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3-10-28刘金华高嘉沵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金华 高嘉沵

摘  要: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高校德育水平的有力举措,有助于在各路思潮激荡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研究及优化路径的探索需不断推陈出新。文章以此为背景,从人本主义视角切入,客觀评价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从教材设计、师生多元互动方面提出建议,创新推出“模式外推法”,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水平。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研究;“模式外推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79-04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期指导理论,影响着新一代社会建设的思想面貌。针对高校课程中普遍存在的实践导向、外化理念效果有待提升的现状,文章运用人本主义理念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探究优化路径,具有较高的理论先导价值。

一、人本主义视域下的思政课程

(一)以人为本,发挥人本主义理念价值

人本主义理论是从人的本质即潜能出发,关注人的潜能、尊严、价值等,主张激发人的自身本质潜能以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马斯洛强调人的本质与潜能,并着重阐释其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客观联系;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从外在环境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强调积极健康的环境对人的充分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从人本身的本质与潜能出发,激发人的创造性与成长活力,以促进个人发展。这与当下思政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以真理促学习,展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既是对新中国建设经验的重要总结,也是重要展望,对当下中国建设有着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其一,世界格局缓慢改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形势下,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也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塑造,方能在瞬息变迁的世界格局中掌握话语权;其二,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更高位阶的历史使命。青年乃国之未来,青年教育是国之要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向导,从国家、公民、个人三个方面为青年树立价值标杆。在全新的时代格局之下,梳理现代化人才教育体系,培育真正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新青年。

(三)以课堂育学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使命

高校办学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全方位、体系化、个性化的课程塑造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活力。高校品德素养教育作为重要一环,承载着强化思想引领的职能。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有极高的指导价值。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人格,初步建立起个人三观,在此时协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可使其受益终生;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之一,德育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其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投身社会主义理想实践,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蓄力接棒。

二、实践向导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况洞悉

(一)课堂体系针对性有待强化

思政课程设置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延展性仍不够突出。基于思政课程育人理念的革新与发展,众多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在课程中援引相关思政知识加强素养教育,并对教学进行理论分析。然而纵观思政课程总体,在教材设置方面未能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而是将其作为辅助观点在课堂上讲解;并未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的熏陶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授课模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的育人内核之一,其延展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作为贯穿始终的“引针线”,未能通过其将思政课程体系串联起来,铸成一面供高校教师、学生学习的思政体系墙。

(二)课外实践性有待提高

目前,各大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重要性均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其重大实践指导价值的认识则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在众多通识公共课程中,理论课程居多,其开展的重点在于加强理论学习,例如对案例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进行剖析与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进行背诵记忆等。这种“内化”教育模式目前已有一定成效,一部分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若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便要从实践着手,以实现理论的升华。首先,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仍有空间。校园文化包括但不限于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的校园风尚,积极的师生精神面貌。其次,校园活动可以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评价其开展效果。目前的校园主题活动,数量众多,颇有目不暇接之状,“一波接一波”“一山更比一山高”[1]。然而值得考量的是,这些纷繁的校园活动是否突出了主题?是否真正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实效?是否真正实现了教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思想建设领域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由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认识。加强实践比重,将使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激发核心价值观微观指导作用。

(三)课堂育人温度有待提升

在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个体发展路径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个体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政课程的吸收方式有所不同,导致思政课程育人效果因人而异。其一,我国大多数高校为文理兼收,由于不同专业学科门类学习内容、研究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长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学生也相应地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对思政课程的内化与外显模式各有特点,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有不同的角度。其二,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较大不同。同一课堂中的学生有对理论知识较敏感的“学术型”个体,也有对时事新闻热点较感兴趣的“实践型”个体,不同学生对思政课程有不同的期待与要求。不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效果不同,间接导致思想政治课德育效果不同。高校学生是由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课程吸收程度、学生个体兴趣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三、人本主义理论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

(一)以体系促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中的针对性与延展性

基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针对性与延展性不足的潜在优化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体系中的延展性,思政课程育人实效性将迈上新台阶。

