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纪胜
——罗聘《张荆圃登岱图》卷探析

2023-10-17牛晓琰

收藏·拍卖 2023年4期
关键词:手卷泰山

文/图:牛晓琰

自先秦以来,士人君子便有着登高必赋的传统。山川形胜激发了文士的情感,使之铺彩擒文,形之于吟咏,传之于百代;而遍布各地的古迹名胜,也因文人的题咏愈加灵动生色,引人遐想。迄于南宋,文人在雅集交游中,将题诗和绘画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诗书画并臻于一幅的合卷。这种艺术形式在明清两代大为盛行,山水风景纷纷被图形于纸上,配合诗文题跋,或纪事,或纪行,成为一幅幅长卷流传后世。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张荆圃登岱图》手卷,便是这样一幅诗画合璧的旷代之作。

罗聘 《张荆圃登岱图》卷 广东省博物馆藏

手卷中的画作描绘泰山群峰万壑的胜景,为清代著名画家罗聘所绘。请罗聘绘制这幅《登岱图》的是乾隆年间学者张体乾。张体乾(1721-1777 年)字确斋,又字荆圃,山西平阳府浮山县(今属山西浮山)人,官刑部郎中,工诗文,雅好山水,自谓“素有山水癖,虽奔走仕途,有志未逮,而魂梦间常作溪山想”。他曾于乾隆戊寅二十三年(1758 年)春从家乡出发到沁源,沿途赋诗,得三十首,编为《汾沁纪游》。在此基础上,他又于乾隆庚辰二十五年(1760 年),“由晋而赵,历齐鲁,登泰山,观沧海”。此次行旅过程中,张体乾沿途作诗记录风光见闻及所思所想,并配以序文,编为一部《东游纪略》,共收诗二百余首,全面而真实地还原了诗人的游历过程。

这幅《登岱图》是张体乾在泰山之行十余年后,请罗聘绘制的泰山全景。罗聘一生布衣,好游历,足迹遍天下,饱览山川秀色,落笔自然超逸不群。在画作后,张体乾将其《东游纪略》中登泰山当日所作的序以及诗28 首依次抄录,并请二品朝官英廉、康、雍、乾三朝元老张若溎、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翁方纲等人题咏。整幅手卷诗、书、画相映,气度恢宏,使泰山胜景更加令人神往。

《张荆圃登岱图》源于泰山情怀

手卷主体是罗聘所绘的《登岱图》。罗聘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首次进京,以金农高足的身份携画拜谒名流。在其到京后不久,就拜见了乾隆近臣、二品大员内务总管大臣英廉,并受到其赏识,在其住所独往园中小住。英廉是一位广交游的官吏,座上宾客多为显宦名流。由于英廉的关系,罗聘渐为京师名流所知,诗画游宴活动渐渐增多。对罗聘最为赏识和接触最多的有钱载、翁方纲、程晋芳、钱大昕、纪晓岚等人。

张体乾手录登泰山诗作

罗聘一生之中曾多次绘制《登岱图》,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图是其绘制的第一幅登岱图,也是其山水画中的扛鼎之作。画面中山峰突峭、绝谷幽深,以舒朗的布局描绘出泰山卓立云端的傲岸气势。随着画面徐徐展开,泰山层峦巍峨的全景展现于眼前。从山脚开始,随着蹬道盘旋掩映,山势渐渐高峻,溪流激湍,上架飞拱,时有吊桥悬于深涧之上。山路高低起伏,最后通过一道极为险峻的天梯连接绝顶,顶峰处平坦开阔,屋宇俨然。图末题:“登岱图。癸巳闰三月(应荆圃司宪大人命”,落款“扬州罗聘画于独往园之石鼓山房”。罗聘作此画时,尚无缘一攀泰山,这幅气象万千的山水长卷只是据张体乾的描述再加以想象渲染而成。与其说是登岱之卷,不如说是作者胸中泰山之影。

