.1 文化传播的现实性转向

在“小漾”的形象设计上,设计师通过采集中国数百名女性的样貌,并融合湖南当地女性的特征,成功创造出逼真的本土化形象。此外,她发布的微博与抖音呼应了多样化的文化传播行为,其中包括身着旗袍在名胜古迹留影,或身着印有湖南卫视“青春中国”标志的衣服在长沙特色美食街打卡等。这些行为构成了具体而生动的文化传播实践。通过这类本土化形象设计和中华元素点缀的日常展示,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现实性转向,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流动传播中得以传承与发扬。这样的创新手法不仅使虚拟主持更接地气,也使色彩鲜明的文化符号与当代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相互交融。

2.3.2 节目文化意涵的叙事空间展现

文化传播需要共洽的载体,叙事场景给予互通意义达成的路径与可能性。在湖南卫视华人春晚上,“小漾”身着红色旗袍,敲击中国鼓,与民乐大师们合作完成乐曲演奏。这一新颖的演出形式实现了新兴科技与国风器乐的巧妙碰撞,借助节目文化意涵的叙事空间,成功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艺能展现的欢笑声中为观众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这种扎根本土,用文化、价值认同打动年轻人的传播策略,不仅展现了湖南卫视对大众的精神引领,也是其积极承担时代责任的具体表现,彰显了人文关怀。

2.4 娱乐艺术表现

2.4.1 场上表现:科技感赋能节目形式娱乐化

在虚拟现实、5G和人工智能赋能的万物互联空间环境下,娱乐节目表现出新的媒介融合样态。节目主持人“小漾”呈现了视听奇观,这种娱乐外化的形式嬗变似乎成为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所定义的“有意味的形式”[7]。且当下受众注意力不仅集中于节目文本本身,独特的娱乐精神所刻画的更加人格化的虚拟主持能引起更明显的逆迷群效应[8]。从受众的接受心理来看,可视为对综艺主持人的一种职业期待。

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表演不仅使受众倍感亲切,还丰富了节目串联手法,增加了节目新鲜感[9]。作为虚拟主持,“小漾”展现出高超的表演才能。她在节目中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殷夫人配音,其契合程度引发观众惊叹;在湖南卫视的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她与艺人阿朵上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苗鼓大秀。通过学习,“小漾”不断升级自己的舞台技能。她的娱乐艺术表现得益于科技的赋能,同时也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2.4.2 场下表现:人格化培养与独特魅力

智媒时代,共情场景突破时空和屏幕的限制,触及屏幕后各个圈层的受众,乃至个人生活经验。着力于人格化培养的“小漾”在各大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动态,包括打卡美食景点,剪辑节目中的有趣片段;制作搞笑表情包;晒出与明星的合照以及积极与网友在评论区互动等。这类接地气、多符号拟人化交流的形式与“小漾”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使冰冷的机器有了生命力。虚拟主持的人格化培养与自我呈现引发了观众热议,而大众对她言行举止的评价和分析彰显了内容在引发关系认同和情感共鸣上的价值。

3 综艺娱乐节目中虚拟主持的艺术表现思考与展望

3.1 综艺娱乐节目中虚拟主持的藝术性探索

通过研究虚拟主持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和表现可以发现,其艺术创新潜力和可能的突破点在于引发情感共鸣、个性化设定和情景互动等三个方面。

首先,尽管虚拟主持已实现了流畅自然的语音输出,且虚拟主持在综艺节目中的对话互动能力虽已有了初步发展,但在复杂的场景中,虚拟主持与观众或嘉宾之间的对话交流仍基于其独特的处境,构思更加委婉含蓄的主持辞藻,语言艺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语言艺术能力的提升将使虚拟主持在节目主持中更加贴近观众情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虚拟主持可以尝试通过个性化设定来展现独特的风格。例如,虚拟主持可以根据不同节目的类型和主题调整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契合节目氛围。个性化设定还可以通过赋予虚拟主持特定的外貌和形象,与观众建立更加亲切和有趣的联结。

