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新液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2023-11-03郑少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26期
关键词:罂粟碱肠病新液

郑少华

作者单位: 073000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

缺血性肠病属异质性疾病的一种,临床治疗该病的关键是尽早恢复肠管血液循环[1]。罂粟碱注射液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康复新液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抗菌、抗氧化功效,有助于改善溃疡部位创面微循环。但目前应用康复新液改善缺血性肠病患者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康复新液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定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38~76(61.62±6.23)岁;病程4~10(2.51±1.63)d;就诊原因:腹痛41例,腹痛合并便血19例,腹痛合并呕吐腹泻15例。对照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40~76(61.74±6.84)岁;病程4~11(2.62±1.58)d;就诊原因:腹痛39例,腹痛合并便血20例,腹痛合并呕吐腹泻1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就诊原因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符合缺血性肠病典型临床表现,如腹痛、腹泻、呕吐、便血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上升,D-二聚体水平升高,大便隐血呈阳性;结肠镜检查、腹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均提示为缺血性肠病。

1.2.2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缺血性肠病诊断标准;年龄38~76岁;精神状态良好、意识清晰,可配合治疗;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伴肠梗阻、感染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患者;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患者;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患者;血管畸形、肠道肿瘤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基础治疗,即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东北制造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90 mg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l口服,每天3次。2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肠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肠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时间包括腹痛缓解时间、便血隐血转阴时间、肠道功能性出血停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2)血清炎性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3)血清D-二聚体: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4)生化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5)不良反应:包括治疗期间注射部位疼痛、过敏性皮疹及胃肠道反应等。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清D-二聚体水平正常,大便常规与隐血正常,结肠镜检查显示黏膜恢复,停药7 d未见复发;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血清D-二聚体水平降低,大便常规与隐血结果恢复正常,查结肠镜示肠壁溃疡糜烂面的面积缩小,肠黏膜未见充血水肿;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大便常规与隐血未见改善甚至加重,血清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结肠镜检查显示肠壁溃疡糜烂面未缩小。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11.212,P=0.001),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 [率(%)]

2.2 肠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便血隐血转阴时间、肠道功能性出血恢复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肠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及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

2.5 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5。

表5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2.6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4,P=0.257),见表6。

表6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缺血性肠病临床治疗缺血性肠病的关键是改善肠壁缺血缺氧,促进肠功能恢复,治疗方案有手术疗法和药物疗法,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易加重患者痛苦,且治疗费用较高,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药物疗法被广泛用于临床。

罂粟碱不仅为异喹啉型生物碱,还属非特异性血管扩张剂[2]。药理学研究表明,罂粟碱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结肠炎、肝硬化等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达到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从而快速恢复肠道血液供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3];同时罂粟碱还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症状。康复新液在临床应用已有30年的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康复新液具有促进肠道局部肉芽组织生长,改善创面微循环,加速溃疡创面修复的作用[4];此外,康复新液还可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合成抗炎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而发挥消肿、抑制炎性反应的功效[5]。康复新液与罂粟碱联合应用能有效增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腹痛缓解时间、便血隐血转阴时间、肠道功能性出血停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丽娜等[6]研究显示,D-二聚体在正常人体内含量降低,而当患者体内出现血栓时,体内纤溶系统会被激活,引发二次纤溶,致使大量的D-二聚体被释放入血,血清D-二聚体水平激增。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定产物,是反映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可靠指标。康复新液与罂粟碱联合治疗缺血性肠病具有协同功效,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缺氧区的供血供氧,进而有效降低血清D-二聚体水平。

现代医学认为一种局部炎性反应,可诱发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且缺血性肠病亦是一种炎性反应[3]。其中CRP为临床常用的炎性反应敏感指标,当组织损伤后48~72 h,CRP水平可达高峰,且其对炎性反应刺激的敏感度有助于反映局部损伤程度[7];IL-6作为一种促炎细胞因子,不仅能介导炎性反应,还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因而在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TNF-α是一种促炎免疫因子,是临床公认的介导肠道黏膜损伤的关键[8];CK-MB在心肌梗死及肌肉萎缩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与缺血性肠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急性炎性反应有关,可作为判断炎性反应的准确指标。此外,由于缺血性肠病的特点是在缺血损伤的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分离,加之补体系统有助于促进中性粒细胞对缺血损伤组织的吸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CRP、IL-6、TNF-α、CK-MB)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康复新液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肠缺血缺氧状态,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肠功能恢复时间,控制机体炎性反应,降低D-二聚体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罂粟碱肠病新液
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局部注射罂粟碱后创面有形物质形成原因的探讨及预防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罂粟碱不良反应文献概述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康复新液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6种成分测定
三七伤药片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后皮下瘀斑及硬结的疗效观察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11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