《登岱图》后,是张体乾手录的《登岱图弁言》《东游纪略》以及登泰山诗28 首。在《登岱图弁言》中,张体乾自述其对五岳之尊的泰山向往已久,遂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家居之暇,与友人薛云岩、张梅溪,侄子张允醇,儿子张道源相约泰山之游,取道齐鲁。归来后,张体乾对泰山胜景念念不忘,因此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入京时,请罗聘绘制《登岱图》,又将自己此前所写的登岱诗作和纪略请“七十翁”徐又次代为抄录,以为卧游之乐。“心之所乐,寓目即是,每展卷一搜,顿觉置身在千仞上云。”

由弁言中的记述可知,张体乾请罗聘绘制《登岱图》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罗聘正是在这一年首次入京。而画作中的落款时间是几近两年之后的“癸巳闰三月”,可知张体乾为此画等待时间颇久。罗聘首次入京后,便以八幅《鬼趣图》名动京师,求画者盈门。张体乾能够求得此画,可谓一桩快事。

弁言中提到的抄录诗作的“七十翁”徐又次,是清代书家徐良(1704-1774 年),字邻哉,号又次居士,江苏吴县人,雍正十年(1732 年)举人,官四川夔州知府。工书,小楷宗钟、王,行书似董其昌。包世臣评其行书入佳品,但此幅《登岱图》后抄录诗文的落款是张体乾本人,可知徐良抄录者另有一卷,但未见有传世记录。张体乾分别请名画家罗聘、名书家徐良来作画、录诗,可见其对泰山之行的深沉情怀。

张体乾的纪游诗

张体乾雅好山水,素有诗名,作诗几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张体乾墓志铭》中说:“大夫承傅青主、吴莲洋诸老后,酷嗜风雅,几靡寝馈。性好游览,游泰岱有诗成帙,则几跻作者之林矣……”其中提到傅青主和吴莲洋,均是就诗家而言。傅山曾于五十二岁时北游五台山,足迹遍布全境,作有组诗《五台八首》,记述游历五台圣境的过程与相关景致及诗人的心境。张体乾的纪游诗正与之一脉相承,且内容更为扩充,从山西浮山离家开始,经河北,至山东,登泰岱,沿途作诗记述见闻,考订古迹,一直写到归家与亲人相见的场景,每首诗都有序作为补充说明,可谓一部全面详尽的日记体纪游之作。另一位提到的吴莲洋,是清代诗人吴雯(1644-1704 年),与傅山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其诗清挺生新,自露天真,为王士禛、赵执信所赏。著有《莲洋集》,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由张体乾主持刊刻。傅山与吴雯都是好游历山水的诗人,《张体乾墓志铭》谓其承此二老余绪,足见其吟咏风雅之兴。

张体乾所撰的《汾沁纪游》和《东游纪略》,皆是其游历途中的纪游诗结集而成。《清代诗文集汇编》所收《汾沁纪游》为清乾隆刻本,现存《东游纪略》亦为清乾隆刻本,原书板框高177 毫米,宽242 毫米,现藏南京图书馆,并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纪昀为之作序,序言后钤有纪昀之印。

朱棻元跋文

纪昀在《东游纪略》序言中梳理纪游诗出现和发展之脉络:酝酿于陆贾使粤途中的行纪,滥觞于班昭纪行赋。汉魏五言诗中有咏风土之作,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盛行,登临题咏盛于一时。到了唐代,杜甫自陕西入四川,沿途亦作诗详细记录所见所感,然而却未编成书。至李绅《追昔游诗》二卷,才开始将纪游诗作编为专集。宋元以后,纪游诗开始大量出现。唐代的纪游诗很少有诗序,只能从诗歌内容中推断诗人行迹。宋元时期纪游诗的代表诗人是范成大,范成大游历甚广,“于南、北、西三方,皆走万里”。他在游历途中不仅以诗歌纪行,还撰写方志、笔记等。将其纪游诗与其方志、笔记一同研读,可以寻找到一些内在的关联。到了张体乾的《东游纪略》,则是日记体结构,以时间为序,每日一序,序后皆有诗作,一首至八首不等。诗人的日程行迹,所见所感,均清晰明了,历历在目,可以说是纪游诗发展至清代的集大成之作。且张体乾诗风平易晓畅,毫无晦涩卖弄之嫌,纪昀在序中评价其“写风景亦出入于元白苏陆间”,即此谓也。

