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及现实启示

2023-09-27冯飞龙葛娅鑫

重庆行政 2023年1期
关键词:延安劳动思政

冯飞龙 葛娅鑫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党领导边区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伟大创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延安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革命中心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时期的学校开展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军民,用正确的政策方针指导军民,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战士,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延安时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培育革命人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爆发后,边区乃至全国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依据革命斗争形势,充分挖掘延安地域文化中的革命元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各革命阶级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团结奋斗。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立足本国实际,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了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全国各地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就积极创办新闻刊物和学校来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开展五四运动、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共产党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政治素质。土地革命和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组织和动员了全国民众,唤起了大众的革命斗志,推进了革命事业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挫折与两个胜利,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什么时候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就会成功,事业就会发展;反之,革命就会出现错误,乃至陷入低谷。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有力贯彻和落实,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革命斗争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中国革命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转变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局势和延安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培养大量合格的、可靠的革命人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当务之急。经过深入讨论和研究,党中央认识到唯有兴建学校,广泛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才能培养大量革命所需人才。鲁艺、抗大、陕北公学、边区行政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等十几所学校就是这个时期建成的。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共14期)、党员干部训练班、中共陕西省委干部训练队、西北党校、新文字干部学校等,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哲学课、历史课和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边区乃至全国革命斗争培养了数千名行政干部和数十万名革命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队伍。

(三)延安地域文化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共通

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延安地域文化对当地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谋而合。延安时期,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延安地域文化动员群众积极投身革命。这些地域文化包括但不限于:陕北人民千百年来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勤劳勇敢、乐观淳朴、热情豪迈的性格;广大劳动人民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和对自由幸福呐喊的陕北民歌;延安整风运动中的口号和标语。延安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共通,为中国共产党在学校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换句话说,延安地域文化本身就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教育了民众自发地参加革命斗争。

二、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兴建了大量学校培养高素质的革命人才,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式、教学实践上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延安革命斗争的实践证明,党开展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可靠的干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培养目标

延安时期,在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下,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和动摇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且,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1]是党对抗大的重要指示。学校深入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方针和政策,用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头脑,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青年的政治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无产阶级观念,在行动上自觉投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奋斗中。正是因为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广大青年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可以说,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如此成功的首要原因在于坚定了青年的政治方向,明确了青年的使命任务,使他们清楚了革命是“为了谁”“依靠谁”,鼓舞和激励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

(二)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

在紧张复杂的局势面前,大量教育背景不同和生活环境各异的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如何改造和统一这些青年的思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彻底改造青年以适应革命所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设了十几所学校,而且学校普遍开设政治理论课。鲁艺在成立之初就开设了政治理论必修课,到第三届又把哲学作为必修课,使得学员们普遍地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抗大开设政治、军事、文化三类课程,其中政治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战争局势等,加深了学生对革命事业的认识,坚定了他们投身革命的决心。这一时期,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普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改造学员世界观、培养良好人生观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学校犹如革命的大熔炉,为党培养了大量政治觉悟高、人格品质优、军事素养强的德才兼备的干部,确保了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

(三)领导干部担任学校授课教员

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质量高、教师来源广泛,领导干部、学者、红军战士等都曾多次到学校授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毛泽东4次为抗大题词,制定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训,22次到抗大讲话,为师生作报告和演讲,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大民主问题》《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周恩来、朱德也曾多次到学校为师生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分析战争局势。刘少奇、陈云也曾为学生作报告,号召大家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和毛泽东思想。党内的许多高级领导干部、哲学家亲自到学校授课或者作报告,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讲课生动有趣,很受学员欢迎,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改造和统一了青年的思想。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这一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一是榜样教育,即采取典型示范的方式激励青年学生。比如,通过学习白求恩无私奉献和张思德舍己救人的事例,号召大家学习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在生活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二是差别教育,即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毛泽东将教育对象分为学校青年、企业青年、自由职业青年,根据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分别确定了符合各个群体特点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异化教学。三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学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领导干部讲授最新时政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展整风运动改造和统一青年的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采取看报、听戏、唱歌、画画、讲故事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的思想。