第一,提升思政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抓住事物的发展核心与因果联系,以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指导地位的某一方面为发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过程中,应当着力突出其针对性,明确其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一线课堂实践中,高校教师可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蕴含的核心价值体系对课程进行讲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融入思政体系中,构建更加丰富、更加详实、更加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思政话语体系。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融入人本主义德育思想,启发学生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递升思考,明确个人价值追求;在实现专业知识培养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培育学生的精神思辨能力;在实现个人价值同时领会家国时代使命的召唤。

第二,拓宽思政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展性。就当下思政课程而言,延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延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的“引针线”作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课程串联成一套有机的体系,这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开展的模块性上。思政课程中从“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到“毛泽东思想概论”,均有针对个人发展的准则与倡导,针对社会的运行规律归纳,针對国家建设的理念融汇,并通过三个递进维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其中。二是课外的延展,是指提升思政课程的时事黏合度。社会信息纷繁复杂,针对各种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解读,是思政课程开展的目的之一。通过加强思政课程的时事含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讨论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其思想进行引导与改造。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对时事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增强学生对时事的分析能力,筑牢正确的个人发展理念基础。

(一)以实践验真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中的外化性与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加强“模式外推法”融入高等教育机构,优化课程的实际效果。所谓“外化”,就是“外部化”,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实践的准则落到实处,真正深入学生生活,展现高度的实践指导价值。“模式外推法”是将思政内容外化至其他课程当中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便是这一模式的有效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可以融入思政课堂,还可以应用于高校其他课程,即“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注入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实现隐性教育。要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的各个课程之中。实现全员思政,全门类提效,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达到显隐结合,打破传统教育定式。

通过实践促进“外化”成果转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由实践进行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学生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实践性纲领,只有将其融入实践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德育效果。校园思政是学生身在的校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思政”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首先,相关方应当积极举办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以相关活动为载体,对高校学生进行课堂以外的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加强效果评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渗透率,确保学生能够切实提高实践水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局限于理论学习,而是将其渗透至校园,使学生在课堂以外仍能感受其现实指导价值,达成全方位、多视角的课程思政实践[2]。其次,运用“模式外推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各个角落,将理念潜移默化植入思想。

(三)以人文提实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程中的明确性与先导性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学的运用强调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学生需求因材施教达到最大教育效果。此种模式需要师生彼此成就。

第一,教师可以运用相关测评工具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面向的对象,教师与学生是彼此成就的。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相互学习,学生通过课堂收获知识,寻求人生发展道路的指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互获取职业成就感与获得感,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指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效思政课程实效的一个有效抓手便是先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测评工具以了解学生兴趣,明晰学生学习模式。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思政教育效果[3] 。

第二,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提升素养。首先,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课精神。教师作为高校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应当具有与其课堂相对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树立高深的情怀;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乐于推动思政课不断提效[4]。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育人观念不断更新,高校思政课有不断更新提效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掌舵人,势必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更新知识体系,践行职业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思政课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理论传授一种方式,例如可以引用翻转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颠覆传统方式,采用“先学后教”模式,线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线下课堂进行小组互动讨论,角色扮演式学习,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互动讨论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达到育人目标[5]。高校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多种专业门类学生设定多样化教学方式,将不同专业门类的学生集合在同一节公共课,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跨学科交流,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互动中激荡思想,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四、结语

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现代化人才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导向之一,而思政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一环,全面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有助于提升高校综合教育水平,创新高校德育制度。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推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达成的重要路径,期待高校德育有更多优化提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梁. 学贵有疑:“问什么”与“怎么问”的逻辑探析——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66-69.

[2] 刘建军. 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规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7(04):57-61.

[3] 张立梅,王国顺.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14-16.

[4] 王利军.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原则:历史·逻辑·现实——基于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10):14-19.

[5] 刘英杰,王炜. 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刍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2):69-75.

(荐稿人:罗静,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