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喀斯特地貌教学实践

2023-10-27张富兄金彦香金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3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张富兄 金彦香 金鑫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喀斯特地貌”一节为例,基于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过程,并探析融入环节,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要求,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敬业爱国的科学精神和欣赏各种地貌景观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课程思政;喀斯特地貌;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3-0073-04

0  引言

课程思政教育是隐性教育,需要润物无声地在师生交流中实现渗透教育。它立足于育人属性,促使学校落实德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1]。通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程的知识传授,发挥课堂主渠道承载的“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责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是教育与学生发展之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1  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1.1  区域认知

通过地图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并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1.1.2  综合思维

通过科普视频、景观图及版画,学生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能够识别喀斯特地貌各类景观、掌握各类景观的特点及其演化过程。

1.1.3  人地协调观

通过探究活动和观看视频,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貌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培养欣赏地貌景观的地理审美情趣及坚持不懈、敬业爱国、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1.2  教学内容分析

“喀斯特地貌”一節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教材内容分为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个内容,重点说明了各种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喀斯特地貌这一课时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二是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及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三是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各类景观的特点。最后进行案例探究“世界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原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间相互影响的理解,并引出第二个课程思政融入点南仁东工程师,以培养学生敬业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1.3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大气”“地球上的水”等章节,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考虑部分学生外出旅行较少,较少接触真实的地貌景观,在学习时难以想象和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可能会使教学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1.4  教学重难点

1.4.1  教学重点

结合相关视频、图像能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各景观的特点。

1.4.2  教学难点

通过气候图、岩石类型图、喀斯特地貌分布图能够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成因。

1.5  教学过程

1.5.1  视频导入,桂林山水

教师导入新课,播放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桂林山水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呢?大家想知道这些是什么景观吗?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解开大家的疑惑。

学生欣赏视频,产生疑惑并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1.5.2  明确方向,自信起航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学习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5.3  动眼动脑,打好基础

【师】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在课本第66页找出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并从概念中找到有关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的关键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概念中的关键词一起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并播放有关喀斯特地貌的科普视频。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同教师一起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认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视频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和加深对喀斯特地貌的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1.5.4  分析地图,探究成因

教师展示喀斯特地貌分布图、我国岩石类型分布图及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呢?

【师总结】这些地区广泛分布有石灰岩,且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可以从它的形成原理来探究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原因。

教师展示如下石灰岩与H2O、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03+C02+H2O==Ca(HCO3)2

【师解释形成原因】贵州位于云贵高原,气候类型为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贵州大窝凼区域符合石灰岩、湿热环境、流水溶蚀的条件。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经不断地侵蚀堆积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学生通过读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岩石类型分布图认真思考岩石、气候这两者与喀斯特地貌之间的联系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读图分析贵州的岩石、气候与喀斯特地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以化学方程式来解释地理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5.5  欣赏美景,了解特征

【师】通过学习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我们可将喀斯特地貌按分布位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接下来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67~68页内容,与同桌合作完成表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与学生一起填充表格,并带领学生一起画喀斯特地貌各类景观的版画,并讲述各类景观的关系及演变过程。

教师从“丛、林”两个汉字讲解峰丛和峰林的区别。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我们一起来欣赏各类美丽的喀斯特景观。

教师分别展示洼地、峰丛、落水洞、石林、地下溶洞、孤峰等景观的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

在展示地下溶洞时,让学生上台指出各类景观,并给予学生引导与鼓励。

学生阅读教材,与同桌合作交流,完成表格。跟随教师一起补充表格,并尝试画喀斯特地貌各类景观的景观略图。欣赏各类景观图片和文字介绍,上台尝试识别图片中的景观。

【设计意图】利用画版画和填充表格的参与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加深对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的认知。利用景观图片可以形象直观地强化学生对景观及其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1.5.6  探究缘由,埋下伏笔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68页的活动题目,然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四人小组讨论PPT上的三个问题: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內容补充并展示答案。

【师】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得知贵州平塘从气候、地貌、工程量等角度都非常适宜建造射电望远镜。约翰·菲希特说过“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可见有利的天然地貌的价值是要通过实践来成就的。那么这个宏伟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为什么能够成功呢?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来揭晓答案吧。

学生积极讨论,发言表达小组讨论结果,整理答案。通过教师的设疑,学生对望远镜建设者产生好奇心。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设疑部分为接下来的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埋下伏笔。