翁方纲跋文

樊增祥题引首

张体乾在此幅手卷中所录,是《东游纪略》一书中登泰山当日的序和诗作,可谓全书之高潮部分。纪略以“时四月十九日也”开篇,记述一行人从黎明租兜舆开始登山,到当晚下山的整个过程,备为详细,且很多细节可以在罗聘画作中找到对应场景。如以白石建造的岱宗坊,即是居于画作右下角的白色牌坊,此是登山起始处。由两人抬起,一人乘坐的登山工具兜舆,在画作中亦有展现。从山势中段开始,山道上便随处可见游人乘坐兜舆的情景。纪略还讲述登山路线,以及途中各个景点,细致如玉皇庙内供奉的皮道人真身,晒经石上被水流侵蚀的字迹,以及抬兜舆的舁夫在二天门停下吃中饭等细节。纪略后半段,快活三里、御帐崖、南天门、绝顶玉皇阁、泰山石敢当、孔子登临处等胜迹叠出,参以传说故事的记述,使人目不暇接。下山途中,又有小蓬莱、王母池、普照寺、投书涧、九女寨、会仙庵等景致,然而天色已晚,只能遥为领略,感慨“千彙万状,豁目荡胸,已极天下之大观矣”。

纪略之后,录有登泰山当日所作诗28 首,题咏泰山名胜,或五言,或七言,或为绝句,或为古体长篇,其诗情诗兴诗思可见一斑。最末一首诗作尤为特别,题为《观海石戏赠友人》。纪略中言道泰山绝顶有观海石,石筍突出,仅三五尺宽,其下深堑黝然。张体乾未敢登,同行友人匍匐而上,告知石上镌有“观海”二字。这首诗末两句“人世要须宽处立,此途未必上烟霄”,似乎以调侃的口吻对友人发出“君子不立围墙之下”的劝诫。

《张荆圃登岱图》卷的流传及影响

张体乾曾请诸多文人名士题跋此卷。罗聘《登岱图》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闰三月,英廉的题跋即在当年长至(夏至)后四日,接着是张若溎手录其旧作登岱绝句十二首。曹学闵、钱载、翁方纲、朱棻元、朱筠等人亦于当年或次年题跋于其后。最末三位题跋者是王增、范衷、俞大猷,时间为癸卯,即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其时张体乾已谢世数年,此手卷当是由其子收藏。

这幅手卷流传到清末年间,为晚清时期著名金石书画收藏大家黄彭年所得。黄氏在观览此卷后,游兴顿起,于同治八年(1869 年)携二子登泰山,其时上距罗聘绘制这幅《登岱图》已近百年。

黄彭年对这幅手卷非常喜爱,曾请樊增祥作诗题咏,书于手卷引首部分,书用朱墨偏紫色,非常特别。诗题为《两峰山人画张荆圃登岱图为子寿中丞师属赋》,落款樊增祥(1846-1931 年),是清末著名诗人、藏书家,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署理两江总督。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己丑恩科,时任江苏巡抚的黄彭年担任江南乡试监临,负责外闱一应事务,便邀樊增祥从旁协助,这首诗便是在此期间所题写。从落款可知,樊增祥师事黄彭年,且两家有着姻亲关系。而“金陵闱中假紫笔书稿”一句,则表明黄彭年在赴任江南乡试监临期间,亦将手卷携在行箧,并请樊增祥作诗题咏,可见其爱重非常。而樊增祥直接以检验考题的紫笔书写诗稿,也是对江南贡院中这段独特经历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监临江南乡试期间,黄彭年与樊增祥还相互作诗唱和,结集为《紫泥酬唱集》。这组诗中运用大量自注,诗、注相结合,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科举考场中的各个环节流程,是今人研究旧时科举考试的难得史料。《紫泥酬唱集》以诗记事,诗、注互参,依约是对张体乾纪游诗的另一种承续。

猜你喜欢

手卷泰山
明清转边手卷镶接工艺探究
——以《明仿米芾行书明道观壁记卷》为例
元人虞集抄本七发手卷鉴读小识
论传统手卷画在当代的图像表达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再思考
泰山之行
中国传统手卷绘画的展示思考——以唐代《捣练图》为例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国画手卷在高职院校美术课程中的讲授案例分析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泰山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