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

2023-10-21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美育民间美术

邓 洪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近年来,传承非遗文化和促进幼儿美育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幼儿启蒙教育中。[1]幼儿美育活动是将幼儿个性发展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2]民间美术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与幼儿园美育活动的有效融合,既能传承非遗文化,又能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目前,国内众多幼儿园顺应时代潮流开展了诸多相关教育实践,关于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现状、传承策略及特色园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关于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基于非遗传承的视角,本文进一步明晰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价值内涵,深度分析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价值意蕴

(一)强化探究实践,促进幼儿审美发展

民间美术是以点线面为造型元素,通过绘画、镂刻、裁剪、雕塑、织绣、编钩、印染等技法,加上多元色彩的搭配与点缀,经过多重工序最终形成种类丰富、色彩斑斓、图案多样的艺术作品,具有灵动性、装饰性、真实性等特点,是独特的艺术瑰宝。[3]民间美术创作是一个手眼脑共用的心理操作和实践操作并行的过程,能促进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使幼儿手、眼、脑逐步协调一致,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发展。[4]皮亚杰认为,观察、触摸、倾听等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其感觉系统、贯穿其信息通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认知、审美等能力的发展。[5]

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教育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的幼儿发展需求新理念的回应。将民间美术融入幼儿美育活动,既能让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亲自体验民间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又能让幼儿在做中学,使幼儿的空间想象、组织协调、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幼儿在了解学习的过程中观察民间艺术作品的外形、色彩、肌理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民间美术的意念美、组合美,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精神力量。

(二)深化文化认知,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地域不同、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民间美术形成了许多兼具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的种类与风格,主要涵盖民间绘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编织等门类,自贡彩灯、陕西窗花剪纸、苏州玉雕等尤为出名。[3]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间美术的文化底蕴愈发浓厚,教育价值日益突出。针对幼儿艺术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2]将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既能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又能让幼儿充分认识与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深化幼儿文化认知,增强幼儿文化自信。

二、现实困境

(一)教师认识具有模糊性,资源开发能力较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幼儿教师具备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素养。[6]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目前,许多教师对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支持将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以丰富幼儿美术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民族品格。但大多数教师对民间美术的认识较为狭窄,对民间美术的了解仅局限于名称、简单的制作工序等,对民间美术的历史来源、种类、用途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还需加强。同时,教师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存在畏难情绪,资源开发能力较差。在民间美术较为复杂、教师学习主动性欠缺及鲜少接受相关培训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教师很难筛选和改编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

(二)活动内容具有倾向性,活动组织形式单一

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在课程和教学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上,低结构化的教育活动更多关注幼儿和活动过程,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7]目前,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实践存在活动目标忽略幼儿经验、教育内容选择不均衡、活动组织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教师会从知情意出发,优先考虑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感,但其活动目标缺乏生成性与开放性。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会综合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学难度、教学安全等因素,选择开展操作简单的民间绘画类和民间剪纸类活动,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连续性。此外,教师对民间雕塑和编织类的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不同年级开展相似活动的情况,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形式的组织上,教师主要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围绕图片、视频导入—教师讲解示范—教师发放活动素材—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流程,活动过程的趣味性较低,忽略了幼儿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力与接受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扮演的角色是示范组织者,忽略了幼儿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在活动评价环节,由于幼儿缺乏评价能力、评价主观因素强等,多数教师很少让幼儿自己评价,而是依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幼儿作品的完成度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体验缺乏足够的关注。

(三)各方资源具有局限性,参与支持力量薄弱

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与收集是丰富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但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对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参与支持活动的力量薄弱。第一,幼儿园缺少资金支持与专用材料。目前,在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双重考量下,幼儿园只能提供剪刀、胶水、颜料等基础性材料,木板、甘油等专业性材料多用替代性材料。第二,幼儿园的态度不明晰。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通常是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幼儿园在日常的活动设置中,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度不高。第三,家长缺乏了解,参与度较低。多数家长缺少对民间美术的了解,无法给予幼儿专业的指导,因而在与幼儿协作完成作品时,常常表示难度大、时间和精力欠缺等。第四,社会的关注度和宣传度不足。开展相关活动时,教师需要主动联系相关人员与机构,如非遗传承人、非遗博物馆等。活动宣传多依靠幼儿园自己的公众号,缺少主流媒体的宣传与引导。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力度较小,很难实现大小环境的融合。

三、实施策略

(一)提升认识和运用能力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8]教师的美育素养,是影响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幼儿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守护者,主动承担“以美育人”的使命。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和传承民间美术的榜样,对民间美术等非遗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主动了解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民间美术资源的种类、艺术特点、创作流程的学习和认识,充分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另一方面,要提升自我认识,提高自身整理筛选、改编与创新的能力,在科研中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做好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此外,幼儿园要支持教师多渠道发展,拓宽教师的学习途径,如开展进班听课、教研活动、专家讲座、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多途径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

