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 守正创新:培养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2023-10-15翟宝红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必须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高校法学院系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应当以深化课程思政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此来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但目前,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材教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配套制度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有针对的精准施策,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法治人才;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86-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pecifically pointed out that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integrity and ability i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required "persist in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basic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by talent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talents. As the first position of legal talents training, law school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ideas,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staff and supporting systems in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w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way, targeted and precise policies are needed, so as to cultivate reserve fo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morality and law; legal talents; teaching idea

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是大学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高校法学教育改革面临的课题。为了实现这样的教改目标,高校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该如何开展,都遇到了哪些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一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一)  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高校法学教育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法治思想教育,这就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梳理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以便于充分开展和落实思政教育,在育人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实现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

(二)  塑造學生正确的法治观

在多元化信息发展的时代,要求法学本科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精准,但由于法学本科生在学术视野、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更易犯思想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念上的错误,因此,塑造其正确的法治观是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三)  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法学教育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与原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在社会纠纷中保持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明辨大是大非,维护自身的法律人格与社会法治的权威。

二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的理念

(一)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要弘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亟需确立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主导地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简单照搬西方的法治理论来指引法学教育,法学人才培养就会失去方向与灵魂。只有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来指引教学,使学生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目标,才能达到培养适合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治人才。

(二)  坚持课程思政育人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要注重对法治人才进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高校法学院应紧扣时代主题,抓住关键节点,深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法学教育不仅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掌握丰富的法学知识与法律技能,而且要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从事法学学习的大学生的品格低下,是不可能真正信仰法律,不会真正具备法治精神的,这样的人虽然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但是将来毕业后,在社会中只是法律知识的贩卖者,不会成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不会成为法治精神的传播者。所以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法律素养,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樹人,培育具有法治精神、高尚品德、德法兼修的法学人才。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促使法学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无缝衔接,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1]。显然,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坚持本土与国外并重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从本土出发,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结合我国国情,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照搬国外法学理论,要科学把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进而形成以中国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信和自觉,对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正确回答;另一方面要有国际眼光,现在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适应法治全球化,就必须培养通晓国际法律知识,掌握国际规则的人才,这样才能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的法治化。

(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不仅要注重法学理论的学习,而且要从实践入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因此要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引入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法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在法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学习提升法学理论,树立法治精神。只有将反映中国特色法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引入课堂、写进教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升法学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

三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站在为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高度来推动法治人才培养。近年来,在积极倡导“立德树人”和“德法兼修”理念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法学专业都开展了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来助推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但仍存在法学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人才培养师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针对的精准施策,让高校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上层次,有深度,更有温度。

(一)  修订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校法学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立德树人”和“德法兼修”理念的认知,缺乏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已不适应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修订全新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势在必行。各高校在修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着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课程思政既能培养法治信仰之“德”,又能提升法治建设之“才”,这样才能帮助法学学生了解法治的国情世情,认同法律价值,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2];二是强化法学实践教育,引入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同时选拔推荐优秀法学专业学生到司法实务部门进行实习锻炼,通过双向互动不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培养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必须以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为基础。一是优化法学课程教学体系,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开设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新兴交叉课程;二是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传统优势学科,以“法学+”为抓手,重点围绕国家安全、纪检监察、人工智能和社会治理等新兴领域培育交叉学科,全链条带动法治人才培养要素和模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卓越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  提高法学教材体系的思想政治性与科学水平

教材是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基本素材[3]。加强法学教材体系建设,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性,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法学教材的使用。我们目前的法学教材,基本术语、基本体系方面多源自西方,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具有一些西方烙印,亟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

加强法学教材体系建设,在提高思想政治性的同时也要提高科学性,增强科学水平。法学教材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科学精神,勇于批判、探索、求实和创新,注意解决新问题、探讨新理论、使用新方法,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新经验和法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建设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法学教材体系。

(三)  丰富法学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课程体系建设是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法学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不强的问题,只有实现从西方理论“搬运工”到中国学术创造者、世界学术贡献者的根本转变,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

