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竞赛对培养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探讨

2023-11-09施敏敏王瑾孙志芹

艺术科技 2023年21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施敏敏 王瑾 孙志芹

摘要:目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激发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鉴于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要目标。学科竞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方法:文章以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为例,分析其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创新育人策略:明确目标,导入竞赛;改革课程,衔接竞赛;吸纳精英,辅导竞赛;校企合作,服务竞赛。并结合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探讨学科竞赛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结果:肯定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科竞赛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长了学生的阅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有力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了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发挥了创新潛能,积累了创新经验。结论:设计艺术学院依托学科竞赛,致力于培养出更多“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其实践成效可以为其他二级学院和同类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指导,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设计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1-000-04

0 引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国社会加速向数字时代转型,国际格局发生深度变革,世界经济结构开始重塑,我国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新兴技术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要素,而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一味地跟随学习、跟踪模仿必然会受制于人。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优化、学习经验积累以及学习效果强化。只有进一步激发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才能造就一大批具备科技背景的高素质能工巧匠。

大学生学科竞赛已成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及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1]182。近年来,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竞相举办,虽然比赛内容丰富多彩、比赛形式千变万化,但都侧重于考查参赛者的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学生经过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测试、数据处理、报告撰写、演示答辩等基本过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加速走上自我创新道路,快速成长。因此,学科竞赛是充分发挥创新性教育作用的重要舞台,是铸牢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契机,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学科竞赛现状

1.1 学校层面

盐城工学院是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就是要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实用人才。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始终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专门成立竞赛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编制竞赛活动计划,组织协调竞赛相关事宜和重要工作,审核认定竞赛类别和级别,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示大学生的优势潜能和个性特点,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盐城工学院“师生齐参与、院院有精品”的学科竞赛格局,促进学科竞赛活动的“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2],并多次在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得佳绩,竞赛获奖数量也逐年递增。2023年3月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榜单中,学校排名从2022年的196名上升至156名,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学院层面

盐城工学院的设计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内最早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系之一,迄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先后开设建筑装饰、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多个本科专业和1个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紧紧依托学校工程背景,紧跟行业前沿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兼具工程实践素养和艺术设计修养,拥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创业能力,从事设计、策划、管理、推广及研究等专业工作及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秉承“艺工相融,多维协同”的办学理念,全面启动并实施“1+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实施了合理有序的育人策略[3]。

1.2.1 明确目标,导入竞赛

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为征集优秀设计作品的综合类竞赛和征集优秀设计方案的命题类竞赛。相关专业在教学设计时,挑选一些合适的竞赛主题与三、四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在提交竞赛作品截止时间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真题真做,选择优秀的作品参赛,接受校外更多参赛者和评委的评价,深度挖掘创意精英。遇到有一定挑战性的高端赛事,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竞赛专题训练,夯实专业基础,反复实践,重点培育[4-5]。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赛区的项目——翡蜜,便是指导教师研究了竞赛中红旅赛道要求后,尽早挑选设计苗子,在实践课程中加入乡村振兴元素,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品牌设计再造项目,后期再联合其他专业学生组队参赛。

1.2.2 改革课程,衔接竞赛

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与概念性的画图阶段,而应在项目中学习。入选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的服务设计团队就是借助设计产业链,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省级双创平台的资源,推动教、产、学、研、创的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理念,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堂与项目、考核与孵化”的多元教学机制,理论部分采用“团队授课”,实践部分采用“分组训练、项目导向、产业孵化、社会评价”,全方位衔接创新创业类竞赛内容,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社会调研、学习分享、研究报告等。考试成绩为综合课题考核,采用路演汇报、产品发布、现场答辩等形式综合汇报,校内教师和课外协作方会持续跟进获得孵化资格的项目组,争取在学期内完成部分成果的实际投放,搭建社会受众的评价机制。荣获德国红点奖“概念奖”、金创意大奖银奖便是对此教学改革的最大肯定。

1.2.3 吸纳精英,辅导竞赛

学院拥有的省级“青蓝工程”“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紫金英才”等人才工程项目负责人以及教学名师全都活跃在教学一线。同时,聘请行业领军人物担任兼职教授,阶段性开设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便参与竞赛的学生设计出新颖时尚的作品;邀请企业设计总监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与参赛过程,让学生的创意能更好地落地并提高其市场价值。