1.5.7  呼应设疑,升华思政

教师呼应案例探究部分的设疑,向学生简单介绍“天眼”建设者工程师,并播放介绍南仁东工程师的视频(南仁东在回国后扎根于中国天眼研究,并带领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怕吃苦,不贪图名利,为祖国建设奉献才华)。

学生观看视频,用心感受,简单记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南工程师的事迹,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并使学生受到伟大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敬业爱国、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

1.5.8  小结巩固,再融思政

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展示地上地下喀斯特地貌图)。通过展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师总结】从水不断作用于可溶性岩石我们可以看到水的“坚持、坚韧、坚定、不放弃”的精神。大家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要向流水学习,坚持、坚韧、坚定地做事、学习,不放弃、有毅力、有耐心,相信经过积累大家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学生回答问题并巩固知识,在小结过程中通过思考提炼出“坚持、坚韧、坚定、不放弃”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进而内化于心。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理清思路。在巩固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坚持、坚韧、不放弃、有毅力、有耐心”的精神和品质。

1.5.9  布置作业,深化思政

【师】根据本节课观看的视频,写一份具有“地理味道”的600字左右的视频观后感。要求:体现本节知识点及自己的思想感悟。

学生回想视频内容,在课后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观后感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吸纳,同时这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程思政内容和知识点吸收效果的一种方式。

1.6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2  课程思政融入环节探析

2.1  巧借案例探究埋下伏笔

在案例探究部分,教师呼应探究活动中的设疑。贵州平塘从气候、地貌、工程量等角度都非常适宜建造射电望远镜,但有利的天然地貌的价值需要通过实践来成就,没有南仁东及其团队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大工程的。播放有关南仁东工程师简介的视频,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观看视频,并进行思想升华,学习伟大科学家的可贵精神与品质。

视频中讲述了关于“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的片段,学生可边巩固本节知识,边接受伟大精神品质的熏陶,进而得到全面发展。

透过南仁东的事迹,学生可感受南仁东及其建设团队投身国家建设、心系祖国的崇高品质。南仁东在回国后扎根于中国天眼研究,并带领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研究,首次利用天然地貌建设巨型望远镜,说明中国在巨型射电望远镜领域已拥有了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南仁东的影响下,学生也可感受敬业精神并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南仁東在研究天眼的过程中,本着奉献精神,不贪图名利,一心推动我国在该行业的发展,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学生还可学习他踏实工作、尊重科学的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做对人民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最后通过“写视频观后感”的作业来促使课程思政的效果达到最佳。

2.2  环环相扣启发总结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本节课在课堂小结过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用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欣赏了喀斯特地貌景观,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此独特美丽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谁的作用不可忽视?水的溶蚀作用需要多久?一次,两次……无数次?一天,两天……千万年?那我们可以看到流水的什么精神呢?”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一朝一夕不能造就奇观,所以大家看到了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溶蚀岩石,水有着“坚持、坚韧、坚定”的精神”。

鼓励学生像流水一样,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坚持、坚韧、坚定。巧妙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坚持、坚定、坚韧、不放弃的品质。

3  课后反思

3.1  优点

1)本案例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这节课的知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播放有关喀斯特地貌的科普视频,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学生对新概念“地貌”相关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3)案例中讲授各景观的演变过程时,以版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用简单的粉笔配合口头讲授,快速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绘制成黑板画,不仅可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识别各类景观及其特点,而且在学生跟教师一起画图的过程中可发展学生的智力。

3.2  不足

3.2.1  缺少作业布置

作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可帮教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作业的布置并非给学生添加包袱,作业应难易适中、数量合适。在本案例中,可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布置小组探讨“喀斯特地貌对于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这类作业,从而使学生全面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2.2  教学内容偏简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略微有些简单,教师应当多拓展一些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例如:石漠化、地表土壤薄、水土流失等知识,或者可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来讲授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这样可使教学内容更充沛,学生的课堂收获更丰富。

4  结束语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善于获取各类信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发掘新的教学资源。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诙谐、有亲和力,给学生创设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还要注重把握多媒体与板书,合理应用现代技术进行

教学。教师须牢记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应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精神情感及价值观。

5  参考文献

[1] 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4):38-44.

[2]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3] 本报评论员.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9-3-25(1).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旋挖灌注桩施工工艺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