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课程体系,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中国法学解释框架,打造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原理和制度,进而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课程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分类别的特点,这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法学课程设置得越全面,“菜单”越丰富,学生的选择余地就越大,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就越容易实现。因此,丰富和完善法学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实现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四)  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着思政教育资源。现阶段高校尚未实现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二者的“无缝衔接”,法学专业各部门法学课程的知识点中分散分布着课程思政的元素与内涵,缺乏系统的发掘、梳理与充实;有的课程仅仅在专业教育中简单、机械添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思政内容,没有深入、有机地挖掘思政元素;部分法学教案的设计缺乏对思政元素的合理安排。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法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刻意为之,巧妙安排,把它们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教案是教学的剧本。这就需要各高校、各任课老师能够根据课程自身特点,以每门课程基本知识点为载体,分别构建系列“思政”元素的课程教案,能够在课程目标、课程重难点、课程导入和课程考核中融入德育要求。

总之,只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多维度增强课程思政实效,让所有法学专业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增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价值目标。

(五)  强化法学教育价值引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法

目前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更为关注的是学生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价值观的塑造。但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即使具有再多的法律知识与技能,也不可能真正服务于社会。所以,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这就需要重点对法治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法学教师应积极促进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这就要求在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法律条文,还要向学生讲授条文和制度背后的立法目的和价值追求,如正义、平等、自由及秩序等,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真正做到法学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的相互融通[1]。同时,要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来强化基础理论的讲解,让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能够在线上和线下充分结合,使思政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案例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对法律适用的精准把握,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案例和法律背后的价值冲突及解決方法,并对其中的价值立场进行充分辩论,以此深化理解,从而真正具备解决我国司法实践问题的能力。

法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实务课程、模拟法庭及实验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法律实务能力培养;只有将法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及时引入课堂、写进教材,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升法学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总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哲学思维方式、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与内涵融会贯通在课程教学中,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培养符合新时代法治要求的人才。

(六)  加强法学课程师资队伍思政素养

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教师担负着课程思政改革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不解决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问题,就不能搞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当然也就无法培养出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和科研方面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在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储备相对比较薄弱。而思想政治理论是一个学科体系,需要系统学习和研究才能准确把握,那么,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法学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便是难上加难,进而导致法学课程师资队伍思政素养整体不足[4]。因此,高校法学教师应当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法学专业教师以德立身

要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师要首先做到德法兼修,立德树人[5]。法学教师是法学本科教育中贯彻德法兼修的关键实施者,承载着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师德建设这个“牛鼻子”。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法学教师能否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顺畅地完成专业授课,进而在课堂上结合思政内容实现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急需完善的师德和能力要求。法学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就应当直接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好表率,只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才会使法学教师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加强对法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

法学专业教师除了要有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政能力和素养,那么高校如何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呢?加强对法学专业教师的培训最为有效,就是通过老教师传帮带、示范公开课、学术交流、专题研修及教学竞赛等方法提高教师队伍思政素养;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学习交流会以及校内思政讲座等形式加强对法学专业教师的培训,重点加强“马工程”教材任课教师、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引导他们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这样才能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育中。

(七)  加强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保障

德法兼修的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制度保障来有效推动改革。首先,在评价考核制度方面,目前法学教师考评体系偏重科研,对教书育人的教学业绩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因此,各高校法学院系应构建“立德树人”和“德法兼修”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效果为核心的多元化多维度评价体系,从重科研转为重教研互动,加强师德考核力度,实施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并把师德要求贯穿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同时,改革对法学教师的考评体系,在法学教师绩效评价中,无论是年度评价、聘期评价还是职称晋升评价,都要突出强调教育教学业绩的重要性,让法学教师回归本位并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其次,在激励保障制度方面,要想让法学专任教师注重专业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然要求对开展专业思政教学评价效果好的老师在岗位聘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奖励及选拔培养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对开展专业课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经费、办公条件、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以此切实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参与的积极性,这样高校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改革才能更加务实和富有成效。

四  结束语

培养德法兼修、守正创新的卓越法治人才是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党和国家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6]”高等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貫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培养德法兼修、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法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刑事诉讼法》为例[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1(1):99-104.

[2] 罗冠男.论系统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33(6):68-71.

[3] 黄进.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引领中国法学教育进入新时代[J].中国高等教育,2018(9):29-31.

[4] 王炜.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73-74.

[5] 刘认山.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中南共识与建议[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4):3-12.

[6]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法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21SJGLX117);河南理工大学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法学本科教学改革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2021JG013)

作者简介:翟宝红(1981-),男,汉族,河南灵宝人,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商法学。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