1.2.4 校企合作,服务竞赛

学院拥有独立的13 000多平方米的润美楼,内含专业展厅、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图书资料室、教师创新设计工作室。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校馆联动等育人模式,与市文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M+”创客工场、汇鸿集团、悦达纺织集团、东台发绣厂、大纵湖景区管委会等企事业单位合作,结合校内工作室“课程+课题”为主导的创新实践模式,探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构成了“学用一体、开放共享、协同互动、创新并举”的综合育人平台,为学科竞赛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创新、创意、创作、创业,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厚植人文情怀,强化责任意识,成为创新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近年来,训练举措不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品位,更助力学生在国内外各类重要设计赛事和创新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紫金文创奖、环境设计学年奖、“挑战杯”全国赛、“互联网+”江苏省赛、大广赛、华灿奖、未来设计师NCDA大赛、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超1000人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2 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科竞赛是通过比赛的方式,客观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等情况。参与竞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索专业科研的浓厚兴趣,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交流合作中形成团队意识,迸发出强烈的创新灵感,最终实现创新技能的提升[6]。

2.1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激发创新思维

要想激发创新能力,归根结底要激发创新思维。只有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能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哈奇森对创新能力特性的观点,创新思维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表现出独创性、敏锐性、灵活性等特质。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会经历从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到设计方案、实验论证的过程,需要科学分析、辩证推敲已知信息和原有数据,精准研判,萌发新的认识、滋生新的判断、孕育新的思考、提炼新的结论[7],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变得愈发敏锐,想象力和思辨力也逐渐增强。尤其对于竞赛中出现的问题,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摆脱传统、惯例的束缚,发挥灵活想象和发散性思维,不局限于一点一线,而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主张、新方案。如此反复,创新思维快速激发,并会迁移到同类学习中,最终孕育创新能力。

K Design Award被称为亚洲三大设计奖之一,获得此奖项的作品BIKE HUB对于设计专业学生具有启示意义。设计者跟随教师前往佛罗伦萨游学时,发现欧洲城市的交通系统与中国有较大的区别,旅行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研究路线上,急需一辆可以无拘无束骑行的自行车,但城市中大部分公共自行车系统对外国人不太友好,操作困难,无从下手;另外,大部分地图软件只支持点对点的路径搜索,顶多加入个经停点,缺乏当日旅程的全路线规划。鉴于上述切身体验,设计者结合之前参加众多竞赛的经历和收获,重新审视之前的设计思路。可放置在城市各个角落,形成一个服务网的BIKE HUB应运而生。这就是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适度的怀疑感,不被事物已知结论所束缚,引导学生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多角度、多层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不断追求探索的体现。

2.2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保持自主学习能力

维持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保持自主学习能力。依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和延伸的学科竞赛,学生可以完全摆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以认知内驱力推动学习。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认知内驱力”概念,即学生主体渴望认知、理解、掌握知识,有陈述、解决问题之倾向,学生好奇心绽放之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对环境之心理倾向;是求知需要,是一种从知识的获取中得到满足的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和学习相互作用,认知内驱力推动学习,学习的成功又能增强认知内驱力[8]。在参赛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学生可以此为契机考查自己对所学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专业敏锐性,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潜能,拓宽知识面。同时,从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与要求中,了解不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竞赛方案的设计应以行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将社会需求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追踪行业最新发展动向,注重应用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能力的靶向,为之后选择升学或者工作提供参考,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盐城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蒋同学入校后多次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竞赛及青年志愿者服务,随着专业兴趣的日渐浓厚,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还未结束,蒋同学便迫不及待地提前学习部分专业课程。节假日期间,蒋同学更是自学工业设计所需的设计软件,如PS、AI、RHION(犀牛)、3DMAX、KeyShot等,并能熟练运用,同时申请加入了王瑾老师的工作室。在工作室期间,蒋同学参与了“墨渎文化”“老人全自动护理床”等项目的研发设计工作。从观摩设计、参与设计到自主设计,他的专业设计能力逐步提升,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团队,设计出了“量光”灯具、“面部喷雾”美容护理机、“防狼”女生自卫包等多个产品。其中,“无人农用机”在盐城市首届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创意组金奖。

