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建设下的学习型教师①

2023-10-06朱彬彬

中小学德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孙 杰 朱彬彬

强师方能强课,思政课教师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构建大师资体系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指向建设一支政治站位高、教育情怀深、理论功底好、教学能力强、社会覆盖面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内涵要求一是要“专”,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党和国家创新理论成果,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精神实质及教育教学规律,能通过教学行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1]。二是要“大”,聘请党政负责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加入思政课队伍,鼓励通过各种活动吸引相关学科教师、班主任、社会人士参与思政课教学,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三是要“强”,有强大的使命感、行动力和向心力,有“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大担当,自觉运用一切育人资源武装学生头脑,发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合力,增强启航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与本领。

大师资的内涵特征呈现出“大思政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也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追求。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大思政课”建设主体自觉,以“站位高、专业精、能力强”为努力方向,通过“自学+求学”的方式,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2],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增强“大思政课”胜任力。

一、学做“大先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内驱学习力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3]“大思政课”建设呼唤“大先生”,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学科奠基人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为榜样,增强主体觉醒意识,能动学习主动作为,以一生教育行动争做“大先生”。何谓“大先生”,首先,“大先生”心怀“国之大者”,有大情怀、大胸襟、大理想。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心系国家民族人民未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教育理想。其次,“大先生”有大德行,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者。他们是经师也是人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4]传授知识技能,同时以高尚品质、伟大精神,以及躬身做事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再次,“大先生”有精深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谦逊执着的,孜孜不倦保持着一份学者风范,在书卷气中提升着知识涵养、精神境界、育人水平;他们是立德树人的楷模,以炽热担当书写“桃李满天下”的教育人生,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学做“大先生”应成为学习型教师的自觉追求。坚持向“大先生”学习,领悟“大先生”的内在涵养与生命气质,在榜样熏陶感染中提升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主动关注享誉全国的“大先生”,关注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关注他们为教育事业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教育故事;关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善施教化、身体力行的教育形象,领会他们书写师者楷模浩荡人生的灵魂气质与精神本质。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崇敬的“大先生”作为一生的学习标杆,同样也要善于向身边的名师大家、优秀骨干教师学习。二要有“育大才”的战略高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真挚的教育情怀、热烈的责任担当,以育人实践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者。三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在学习中增强理论诠释与政策解读能力。四要与“大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习“大思政课”理念制度、推进机制及实践经验,把握“大思政课”的特有内涵,科学理解“大”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时代着力点,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讲好“大思政课”。

二、学用“大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师资源处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5]“大思政课”要用好“大资源”,将道理与现实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从时间维度看,“大资源”既可以是历史资源,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奋斗史;可以是当下资源,包含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也可以是指向未来的资源,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从空间维度上,“大资源”是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可为思政课服务的教学要素,主要有教材资源、课程资源、设施资源、社会资源。包括党的创新理论和辉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就、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英雄模范伟大事迹,也包括时事政治、社会动态、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人、物和事等一切可利用的思政课资源。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获取方式便利快捷,例如,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内设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青年感悟、红色梦想、在线课堂、思政实践等内容,是检索可以获得的优质资源。

学用“大资源”,要善于站在思政育人视角积累资源。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媒介优势,通过教育宣传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获取资源,同时重视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中开发可利用资源,不断增强选择利用资源的技术、技巧与能力。进而在“大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学习,学习选择处理转化“大资源”的路径方法,培养讲好讲活讲透“大道理”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实践的智慧含量与真实效果。其关键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进行资源的学科化处理,使资源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资源的学科化处理,首先要坚持目标导向,有明确的方向。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目标追求,必须围绕教材核心概念精选资源,以素养培育为指向整合资源。其次,将资源置于课堂整体考量,优化教学系统。议题、情境、活动、任务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资源多以情境的方式引进课堂,与其他要素适切,才能将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再次,生动资源进课堂形式,让学生喜闻乐见。资源可以通过数据、图片、视频等形式,师生讲述、表演、板书等方式进入课堂,让课堂更生动活泼。例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要求学生准备一张自家能反映改革开放带来变化的旧照片,组织学生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学生从拍摄地点、入境物件、人物穿着等介绍照片反映的时代变迁。通过教学活动,照片、故事、学生行为都转化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与认同的学科资源。

