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产,艺术品消费的一支生力军

2023-10-17冯善书

收藏·拍卖 2023年4期
关键词:购买力中产阶层印象派

文:冯善书

投资收藏一直被视为少数有钱人的游戏,各种大机构、大平台和少量的高净值人群依仗其财富和社会地位,垄断了艺术品行业话语权。但未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肯定不能只寄希望于那几百个常年活跃在富豪榜上的人挑担子,这时候不少人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全国超4 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相比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官方语境里通用的概念,新中产阶层显然是一个更具有时代感和国际化的提法。

胡润财富榜曾经将中产阶层定义为剔除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后,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的社会群体。按照胡润的逻辑,中产家庭的基本消费支出在家庭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必须不到50%。如此一算,中国至少有三千多万的中产家庭,其中约三分之一为新家庭,这些中产家庭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型城市。

目前研究机构普遍把年收入超过15 万元或家庭年收入超过20 万元的人群定义为新中产阶层,年龄在30 岁-40 岁之间,以“80 后”“90 后”为主;也有专家说新中产的标准是300 万元家产。考虑到现在的房价和货币购买力,这个标准在特大和超大型城市显然已经有点偏低。有机构研究认为,如果按照购买力平均计算,中国新中产的消费总量占全球的比重早就超过了美国。随着各行各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换挡加速,中国已经着力建设橄榄型社会,不管新中产的定义标准如何,相信未来全国中等收入群体和新中产阶层规模还要扩增。

除了无须赘述的社会地位、实际购买力和上进心以外,新中产阶层的突出特点就是,更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新中产阶层是文化、旅游、娱乐、教育等各类精神消费的主力军,其中必然包括艺术品消费和投资,而且必将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创作、审美、交易、鉴藏、投资等各领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笔者凭什么敢如此断言?这可以从印象派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崛起繁荣的案例来佐证分析。

印象派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绘画流派以及推动西方艺术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转折。由于印象派画家主要出身欧洲的中产阶级,当初这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一横空出世就直接挑战了由古典画派、浪漫主义等保守学院派以及贵族精英的审美话语权,从而遭到了反对势力的冷嘲热讽和猛烈围攻,初期要想在官方机构展出都非常困难。莫奈、马奈等印象派画家在埋头奋斗、持续抗争了近十年后,才在1874 年通过一次群展一举成名,正式以“印象派”的名称登上法国画坛,并扩及欧洲、影响世界。

印象派作品表现出来的是欧洲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审美趣味、情感思想,这背后当然也反映出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更低层”的市民群体,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文化地位等方面的整体提升。按照理论界的说法,这种新艺术从观念、内容到形式、技巧,都彻底打破了代表贵族和上层文化的学院派规范与惯例。此外,因为有数量庞大且购买欲望惊人的中产阶层作为市场底座,印象派画作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成交价格也水涨船高。

当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流派画作的市场影响力和投资价值如何长盛不衰,而是从一开始就支撑着这个画派从学术和市场的边缘不断走向中心的中产阶层。从绝对的财富地位和购买力来说,中产阶层可以说远远不如贵族精英阶层,从社会地位和文化话语权来说,他们亦比不过代表贵族精英阶层的学院派,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凭着自己的群体数量规模和始终追求上进、坚韧不拔的精神,硬是推动着印象派从一种边缘画派逐步成为学术和市场的主流。这就是中产阶层的力量。

相比而言,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在规模上已经可以比肩欧美,中产阶层的购买力亦已经在艺术奢侈品领域“雄起”了多年,但客观来说,国民的整体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艺术行业本身亦有待规范。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复苏和走向高质量发展,新中产阶层推动艺术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爆发力和潜力是可预见的。

值得提醒的是,投资界常说:“成功的投资者永远是在寂寞中等待,在热闹中清醒,在疯狂中退出。”市场上的投资标的非常多,就像A股市场上有两千多只股票一样,作为还没有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和市场历练的新中产投资者,面对百花争妍、鱼龙混杂的艺术品市场,如何像当年“印象派”的买家一样找到那些最具革命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确实是一种考验。切不可坐井观天、盲从激进,而应该多学、多看、多听、多想、多比、多试,尽量把自己的视野放到更宽、价值标准调至最严、试错成本降到最低,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标准,最终找到那支最牛的潜力股,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出我们中国的“印象派”。

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艺术投资专栏作家

猜你喜欢

购买力中产阶层印象派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谁是你的消费导师?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商品房购买力分析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