蒋同学在工业设计的道路上始终以王瑾老师曾获的“设计奥斯卡”——红点奖作为追求和目标,利用业余时间沉浸于书海,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积累最前沿的设计理论与设计素养。大二时精心设计了“垂直打印机”,从60个国家的469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问鼎红点设计概念最佳设计奖。毕业后,蒋同学选择攻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方向硕士学位,继续在设计的殿堂中行走。

2.3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锻炼实践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的根本是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学生全方位运用所积累知识,系统性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研究表明,创新成果是创新实践的落脚点和归宿。一件只有独特的方案和新颖的设计,却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践过程的参赛作品难以获得专家的认可。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动手操作等方面都有具体表现。参赛者前期创意、设计、制作,后期进行作品调试、多维多元素陈列展示,从而通过评委认定。这一系列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面临极大的挑战和考验[1]183。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红旅赛道的参赛项目——翡蜜的设计团队由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牵头成立。该团队多次前往具有百年手工麦芽糖制作历史的古朱村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传统手工麦芽糖的现状,然后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品牌设计升级,提高了品牌的辨识度,丰富了品牌的文化内涵;产品种类多样化构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结合流行趋势做好推广宣传,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如今,麦芽糖不但走出村落,来到网红景点、亲子市集,可品尝、可定制,更是遇上“姜汁”走进饮品店,以“伴侣”身份走进咖啡厅;村里的老手艺人也有了“糖画大师”“糖玩匠人”等新称呼。翡蜜团队通过设计创新与创业实践,为古老的产业赢得新生,这便是实践能力重要性的典型体现。

另外,在比赛现场答辩环节,清晰准确地描述作品、高效全面地展示功能、及时流畅地回答提问,有利于提高评委的评价。因此,团队在作品说明书的部署撰写、图片视频的拍摄制作以及文案材料的把舵定向方面都必须精益求精,以获得评委的高度认可。参赛者在作品成型过程中历经提出创意、设计加工、撰写材料、展示答辩等多个环节,其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和提升;指导教师在关键节点的精心指导也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1]184。

2.4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创新能力的羽翼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协作精神是创新的人格支持。在现代科技创新活动中,单枪匹马的活动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创新需求,团队协作是合力保证,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创造出众多优秀成果。互助协作、交流顺畅、恪守集体纪律、适应团队学习是创新人才重要的人格特征[7]。学科竞赛是一项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活动,每次竞赛项目的精准完成、每件参赛作品的完美呈现都需要在全面掌握各学科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头脑风暴,激发各成员的创新思维,集成各小组的创新方案。因此,竞赛项目若想取得优异成果,离不开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团队,团队将复杂的项目分块化、模块化,吸纳多人经验想法。团队中的每个人只有分工明确,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能力,从而使团队高效完成任务。

翡蜜团队的成功离不开携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一起考察市场、食品专业学生创新食用方式和开发定制产品……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团队可以打破专业限制的壁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产生思维碰撞,積累专业知识,学到真本领,更能经历激烈紧张的竞争,面对批判、质疑甚至偏见,突破灵感匮乏的瓶颈,克服实验失败的沮丧,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锲而不舍,磨炼了百折不挠的攻坚意识、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使其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

3 结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需要以智力为主要支撑,又不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而是依靠后天培养。学科竞赛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习积极性,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力促进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了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培养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发挥了创新潜能,积累了创新经验。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机制的引导和保障下,设计艺术学院继续秉承“重创意、强实践、接市场、迎前沿”的办学理念,依托学科竞赛,积极探索“数字+”专业建设思想,致力于培养出更多“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学类专业人才,奋力推进“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同类一流设计艺术学院”建设。

参考文献:

[1] 范晖,王善奎,范希营,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的机械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82-184.

[2] 冯永政,潘继强.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1):52-54.

[3] 孙志芹,顾晓卉,施敏敏.基于实践平台搭建促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设计,2022(17):109-111.

[4] 王玥.专业自信引领下的创新设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J].设计,2020(23):109-111.

[5] 赵智慧.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基于十届大广赛的参赛实践[J].设计,2019(9):108-109.

[6] 郝根彦.学科竞赛对工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能与改进策略:以某“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高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23):150-156.

[7]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8] 陈玉.师范生创新创业内驱力提升探讨[J].广西教育,2020(19):186-187.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