三、学讲“大道理”: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大思政课”要求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方位,讲好关于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大道理”,讲好关于新时代迫切需要怎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的“大道理”。[6]学讲“大道理”,是在借鉴他人经验中,在自我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探索将“大道理”内化为学生认知认同,外化为学生行动自觉的教学实施方法,探索“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教学实践路径。课堂活动组织能力是讲好“大道理”的关键,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开展活动,使思想理论教育通过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更深切感悟真理的力量,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讲好“大道理”,要以教学主线引领学生活动,制定和维护课堂活动规则,通过议题追问的方式将学生活动引向对道理的深度思考,避免出现学生活动偏离学科主线、学生思维浮于浅表、部分学生游离活动之外等现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等走出教室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精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的共同任务和群体规则、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

学讲“大道理”,要增强日常教学实践反思的自觉性。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在于能预见教学细节,更在于根据临场情境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中适时做出巧妙调整。“大思政课”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学生理论基础、生活经历、思想变化、行为表现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带来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堂即时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善于因势利导,机智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增强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似临场发挥,其实离不开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学智慧的长期积淀,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深层次的自我对话,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学科知识、学情评断、教学行为等进行的审视与反省,是增强讲道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例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相关历史事件出现理解性误差,虽然课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回应,但是课后反思发现可以抓住生成资源,现场通过智慧教室系统搜索相关短视频、微电影、经典案例等方式,呈现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让学生有更直观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学会“大合作”:提升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力

“大思政课”要求构架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大格局,构建基于共同愿景的思政课建设多方协同体系。教育部门向来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为教师搭建各类教学研一体化平台,组织形式丰富的协同教育教研活动。然而,不少教师视活动为“走形式”,并没有充分把握活动契机,日常教学依然“单打独斗”,合作内驱力不足,合作能力不强。“大思政课”建设,迫切要求教师队伍内生互动合作意识,增强协调沟通、协同教研教学的能力,养成思政课育人“大合作”的行动自觉。学会“大合作”,要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常态化深度合作。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日常合作教学的基本团队,各级别的区域教研联合体、名师工作室、名特级教师培育站等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共同体。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思政、“大思政课”建设,为思政课教师联合教研教学提供了更多常态化实施机制。教师自身要增强共同体内合作的主体自觉,将协同行动推向纵深发展。例如,教研组每学期都有主题教研活动,要把握集体备课、磨课研课、常规研讨的机会,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听取同伴的建议,勤于在集体反思中重构教学,更要坚持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将教学合作推向常态化、深度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了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活动,教师可以主动与不同学段教师交流协作,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内容,打破学段“壁垒”,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学会“大合作”,要求积极与兼职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多元主体开展合作。当前学校思政课建设存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割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分离现象。“大思政课”要求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大师资队伍,构建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密切合作、协同育人体系,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合教育,全员全社会全过程树人的大格局[7]。开展“大合作”,首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跨学科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共同策划、合作组织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其次,借助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以及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等走进校园、走上网络讲授思政课的活动,一方面向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学习,开拓视野、增强认知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升协同式教学能力,以多种方式形成思政课联合教学共同体,灵活教学形式,丰富思政课堂。再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家长、活动承办方、基地负责人等进行沟通协商,使活动更适切学生成长需求,更具价值引领意义,丰富学生社会生活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社会认知认同。最后,挖掘家长、学生的潜在资源,通过邀请有关专业领域家长现身课堂、连线课堂,或通过学生采访、转述等方式,与家长“共上一堂课”,让学生开设“小讲坛”,创新与家长学生开展多维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挥各自所长。在构建协同育人大体系中学习,学会与校内教师、学校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思政育人的社会人士进行“大合作”,汇聚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育人“大合力”。

学能止怠,学能创新,学无止境。思政课教师应保持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毅力,不断提升“大思政课”实践能力[8],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教书育人的“大情怀”转化教育人生的踔厉奋发与勇毅前行,以高质量教学实践推动“大思政课”宏伟蓝图转化为新时代思政课育人育才的新成效。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