(五)大力开展劳动教育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忧外患的局势和延安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物质生产资料严重匮乏,同时大批涌向延安的青年对当地人民群众缺乏了解,不利于革命工作的开展。党中央鼓励部队、党政机关、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支持长期抗战、缓解经济困难、改善军民生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主要领导纷纷参加生产劳动,为广大军民树立了榜样。“鲁艺”、延安大学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抗大成立了由罗瑞卿等为委员的全校总生产委员会,学生们自愿到农村参加集体劳动,开展多种个体生产自救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劳动热情。青年学生深入农村与农民接触,在亲身体验生产劳作的过程中解决生产和生活需要,实现自给自足,同时锻炼了身体素质,培养了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良品质,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有利于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改变他们以往对农村和农民的印象。劳动教育粉碎了反动派“困死”“饿死”边区军民的企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增强了军民的团结。

三、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典型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汲取历史之经验、时代之精神,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回应人民之问、中国之问,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谁”“怎么样”等问题,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渗透下,学生中出现了政治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等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走出思想困境的主阵地。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引导青少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首先,教育者要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时刻紧绷政治弦,注意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忌因为自己的错误言论和不良行为误导学生。其次,教育者要旗帜鲜明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融会贯通、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再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实践锻炼,在勇于担当、知行合一中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互促

延安时期,一方面,党在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党在学校还开设了自然科学、世界历史、医学卫生、生产技能等课,在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充分挖掘此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有差别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由此可见,延安时期学校教育既重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又重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的精神相一致。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互促、双向互动,着力解决好育“合格人”问题。首先,教师要提高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将知识传授上升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少了对“合格人”的教育和引导,灌输再多的知识都是失败的教育。其次,学校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目的与要求的整体设计、联动实施,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非此即彼,着力破解“两张皮”现象,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再次,学校要实施分类指导,分学科、分专业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分课程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真正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结合。

(三)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延安时期,党内高级领导干部主动担任学校教员,深入学校讲授马列主义课程,在强化学校师资队伍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新时代,学校要充分借鉴延安时期的成功经验,倡导并实施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一是学校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为师生讲党课、讲形势与政策课。二是聘请属地党政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劳模、工匠等深入校园讲授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状况等。三是聘请红色教育基地和场馆的讲解员、乡村振兴骨干、乡村能人等讲授革命故事、家风家教、勤劳致富等故事,进一步夯实思政课教师队伍。

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准入、教师培养、教师考核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师准入上,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着重考察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业务能力,规范专兼职思政教师配备比例,建立完善的人才准入机制,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师培养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养方案,加强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的培训,积极支持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教研活动、社会实践,激发教师育人潜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教师考核上,实行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评审标准,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规范聘期考核工作,构建渠道畅通、衔接有序的人才发展通道,以科学、合理、公正的考评方式激发思政教师队伍活力。

(四)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

延安时期,学校通过榜样教育、差别教育、激励教育、文艺宣传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新时代,学校要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思政课教师积极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很多学校“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4]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势不可挡,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适应新时代、新发展和新要求。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汇集全国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音视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优势,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全面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学校可以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展现学生身边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思政学习心得,增强思政学习的趣味性。第三,积极开展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优秀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文艺宣传优势,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组织学生观看思政教育专家网络讲座,赴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调研、参观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宣传教育。

(五)培育劳动意识和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除了要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这也是学生成长所不可或缺的。延安时期的青年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既接受了劳动锻炼,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经验。现如今,培育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明确了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学校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学校要推动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和文件落地,促进劳动教育规范化管理;二是学校要善于创造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劳动素养;三是学校应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将劳动行为、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纳入其中,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评定。从教师层面看,一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可树德、可增智、可健体、可育美、可明辨是非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地位,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劳动精神的相关内容,整合劳动教育的知识点,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学生劳动意识。三是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学生层面看,学生要树牢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提高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养成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习惯,最终成长为有大德、有大爱、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延安时期,党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促使更多革命青年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最终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解放战争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我们要勇于借鉴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队伍,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延安劳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