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写生与客观的真实

2023-10-17谢天赐

收藏·拍卖 2023年4期
关键词:行万里路笔墨中国画

文:谢天赐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

学习中国画的人都知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这是唐代画家张璪的不朽名言。人们绘画一般是观察感受大自然,再结合内心感悟,而后进行创作。

写生,是面对现场的风景、人物或静物用相对较快的时间完成作品。西方绘画尤其注重写生,绝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在写生过程中完成的。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创作历时七年,其中十二门徒的形象都有真人模特写生,为了描绘叛徒犹大的形象,达·芬奇甚至还跑到监狱去写生死刑囚犯。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条件限制,画家能够边走边观察大自然的范围并不大,所以画家的画风必然会出现地域性、程式化。虽然也有“中得心源”的创作,但更多是研习前人的套路摹写。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观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观察山河、江海有航拍,“天眼”能看到宇宙的黑洞,电子显微镜还能看到粒子的运动。这时候,我们学习中国画是否还要写生?答案是肯定的,学习所有画种都要经过写生训练。

中国画学习大多是从临摹入手,“传移摹写”,那么写生就是“实对”。如果只有盲目的临摹,则很难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如果我们创作时只是根据摹写的技法或把前人的作品部分符号抽取出来再孵化、衍变成自己的作品,这条路会越走越窄。艺术追求哲学思辨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艺术不能“遗传”,每个画家的路都要从头开始,自己走一遍。

写生“实对”的目的是让笔墨结构有生动的内涵,否则乱涂乱抹,就不可能产生“气”,更不可能“生动”。我们深入地理解大自然的“真实”,但画的时候又不真实,只有笔墨结构,更多是让笔墨结构吃“实对”的营养,“师造化”让笔墨结构臻至上乘。

人类的思想不论如何的“主观”都发源于“客观”。科学、哲学、宗教的学说都源于客观世界。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但我们的思想会随着不同的思维模式飞向n 维空间,创造新的学说,这个三维空间的一切就是我们看到的“真实”,而这个“真实”与每个人眼里和心里的“真实”相去甚远。比如世界的“真实”在毕加索的心里是分裂的、解构的、时空倒错的,在梵高的眼里是不断翻滚转动的“黄色世界”。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情的缘故觉得这个“真实”是美的,换言之,你看不上眼的姑娘,有可能在别人眼里是“心肝宝贝”。

我们的绘画创作源于画家的灵感和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来源于对客观“真实”的感受触发,而灵感来源于潜意识,潜意识也是来自“真实世界”的信息组合。写生,是让我们用艺术的思维模式和眼光去观察、理解这个客观世界的事物。正如庖丁解牛,对牛的解剖结构理解和熟悉,目无全牛也能游刃有余。如果我们去写生画树,就要了解树的植物生态和结构特征,包括树干、树枝、树叶的形态特征、色彩特征和整体变化,再延伸就是透视、空间感、层次感,以及气象变化、四季转换对它的影响,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

对于写生的对象,我们不可能一点不漏地“写实”,必须学会提炼、选择主要和次要。那棵树给人的感觉“饱经风霜”,那么我们就要抓住这个主要的感觉去表现那棵树,把一些繁杂无关的枝节去掉,突出“风霜”的痕迹,尤其是那些雷电击伤过的伤疤、刀痕,那些断枝残叶,就要着意刻画。如果“真实”不足,还可以“想象”加强。比如京戏中的武松打虎,武松不是低头打虎,而是昂着头,让观众看清楚他打虎的英姿。

写生,除了抓住主题,还要思考表现形式。不是画下来就可以了,而是面对现实对象要找出相应的表现形式,点、线、面的组合,粗细疏密,方圆对比,线条的形态特征,快慢节奏,提高画面的表现力,为未来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生作为画家了解世界、观察世界、搜集创作素材的最好途径,伴随画家的一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更加有效率,这个“行万里路”就是“写生”,当然两者兼顾就更好了。

猜你喜欢

行万里路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远方》中国画
全家过年抢红包
“行万里路”的意义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