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模式下地勘部门档案管理与利用的路径分析

2023-10-14

大众标准化 2023年17期
关键词:科普档案管理

许 倩

(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 城市地下水安全防控技术创新基地,北京 100195)

地勘档案是在地质勘探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保管价值的原始资料。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做好新时期地勘档案管理与利用,充分发挥地勘档案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标准化模式下地勘部门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新趋势

1.1 地勘资源档案全面性提高

2019年机构改革后,中央的一系列措施有效推进了地勘行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地质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地勘经济的增速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根据《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地勘档案包括水文、地质、环境、遥感、地球物理等多方面,分类详细,综合性和专业性强。特别是近年来,水文生态环境档案门类大幅度增加,档案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涵盖面广,为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伴随地勘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拓展化,传统档案类型增长迅速,管理体量逐步增大,档案管理的综合性成为新趋势。

1.2 地勘资源档案动态性提高

地勘工作包括野外实地测量、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程序多、时间周期长,这决定了地勘档案的内容、范围与适用条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前,信息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地勘行业,产生了大量的新数据类型,使档案管理的对象不断增加。根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规定,地质档案的底稿、观察类、实验类、影像类、仪器类都属于归档范围,反映到档案工作上就需要不断地补充、更新相关档案资料,做到业务有需求、档案有跟进。

1.3 地勘资源档案成套性提高

地勘档案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档案,以地勘报告为数据核心,有野外地勘资料、实景图、实验室数据、水文地质状况等构成了有机整体,涉及内设机构多、程序繁琐、周期长。这每一个环节都涉及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因此,地勘资源“三合一”制度体系需要成系统的进行制定,保证资料的完整有序。

1.4 地勘资源档案复杂性提高

地勘资源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涉及野外、实验室、数据、图片等多种类型,每个类型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对地勘部门基础业务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的问题,比如档案的模糊查询、专业不清等方面情况,能够及时从专业的视角给予回应。同时,能够对社会面上有价值地质档案资料及时征集,推动地勘档案结构优化。

1.5 地勘资源档案利用率提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推进,地勘档案利用率逐年攀升,在项目落地、园区建设等经济发展方面都需要进行环评测试,这就需要查询地勘档案资源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以推动经济政策的施行。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地质灾害、水质条件的关注成为热点,地勘档案能够及时回应百姓需求,传播地质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2 标准化模式下地勘部门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不足

2.1 从归档范围上来看,收集标准化程度不高

地勘管理部门档案管理思维不够开阔,新型档案资源收集不及时、不齐全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在归档时未按照《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15)要求,对专业档案进行严格统一的收集,造成专业档案不系统的问题较为突出,无法连续展示某个地勘工程全貌。

2.2 从数据化管理来看,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

地勘档案涉及国家地质水文状况,在国土开发、空间布局、矿产开采等方面利用率较高,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 31—2017)和《档案外包服务管理规范》(DA/T 67—2017)要求进行建设,以达到快速利用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数据格式不统一、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使得电子档案利用中格式兼容程度低,跨区域档案互联互通无法高质量实现,限制了数据化管理效能的发挥。

2.3 从安全管理来看,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地勘档案反映了国土空间的全貌,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在安全防护上,要根据档案馆建设规范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25-2010)、《档案数据硬磁盘离线存储管理规范》(DA/T 75—2019)等要求,加强实体和数据安全建设。有的单位对大数据等技术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对档案数据的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管理系统未能及时升级或安装防护软件,档案数据泄露的隐患较大。

3 新时代地勘部门档案管理创新管理的路径分析

3.1 基础层:提升档案收集的标准化

一是要科学编制地勘部门档案“三合一”制度。规范和指导档案形成与收集、整理与归档、鉴定与销毁的各环节。从档案门类划分上看,要根据地勘部门职责定位,在基础地理、工程水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方面,确定好划分类别。要及时调整好档号结构、补充元数据,兼顾标准化和延续性,做好新旧数据衔接,确保档案数据的上下贯通。从载体上来看,要针对录音、录像、图纸和设备档案增加按件整理模式,为实施“三合一”制度提供合理的方案。二是规范档案移交流程。地勘资源档案专业性强、涉及部门多,对档案收集和整理带来了较大挑战。从归集层面上来看,要根据《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 23-2000)要求,专业档案收集要做到全和精,对反映落实国家重大决策、地勘资源重大规划、民生需求量较大的档案资料要明确归档的时间、期限和流程环节。比如,地勘业务部门要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年限设置、整理规则的制定等。从资源建设的角度来讲,要将真实反映地勘工作的状况和发展的档案保管好,特别要要着眼于新时代地勘事业发展趋势,对重大事件开展专项收集和征集,同时加强对口述档案建设工作,打造更加齐全、完整的地勘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培育地勘特色档案。要延伸档案收集渠道,建立特色的聚酯薄膜、录音带、录像带、胶片(卷)、磁盘、光盘、岩矿心、标本、样品、光薄片等档案采集机制。地勘档案管理管理部门要与二级单位建立常态化的联系,结合工作特色,建立专题资料档案,在此过程中将特色做法档案规范化、系统化。