此外,可以探索更多新场景,适配多元环境,基于平台受众,拓展多元互动形式。可思考在节目进行的同时加入VR、弹幕互动等模态,以实现音、视、图、文等立体视觉呈现效果。或考虑多地实时互动录制节目等。未来的研究和探索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虚拟主持的艺术表现水平,发掘其在情感表达、人性化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潜力。

3.2 未来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发展趋势

3.2.1 增强应用场景和使用习惯

未来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应加强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娱乐节目、广告宣传、品牌代言等领域。随着观众对虚拟主持的接受度逐渐提高,观众可能会养成对虚拟主持的使用习惯,从而接受虚拟主持在不同媒体和节目中的广泛应用。

3.2.2 虚拟主持形成IP和品牌化

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的IP化和品牌化是一种有潜力的发展趋势,将虚拟主持打造成独特的IP形象,有利于给卫视品牌塑造争取更多曝光机会,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从而实现品牌内容和商业价值的双赢[10],进而实现栏目的本我回归,注重节目内容质量的提升和形式特点的把握,传达品牌内涵,塑造品牌形象。

3.2.3 人机共存和具身形态

未来虚拟主持将更加注重对人机共存模式的探索。虚拟主持具有推进媒体行业制播智能化、辅助人类高效工作等潜力,由虚拟主持具身传播进一步探索具身形态,可能成为未来虚拟主持的一项重要创新方向和趋势。

3.3 对于综艺娱乐节目虚拟主持艺术表现的思考与建议

作为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虚拟主持为综艺娱乐节目带来了创新和新奇的体验。然而,虚拟主持在艺术表现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在处理复杂问题、多人对话与情感理解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应急控场与常规控场能力也有待提升。为了提升虚拟主持在综艺节目中的艺术表现,在此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第一,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开发虚拟主持,不仅要注重技术创新,还要强调人文关怀。提高虚拟主持在情感表达和人性化方面的能力,使其更贴近观众情感,引发情感共鸣。

第二,加强节目主持角色的功能。虛拟主持在节目中的职责不应仅限于阐述规则和调节气氛,还应扩展到更广泛的创新领域。有必要探索让虚拟主持在节目中更加频繁地进行即兴表演和灵活应变,以提升其控场能力,增强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第三,理性看待虚拟主持的优点与缺陷。虚拟主持是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应理性看待其优势和局限性。既不夸大虚拟主持的能力,又不忽视其在当前局限性。

4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主持未来在综艺娱乐节目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着力推动虚拟主持的艺术化发展,致力于深耕细作,强化专业能力,寻求核心价值。在推动虚拟主持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真人主持人的优势,实现人机协同,深度挖掘人与技术在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潜在内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存杰.虚实之间:虚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及思辨展望[J].传媒,2022(14):52-55.

[2] 万伟伟,李骄杨.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艺术探讨:评《电视节目主持艺术教程》[J].新闻爱好者,2018(8):107.

[3] 数字主持人“小漾”[J].广播电视信息,2023,30(2):27-28.

[4] 郭艳玲.综艺节目主持人服饰和体态语的形象塑造:评《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论》[J].上海纺织科技,2019,47(1):79-80.

[5]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 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9-40,53-66.

[6] 金重建.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9):85-89.

[7] 王秋硕,鲁昱晖.智媒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嬗变与价值考究:以“虚拟合成主播”为例[J].中国电视,2021(4):86-91.

[8] 李坤.受众观视角下的AI与主持传播[J].今传媒,2019,27(1):22-23.

[9] 孔令顺,王明玉.泛化与淡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嬗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6):85-89.

[10] 李颖,蒋启迪.新时代AI与播音主持的融合创新[J].传媒,2019(18):34-37.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羚羊的外套》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西方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
不同游戏动画场景风格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