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品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探究

2023-10-14

大众标准化 2023年17期
关键词:检验员方法学菌种

胡 林

(华润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41)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为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检查,因此,对药品检验实验室的能力也就有更高要求。药品检验实验室通常包括理化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两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理化实验室具备较高水平,已经逐步形成现代化理化检验分析能力,拥有现代化检验分析仪器,同时,理化检验员具备高学历及专业技能,基本能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而微生物实验室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直到现在微生物检测设备仪器发展缓慢,检验员大都是其他岗位调配,缺乏微生物专业知识,实验室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落后。随着药品行业的发展,生产部门要求微生物检验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准确产品数据,为中间体的后续生产和成品的及时放行提供质量依据,因此,提高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1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大类个体微小的生物群体,其生物特性就决定其检验的特殊性。首先,样品中微生物污染程度。在检验前,对所检样品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是未知,因此,所选取的方法和稀释梯度都只能在检测结果中进行推断。其次,样品中微生物污染种类。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同一种微生物的生理结构和形态也随时间不同而不同,样品受污染的影响就复杂。受时间及空间的影响,同一批次产品可能被不同特性的微生物污染,需要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才能更好地检测出样品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再次,样品中微生物污染分布。由于样品受微生物污染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分布中呈现不均匀。不同部位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完全不同,即使同一部位多次取样,最后的结果也不会相同。不同于化学物质,微生物生长和分布具有复杂和多样的特点。因此,在判断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时候,检验员的微生物专业知识水平就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检验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微生物污染,这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所以对微生物检验整体控制的必要性也尤为突出。

2 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的法定标准,制药企业在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时候,均参照《中国药典》里的微生物限度法进行检验。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总数及控制菌检查。与理化检验具有明确的检验方法不同,微生物检验只有指导原则,针对不同产品并无检验方法,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各自的方法学,因此可能出现同样的样品,在不同的实验室会有不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根据样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的方法制备供试液,这就需要检验员具有足够的检验经验和微生物知识,才能对样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虽然,药典有供试液的制备方法,但很多情况下企业的样品依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供试液的制备。

2.1 计数适用性检查

计数适用性检查需要使用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这五种菌株进行检验。其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为细菌,白色念珠菌为真菌,黑曲霉为霉菌,他们代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做方法学的时候能够具有代表性。微生物检验方法学的需求在于试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样品中的物质对微生物生长是否具有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每个实验室就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方法学,就会出现同样的样品可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计数方法主要包括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由于含有大量不溶性物质,不能完全通过薄膜过滤,会有沉淀在薄膜上,因此大部分会采用平皿法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方法学验证。固体制剂的样品进行处理的时候,都需要加入缓冲液制备成液体供试品,然后根据样品的污染情况稀释成一定比例,再加入菌种进行方法学验证。然而,部分中药具有抑菌效果,可采取加抑菌剂或者增加稀释剂的方法来处理样品。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表明,需氧菌总数与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限度是不一致的,那在供试品稀释的时候就会出现,稀释程度越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并且方便计数,能够得到较好的检验数据。可是最后的结论,就会出现在限度范围内需氧菌总数能够进行检测,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检验数据就不灵敏,不能有效对样品的进行监控。因此,在选择适宜稀释级进行微生物检验方法学的时候,需要根据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来制定方案,才能保证计数方法学通过后的顺利实行。

2.2 控制菌适用性检查

控制菌检查是依据《中国药典》的要求,基于药品的给药途径和对患者健康潜在的危害以及中药的特殊性而制订的。因此不同的样品其控制菌检查项目是不同的。相比于计数方法学,控制菌检查具有明确的检验方法,各企业可依据法规要求进行样品的方法学验证。控制菌是确定菌种,在判断的时候,都在相应鉴定培养基上出现阳性生化反应作为判断依据。如果在相应培养基上有类似的微生物生长,并且想继续验证该微生物是否是相应种属的控制菌,那就要开展各类生化鉴别实验,包括:细菌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赖氨酸脱酶试验等等,同时还可以开展基因方面的分子鉴别,通过特定基因序列的比对来确定试验中出现微生物的种属。因此控制菌试验对检验员的生物学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检验员才能顺利开展相应试验。

3 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3.1 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微生物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目前,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大都由理化检验及其他部门调岗而来,所以工作人员也就缺乏微生物相关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微生物检验方法不同于其他检验,样品的检验结果,要检验员凭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统计和分析,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因此,对于微生物检验人员需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检验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首先,优化微生物实验室人员架构,实验室必须至少有一名具有微生物专业背景的人员。实验室的培训工作和文件起草等工作,由具有微生物专业知识的人完成。并且,开展理论知识的培训,让岗位上的每个检验员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随时开展微生物检验。其次,完善考核制度,定期对检验员进行微生物实验各项操作考核,增强检验员对微生物生长特性的敏感性,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再次,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可通过内外部能力比对的方式,考察其是否达到相应的效果。每年都对检验人员的微生物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才能保障其微生物专业知识及高水平的检验能力,进而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达到有效保障。

