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以A学院为例

2023-10-14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4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学院

王 扬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关心、全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切,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再创新高。据教育部门统计,2001年应届毕业生数仅为114万,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就已狂飙至1158万,22年间增长了10倍,上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地方所属普通本科院校就有1120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庞大,其数量和学生人数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均超过90%,承载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的重任。近年来,为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少地方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如某地方大学2020年本科招生规模为5900人,而到2023年,本科招生规模已达到8600人,3年间本科招生规模增加了46%,一方面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更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增加了就业工作的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技术和产业不断涌现,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给生产力水平带来颠覆性影响,引发全球创新版图和产业结构重塑。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继续增强,具体到中国来说,房地产业下行、人口老龄化、外部需求不足等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自然会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这给就业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一、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点——以A学院为例

A学院是某地方高校二级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314人。从性别看,其中男生244人,占77.7%;女生70人,占22.3%。从民族看,其中汉族303人,占96.5%;少数民族11人,占3.5%。从生源地看,其中本省210人,占66.9%;省外104人,占33.1%。

从就业类型看,其中升学(含境外留学)122人,占38.9%;签订协议、合同就业152人,占48.4%;科研助理就业13人,占4.1%;入选基层就业项目5人,占1.6%;应征入伍2人,占0.6%。从就业地区看,其中本省114人,占66.3%;省外58人,占33.7%。从就业行业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制造业129人,占75%;其他行业43人,占25%。

对A学院以上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性别、民族因素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小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A学院男生较多、女生较少,但通过对性别因素的进一步梳理,A学院男生总体就业率为94.3%,女生总体就业率为91.4%,男女生间差异不大。同时,A学院绝大部分是汉族学生,但通过对民族因素的进一步梳理,A学院汉族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3.7%,少数民族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0.9%,不同民族间差异也不大。

(二)生源地因素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A学院毕业生本省生源较多,占三分之二;外省生源占三分之一。从就业地区来看,本省、外省就业也是分别占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就业地区呈现出与生源地高度的一致性。这说明地方高校毕业生可能更倾向于在家乡所在地就业,生源地对毕业生就业选择影响较大。

(三)专业因素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A学院四分之三的毕业生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行业就业,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其他行业就业。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最初报考专业时,学生就已经考虑到了未来的就业目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发挥自己专业所长的行业就业以求更好的发展。但无论是哪一方面原因,都表明专业因素与就业选择的高相关性。

(四)考研已成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选择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A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排在第二位的是升学,而这依据的是升学成功的数据。如果从实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来看,以A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为例,报考率达到72.2%,再加上推免的学生,则比例更是高达85.8%。可见,考研已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选择。

(五)政策性岗位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有限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A学院毕业生选择科研助理、基层就业项目、应征入伍等政策性岗位的人数来看,合计20人,仅占6.4%。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包括专门开辟科研助理岗位、提高应征入伍待遇等,但A学院毕业生选择政策性岗位的比例仍然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政策性岗位的知晓度、认可度还不够,也可能受到上面提及的毕业生更希望在与专业相关行业就业的影响。

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和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

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近五年民营企业吸纳了5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成为吸纳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受世纪疫情影响,民营企业遭到巨大冲击,行业信心近乎跌到谷底,部分行业如旅游和餐饮业等的发展甚至遭遇断崖式打击,虽然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但民营企业仍处恢复期,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都有较大变化,部分民营企业招聘人数相比往年有所减少,这给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科技竞争激烈、大国博弈加剧、地缘冲突不断,一方面限制了毕业生对外交流、就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需求和业务,这也同样给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偏差

受世纪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当前不少毕业生存在求稳心态。智联招聘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在毕业生求职关注的因素中,稳定性占比为40.7%,排名第二位,较2022年上升4.5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毕业生就业的求稳心态,往往导致毕业生仅仅盯着国企等有限岗位,忽略了大量的其他岗位需求,同时在国企岗位应聘中,也会面临更为残酷的竞争,这种自我设限倾向,给就业带来较大挑战。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抱着过高的就业期望,如部分学生非国企和外企不去,但往往对自身的认识又不够清晰,自身综合条件和意向就业企业之间并不匹配,就业期望偏差导致迟迟未能成功就业。

(三)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突出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就业市场出现了“学历内卷”现象,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升学竞争却十分激烈,以上文中的A学院数据为例,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85.8%,但最终升学成功的比例仅有38.9%,有近一半多的学生未能实现成功升学。与此同时,伴随升学失败而来的考研“二战”群体持续扩大,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脱产备考”本科生中约八成曾参加过研究生考试,这部分选择“二战”的毕业生,往往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堵点和难点,给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从政治高度自觉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就业的重要论述,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结合,重实践,将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就业工作的具体实践,以学促干,以就业工作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的重要参考。

(二)主动深入一线精准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精准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是起点。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主动深入一线走近学生,通过走访寝室、谈心谈话等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需求,汇总形成毕业生就业意向岗位和需求清单,区分升学、就业、考公、出国等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推动就业工作落实。同时,要善于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需求,给予毕业生真正所需的就业服务,如在就业指导中加入对毕业生求职所需了解的法律知识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内容的介绍。

(三)把地方产业发展与促进毕业生就业紧密结合

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往往带来大量人才需求,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推动作用。如A学院所在城市,2022年就宣布新增重点产业链毕业生就业岗位超10万个,这得益于A学院所在城市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岗位资源。同时,A学院所在高校近两年招录毕业生最多的单位,均是当地重点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2022年某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招录毕业生近百人,2023年某新能源龙头企业招录毕业生近两百人。这也充分表明,地方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大促进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就要主动抓住地方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地方重点行业领域就业。

(四)更大力度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岗位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化访企拓岗,通过主动“上门访企”,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向企业积极推荐毕业生。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邀请重点企业到校开展“小而精”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岗位的精准推送,吸引学生精准求职。要利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和网络就业资源,积极向毕业生推荐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4365、BOSS直聘等网络资源,让毕业生共享更多岗位招聘信息。要进一步加大对城乡社区基层岗位、科研助理岗位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对就业的吸纳作用。

(五)引导毕业生确立更加合理的就业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引导青年学生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多次强调要鼓励高校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引导毕业生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特别是引导地方高校毕业生,把个人就业目标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导地方高校毕业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篇章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中找到自身定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毕业生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引导毕业生秉持平实心态,合理判断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在客观评价自身能力和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就业意向。

(六)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的帮扶工作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群体毕业生,落实“一对一”包保帮扶,建立工作台账,“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用足用好线上线下的就业培训资源,通过协助提供就业资源、就业指导等方式,切实提升困难群体毕业生求职能力,帮助他们在就业市场更好就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要在求职资金上予以一定帮扶,帮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起好步”。

(七)形成就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闭环机制

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积极向学校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将其作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要建议学校用好就业大数据,重点布局社会需求急迫、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撤销或调整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反馈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人才培养更能符合企业需求,避免出现人才培养“学用脱节”现象。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学院掠影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