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共鸣

2023-10-19虞鹏飞

音乐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经典性舞剧红楼梦

虞鹏飞

“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我再一次听到叶小钢作曲的舞剧《红楼梦》,一种深切的共鸣涌上心头,并非仅是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而是仿佛一种穿山越水的叹息——它来自曹雪芹,也来自叶小钢;它来自林黛玉,也来自贾宝玉;它来自大观园里的世事流转,也来自人间的爱恨别离、世相百态。在这部作品中,剧中人、原著作者、以此为剧本的艺术家与读者、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社会人生、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超然共鸣。它传达了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意气之感”,甚而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精神体验,体味着“有生所共深悲”的人之命运。这种体验是亲历这个世界的人们所必须面对的,它跨越古今,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共同的世界。这种带有形而上追寻意味的共同体验连通了《红楼梦》的世界,将与之相关的一切人物代入其中,将文学和音乐融于一体,形成精神的轰然共鸣,令我徜徉其中而叹息。

叶小钢的作品毫无疑问地被音乐界和爱乐者们划分在“现代音乐”的风格范畴里,而舞剧《红楼梦》则在“现代音乐”这一标签里建立起了某种更具“经典性”的艺术风格。在这个新作频出,常常“把自我(热衷于原则与独创性的自我)奉为鉴定文化准绳”的时代,舞剧《红楼梦》体现出一种“经典性”的可能。

作为作曲家,叶小钢是有“野心”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蜚声海内外的他,并不满足于仅对音乐做囿于现代艺术形式和现代艺术观念的探索,充当现代音乐的“弄潮儿”。首演于2005年的《大地之歌》、创作于2016年的《鲁迅》以及如今的舞剧《红楼梦》,三者皆以经典文学的精神刻画为艺术追求。

“……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叶小钢的《大地之歌》与马勒的作品遥相呼应,采用的歌词亦是相互重叠的唐诗。第一乐章,作曲家采用李白的《悲歌行》作为歌词,这种“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的气概让我想起来自《古诗十九首》中对生命痛彻清醒的认识、对生死直观的思考。《红楼梦》中那句“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如王国维所说,是“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遽而求其栖肩之所”。私以为,叶小钢之所以能对这一人生哲学经典命题发出切近自身、令人动容的艺术表达,并非是刻意选择,而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是浸淫中国文化者恰逢自己的人生际遇时有感于心、自然而然发出的叹息;它是被中国古典传统和概念所中介的,它是历史精神的延续,它让经典和现实互质。这种必然的“巧合”使得叶小钢与李白、曹雪芹在跨越千百年的时空里遥相呼应,如同每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人都会在某一时刻与这种经典中的精神相逢。叶小钢的这部分作品恰恰在他与经典相逢时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使得这些作品有了经典性的光芒。

《红楼梦》舞剧的音乐本体形式同样呈现出经典性的特质。这部总时长约两小时的音乐作品总体上是旋律性的。在这两幕、二十八首(段)音乐的舞剧中,旋律如万花筒般多彩斑斓:林黛玉的主题旋律仿佛落花流水,愁肠千千结;薛宝钗的主题旋律明丽畅达,一派明眸皓齿的青春形象;而贾宝玉的主题旋律则突破了少男的天真烂漫与灵秀多情,暗藏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性与对悲凉人世的升华。在对旋律调式的处理上,叶小钢表现出极强的分寸感。作品旋律始终是五声性的,他毫不吝惜地在其中加入了各式“偏音”,在优美流畅的五声化旋律中雕琢出不同样式的色彩。某些旋律形态甚至已非常接近西洋大小调,只是在音乐的总体氛围下仍保持了旋律的中国式感受。叶小钢对转调的处理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在很多段落亦采用了多调性的手法。对他来说,這是手段而非目的,他将这些复杂的音高组织形态调和在五声性的、东方美学的世界里,以此来塑造声音色彩的变化,表达难以言喻的情感。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音乐作品被广为传颂。尽管在专业音乐创作中,音乐构思是整体性的,在西方现代主义音乐中,甚至体现了弱化旋律的因素和可能,但不得不承认,在中国音乐传统中,经典旋律仍然是经典性的重要因素。舞剧《红楼梦》中的旋律正是这种经典性因素的延续,它在现代音乐的技巧下展开了对经典旋律的回眸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轻工具理性、轻技术技法,而重点关注“人”、关注心灵超越,游心于物的古典精神在这里得到了现代性与世界性的发展,而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中粉碎基础、消解中心、追求“纯诗、纯形式”所带来的现代主义危机得到了中和,音乐的经典性得到了自由展开。

在西方经典作品中,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艰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一方面,这些作品中深刻的哲学内涵与复杂的音乐技巧使听众理解它时感到晦涩;另一方面,这也是其经典性的呈现。演奏家一次次挑战这些高难度的音乐,犹如攀登高峰;听众聚精会神地感受与思考,仿佛灵魂的苦旅。从某种角度来说,经典也必然承载着某种孤独,这种孤独与普遍性同在,如唐代陈子昂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中的孤独怆然穿越时空与地域,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普遍共鸣。写到这里,我想起《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叶小钢音乐中的况味,留待有缘之人与其相遇而神识。

猜你喜欢

经典性舞剧红楼梦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伦理困境与易卜生晚期戏剧的经典性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