3.2 技术层:提升档案管理标准化

一是要搭建地勘档案数据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智慧化管理。把电子档案归档与业务建设建立刚性联系,将电子档案移交嵌入日常工作中,建立对档案移交的常态化。二是建立符合地勘档案的数据分类系统。地勘工作是对岩石、地层、矿产、水文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涉及面广、档案类型多、管理分散,要注重地勘档案信息的分类与整合,做到专业档案目录条理清晰,档案资源整体布局明确,达到以整体优势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以数据赋能档案资源共享。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提高互联互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改变了档案治理方式。对于地勘部门档案来说,数据赋能打破信息孤岛,使电子档案成为流动性的数据财富,用户可以自主地查询利用信息,最大程度释放档案潜能。地勘部门要积极推动内部各数据部门开展数据类型、新技术、基础业务协同探索,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调用规则,为实现轻量化、协同化、区域化的数据对接与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3.3 保障层:提高档案管理安全性

当前,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档案安全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使得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相互交织,地勘档案安全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影响档案安全的要素无处不在,因此要将档案信息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强化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按照国家数字档案室建设要求,逐步实现防护墙、强加密技术、防水墙、身份认证、云存储等技术应用,为档案信息添加更多安全设置。二是加强地勘档案网络安全防护。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定期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安全测评公司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三级等级保护测评,对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做好系统安全维护;及时配置数据加密机、光盘库、CA锁、监控系统等信息化设备,保障档案系统运行环境安全和数据安全。三是强化异地异质备份工作。根据地勘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本地在线、近线、离线备份等形式定期备份数字档案,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四是加强档案实体安全建设。加强应用RFID技术应用,实现对档案架、柜、盒等存储设备的管理和监控,提高档案库房的安全和效率,减少人工错误,实现档案库房的智能化管理;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在档案库房内布置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等传感器,提高档案库房安全保管条件。

4 新时代地勘部门档案开发利用的策略方法

地勘档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要从现实需要和档案育人的角度出发,推出有温度、有力度的地勘档案开发成果,更好发挥地勘档案在科普和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

4.1 用力推出有冲击力的地质体验展厅

地质勘探工作面向的是地球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生态环境,蕴含着科学性和教育性,用好地质勘探档案,打造特色展览展厅,能够用全互动、全体验的数字化展示手段,突破时空局限,带领观众全方位了解地球结构和生态环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水平和保护意识。一是深入挖掘档案的教育价值。地质勘探是保护环境的主要工作,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具有重要的正向教育意义。要仔细研究档案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档案中记录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及赋存、采选冶工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对地质矿产、生物资源、地灾防治工作全方位的科普呈现,对其进行深度的开发,需要将档案的科普性与专业性、学习性与趣味性、展览性与科研性为一体的优势展示出来,可采用图文展板、沙盘模型、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景观与场景模拟等方式,通过地质成果信息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和资源环境仿真,使观者了解地球物理知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二是打造科普档案体验基地。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是着力优化科普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搭建高质量档案宣教平台的必然要求。科普档案体验基地可依托门类齐全的地质标本、地质文物的陈展,面向社会公众科普地学知识、传播地质文化,发挥档案在科学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4.2 用智呈现有吸引力的地质新媒体作品和课程

档案资源在讲好地勘故事、传播地勘声音上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短视频传播具有速度快、受众群体广、内容感染力强的特点,利用地勘实物档案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特点,制作科普小视频能够发挥教育人的作用,比如,可在微信公众号、科普馆官网等服务平台,利用档案资源线上宣传地学科普知识,通过图文推送、视频分享等多种形式,汇集系统化、模式化的“生活地质知识清单”等,借助新媒体形式线上传播,实现精准科普。二是拓展科普档案课堂。推进地勘科普宣讲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是提升全面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地勘档案的真实性与直观性使其科普更具说服力,比如,科普宣讲员以地质灾害应急避险为主题讲授时,可以借助地勘档案中的地质灾害图片、数据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地质灾害类型、危害、避险方法等知识,激发孩子们探索地质奥妙的浓厚兴趣,以生动的形象加深师生对防灾避险知识的理解。要打造科普档案教育新形式,利用综合档案馆软硬件优势,加强部门联合,将地勘档案知识融入教材,创新档案+科普+课堂等研学模式,通过科学性、趣味性的研学课程,让学生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从档案中了解专业地质知识,培养对地质工作的兴趣。

4.3 用功打造地勘档案编研精品

地勘档案记录着本地资源结构,为本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手资料,开发地勘档案资源能够为政府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地勘部门要系统梳理本地资源禀赋,从矿藏结构、水文地质、生态承载力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政府的经济方针制定提供服务。比如,有的地勘部门编写了本地的《地质承载能力对重工业的影响》,从档案中提取数据论述了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科学布局产业类型,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资政参考。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对地质档案文化的新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和关注越来越高,地勘档案发挥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广,要从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入手,编制通俗易懂的知识手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比如,有的地勘部门编制了《自然灾害防治小知识》面向群众发放,对本地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标注,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起到了档案教育引导人的功能。

猜你喜欢

科普档案管理
科普达人养成记
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健康档案管理的“云”前景
微科普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