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野资讯

2023-10-06

中小学德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育德教书育人道德教育

动态

广东:启动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开班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培训按照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统筹安排,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作组织和实施。本次培训以“海天一色——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与创新”为主题,汇聚两院院士和一流教育专家,以海洋与天文教学为主要内容,面向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150名小学科学教师开展为期6天的科学教育教师暑期学校培训活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表示,通过本次培训,希望广大教师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推动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远大志向,加快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不断充盈国家人才储备库。另外本次培训班还将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学员进行异质化分组,实现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强调学员的输出和互动,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做中学”研修,增强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3年7月18日)

教育部:开展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为宣传庆祝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激励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大先生”,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教育部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此次推选范围为曾获得过省部级(含)以上荣誉称号,并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产生候选人,从中产生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推荐候选人并征求省级党委宣传部门意见。推选委员会根据公示反馈和实际情况,从64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师节期间,将公布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并进行事迹宣传。

(来源:新华网2023年8月7日)

声音

舒刚:家校社答好“四道题”,暑假更充实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舒刚认为,暑假是学生成长关键期,学生虽然放假,教育不能“缺席”。“双减”背景下,用好暑假作业这一家校共育的载体,把作业写在广阔的社会实践和大好河山中,这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回答好四道“思考题”:其一,家校社密切协同,读好社会“大书”。暑假期间,学生虽然回归家庭和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放松责任,而是应抓住契机,以适合的作业形式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其二,用好劳动教育载体,创新实践育人。传统机械的“抄写”作业模式,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学习习惯,更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应该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应把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纳入暑假作业范畴。其三,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探究素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与用科学的能力。其四,浸润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心设计融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为一体的暑假作业,注重素养养成,体现五育并举导向。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8月8日

调查

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近八成受访未成年人曾用短视频学习轻知识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新时代少年儿童政治引领机理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学习轻知识。对通过短视频学习,多数未成年人持肯定态度。90.5%受访者认同短视频“内容丰富拓宽知识面”,90.1%受访者认同“直观形象易懂”;88.2%受访者认同“生动有趣让学习轻松”,86.1%受访者认同“可利用空闲时间学习”,84.4%受访者认同“便于交流互动”,81.5% 受访者认同可以“得到专家或权威讲解”。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别是减压放松(72.6%)、丰富知识(58.7%)、有趣好玩(54.4%),且受访者正在通过短视频接触他们日常不易接触到的知识分享者,如同龄学霸(48.0%)、教授研究员(27.4%)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7月28日)

观点

王天娇,戚万学: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推动学科育德的良性发展

王天娇,戚万学在《课程·教材·教法》2023年第10期《学科育德的实践向度》一文指出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在吁求,是学科教学的内生规定性。学科育德具有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与为了实践的逻辑向度。然而,当前学科育德的实践还存在偏离道德发展轨迹的诸多不良情形,如重分科轻合作、重显性轻隐性、重形式轻实效、重预设轻生成等不足。直面学科育德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立足学科本身,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旨归,通过探寻有效方式来化解实践困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推动学科育德的良性发展。

首先,超越学科囿限,从“单打独斗”变为学科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学科”的育德功效。其次,专注核心素养,化显性灌输为隐形浸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道德主动性,使学生在道德浸润中,心灵受到涤荡,境界获得升华,增强学科育德的体验性、欣赏性、内化性与生成性。另外,变革教学过程,建立常态推进的学科育德长效机制。学科育德是一个持续的实践过程,需要常态推进,久久为功。最后,突破身份藩篱,从单一身份到多元身份。学科教师要强化自身的道德身份的认同,要实现向学习者与教师群体身份的转变,才能强化学科育德实效。

徐芷菡,王凯:整体重建道德关系是道德教育的时代命题

徐芷菡,王凯在《教育学术月刊》2023年第6期《重建道德关系: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对“无德而富”问题的忧思》一文提出,为践履道德教育的时代担当,整体重建道德关系是道德教育的时代命题。由此出发重审道德教育实践,可以明确道德关系之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道德共识适时变化,使德育目的具备恒常性;也能够纠正由过度制度化带来的陌生人社会这一不良现状,有利于支持适宜德育工作开展的“制度化的熟人空间”;还能够推动德育方式走出“独白”的困境。

基于此,道德教育应积极重建以关心为核心内涵、以交往为实践场域、以教师为示范主体的道德关系,为道德教育的困境超越探索可能路径。第一,强调关心取向的道德教育,夯实道德关系的关心之维。这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在道德关系中学生对部分权益的让渡也能够通过情感的满足代偿,关心的道德关系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的基础上换位思考,能去了解别人真正需要什么,拒绝什么。这种立足于关心的道德关系是人面对道德选择时能够做出机智判断的凭借。第二,确证道德教育的交往语境,生成道德关系的实践场域。“陌生人社会”并非健康的社会关系,亦不利于德育的开展,因此我们不应该被动接受,而应看清人的交往并不与制度化互斥,重建以交往为实践场域的道德关系。第三,重视教师的道德教育作用,优化示范主体的可能影响。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对道德义务的生动演绎,赋予了道德知识以具体化的场景与人格化的示范,助力实现“目中有人”的德育。

域外

美国:联邦倡议、州立法和判例法相互补充的三维反校园欺凌法规体系

在联邦政府的反校园欺凌倡议下,美国50个州对联邦法中抽象的一般性规定进行补充解释,形成了联邦倡议、州立法和判例法相互补充的三维反校园欺凌法规体系。各州在相关法律条款的制定上遵循“本地化”的技术路线,根据本州欺凌事件的主要特征来设定相应条款,同时也参考其他州的立法经验以及国际成功经验。根据奥维斯对欺凌行为三要素的界定,全美50个州有关反校园欺凌的立法对欺凌行为进行了详细定义,既有对欺凌行为的描述性定义,也有治理欺凌行为的操作性界定。

在欺凌行为的程度判定上,各州重点对骚扰、恐吓和欺凌进行了区分,清晰界定了交罚金、判处分、受监禁三种惩罚方式的适用条件。一是有机衔接其他法规。校园欺凌要“防患于未然”,但也经常性的“防不胜防”。校园欺凌案件发生后,各州各校都将采取广泛调查研究、内部事件报告、外部通告公众等连贯举措,以制定对欺凌者的惩戒政策甚至法律制裁。二是细化不同主体处罚办法。美国针对欺凌行为的惩罚非常严格。除欺凌者以外,其所在学校、相关人员以及学生家长均负有相应责任。为此,各州在立法时明确了不同主体的相应责任。三是基于效果评估持续跟进惩罚。美国各州反校园欺凌法案中惩罚措施的程度,是由其负面影响和反应态度而决定,惩罚措施也可能波及教师或监护人,形成多主体共同接受惩罚的局面。

(来源:《外国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育德教书育人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教书育人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篆刻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