3.2 设备

微生物检验是无菌操作,要达到这条件,就需要稳定的实验设备。微生物检验最重要的设备是灭菌器,其性能效果直接决定检验结果,因此灭菌设备的管理就是重中之重。灭菌设备作为特种设备,其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格,还要有轮换人员,保障每次使用的安全性。操作灭菌器的时候,要进行灭菌温度曲线的日常管理,对每次灭菌过程中温度的上升、保温的时间、腔体内的压力等都应进行监控。而且,设备每年都要进行灭菌运行和性能确认,确保设备的各项数据指标都达到规范需求,灭菌程序符合设计及认证标准,进而保证灭菌的有效性。微生物检验的环境也必须得到有效保障,洁净区每年都应进行过滤效果及风速等检定,并对效果进行评估,形成静态和动态的空气环境检测流程,进而控制微生物操作中的微生物污染。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备的特定进行日常维护,并制定性能验证方案。同时,其他检验相关设备包括:细菌培养箱、霉菌培养箱、电子天平等都需要进行日常监控,完善设备使用日志,这样就可追溯影响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因素。

3.3 培养基

培养基,是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现在技术水平的发展,都使用商业化培养基,使用方便,种类繁多。但不同公司之间的产品存在差异,需要制定完善的验收制度。首先,确认厂家资质,并要求提供生产培养基的质量证书和报告单。其次,接收到的培养基按照规定进行适应性实验,检定是否满足本实验室的检验要求。再次,对不同厂家培养基之间的性能差异进行登记,以便选择更适用于本实验室培养基。培养基的使用和存放,可根据培养基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来进行。由于培养基非常容易吸潮,因此使用和存放的湿度也是考虑的因素。培养基由于富含营养物质,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在使用后,无法判断是否有微生物在培养基中进行生长繁殖。因为,平皿上是否有菌是通过肉眼可见菌落进行判断,但经过培养后的培养基,可能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因此,使用后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处理,这不仅可以杀死里面可能存在的微生物,而且破坏培养基的营养,减少培养基的效果。建立健全培养基的整个使用流程体系,从购买到配制再到销毁,完善培养基管理体系,这样就能有效保障微生物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3.4 菌种

实验室的菌种均是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转接一代后开始在本实验室进行保藏。按照管理文件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记录及保藏条件。菌种必须具有详实的标识,含各项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编号、特征、传代时间、培养基名称、培养条件、保藏方法、保藏位置等,并采用双人复核的方法。菌种从领取到使用,再到销毁应建立全监控台账,由实验室负责人对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微生物检验员应轮换进行菌种的传代及活化,并开展相应的鉴别工作,其包括:形态鉴别、生化反应等,如有条件还可进行基因鉴别。这样使得检验员能够熟悉各菌种的特性特点,也可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5 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工作。环境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微生物,特别是耐受性强的芽孢菌,很容易引起培养物的污染,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判断。此外,外来检品中还可能存在各种病原性微生物,这就需要微生物检验人员具有敏锐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做好自身及周边的保护。因此,实验室制定各项生物安全制度,就是为了保障检验的准确性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废弃物与泄漏物的应急处理方案,并将方案以图片的形式贴在显眼处,保证任何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按照方案进行紧急处理。定期开展全面的消毒效果验证,包括:紫外灯、臭氧发生器、消毒液等严格控制消毒过程,确保消毒的有效性。针对实验室可能出现的微生物污染源,包括:外来样品携带的微生物、人员进入实验室携带的微生物、空气流动带来的微生物等,建立可追溯文件,即可以找到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也可以有效加强实验室的风险控制。对于可能出现的污染微生物,检验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区分污染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并熟练使用专业技术手段来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控制。同时,防止交叉污染也是生物安全防护的重点之一。为防止交叉污染,微生物检验室区域应该独立于其他实验室区域,严格控制检验人员数量。

4 实验室体系文件的管理

文件体系是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实验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体系文件要能反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范围,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充分体现影响质量活动的各种要素,并且人员能够按照体系文件将实际工作落到实处,进而有效控制质量活动的开展。实验室严格按照各项条款编写文件,明确分工并责任到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后,各种质量活动都如实进行填写,真实地反映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实验室还配备监督员,在负责人的指导下,监督各项质量活动,使所有工作都在体系受控中运行。实验室人员是文件系统的重要因素,其对管理体系的理解和执行等都直接影响各项质量活动的正常运行。由于微生物检验的特殊性,检验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更需要运用质量体系来管理微生物检验员。比如: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与监督,并将结果形成考核机制,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完善其微生物检验能力。

5 总结

药品企业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特殊且系统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制药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随着大众对生物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监管部门对环境监控的力度增大,提高药品微生物控制水平也是现代质量管理理念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微生物检验能力,完善实验室管理能力,严格做到质量控制,药品企业微生物检验行业就会有很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检验员方法学菌种
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获批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质量事故的根源,值得注意!
论检验员的素质与人才培养
矿泉水生产企业实验室检验员考核结果分析
追踪方法学在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人降钙素原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