(二)创新组织与实施流程

学前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时期,要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可以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育活动,践行“六大解放”理念,以民间美术为载体,围绕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三大主题,打造特色美育活动课程,优化幼儿美育环境,全面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其一,解放幼儿的头脑与嘴巴,发展幼儿的创意思维,让幼儿自由表达艺术之美。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活动内容能否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能否充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一方面,教师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将自然生成的活动目标与幼儿创造性行为的表现结合起来,使活动有弹性,让幼儿在人文与自然创造的过程中勇于表达、尽情创作。教师也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活态性原则、原真性原则,选择符合幼儿园教育特性、能满足幼儿兴趣的内容,并加以改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更注重相关内容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持民间美术的原真性。[9]另一方面,教师灵活使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幼儿互评、他人评价融合在一起,根据幼儿的兴趣,采用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教师也要树立生活化的美育活动评价观念,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尊重和肯定幼儿在民间美术作品制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创意。

其二,解放幼儿的双手与眼睛,拓宽幼儿的审美视野,发展幼儿的创作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以艺术性、教育性、童趣性、生活性、参与性为筛选原则,充分考虑幼儿的直接经验、理解水平和能力,筛选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改良,让幼儿通过符号的意义、颜色搭配、点线的结合,主动了解画面内容与形式、创作背景与过程,积累欣赏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讲解示范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关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运用”“欣赏与评析”“综合与探索”四个关键环节,通过“因材施艺”“迁想造物”“借迹造型”等方式鼓励幼儿创造,尊重幼儿的艺术天性,以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沉浸式、交互性、构想性的特点,科技赋能以增强民间美术融入美育活动的效果,提升美术作品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促进幼儿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

其三,解放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感知环境之美,体验社会之美。将民间美术融入环境、融入社会才是促使其得以保存与传承的根本之道,也是激发幼儿欣赏美、体验美的关键途径。首先,通过环境创设营造美育活动氛围,以强化环境熏陶的作用。教师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通过环境创设、区角活动、文创园等形式有机融入,不局限于“器物”层面。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建立艺术展览馆、创作梦工厂等空间载体,让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深化对美的感知。其次,突破固定的教学流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结合起来,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幼儿兴趣。最后,活动场所坚持开放性原则,走出学校,步入社会。组织幼儿走进非遗博物馆、实践基地,通过寻访非遗传承人与大师,直接感知欣赏原汁原味的民间美术作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完成民间美术作品的创新呈现。其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幼儿欣赏民间美术,教会幼儿透视民间美术图像,欣赏民间美术造型、色彩、构图、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体验民间美术风格的多样性及艺术表现方式的多元化。[10]此外,打造集幼儿美术作品展览、小小艺术家驻留、艺术衍生品售卖等功能于一体的艺展平台,通过良好的艺术生态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促进幼儿美育的生态式发展。

(三)优化各方资源与支持

美育建立在生活实践之上,贯穿所有生活审美经验。因此,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美育资源,凸显美育价值,夯实美育实践基础。

一方面,建立美育资源网络。将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难度大,很大程度归因于内容资源的整理与改编。而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11]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可以通过打造美育工作坊的形式,邀请民间美术、非遗文化方面的优秀研究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筛选适合幼儿的内容;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创新改编;建立民间美术美育活动资源库,收录整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丰富资源库,为幼儿教师提供借鉴资料。幼儿园更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园本课程,让民间美术成为一本立体生动的活动教材。此外,幼儿园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教学与宣传,完善美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线上交流分享的平台,使资源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园也要利用数字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丰富幼儿美育模式,为幼儿美育提供新载体,让幼儿在虚实结合的情境中感受民间艺术之美。[12]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家校社合力优势。首先,幼儿园成立专业团队,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进园指导。邀请民间美术艺人进行现场创作或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活动的有效性,激发教师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组织活动奠定基础。其次,幼儿园在充分了解家长个性特征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设立家长开放日、亲子体验日等,让家长参与到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美育活动中,使家长对创意美术形成新的认知、增强体验感,实现家园共育。最后,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专项课题组,鼓励园所间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美育活动体系。社会企业与机构在场地、专业人员、活动素材上提供支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对幼儿园活动进行报道,让社会关注民间美术类非遗文化。

综上所述,幼儿美育是促进幼儿知识增长、能力形成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将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与时代价值,能够让幼儿通过指尖造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行知合一。教师应在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背景下拓展教育资源,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创造性地将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猜你喜欢

美育民间美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