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落实市委“一号工程”高水平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升级版”

2023-09-27

重庆行政 2023年1期
关键词:黔江双城成渝

徐 江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的总牵引总抓手。重庆市黔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主要领导调研黔江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强己建中心、利他促融合,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扩面服务辐射渝鄂湘黔边际区域,带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全域融圈,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山区强区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着力构建“五个体系”,跑出融圈入群工作“加速度”

(一)构建组织领导体系

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工作导向,着力构建主要领导统筹协调、专项工作组牵头推进、区级部门协同配合的组织体系和责任机制。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区级相关领导为成员的黔江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提级兼任办公室主任,并组建“1+7”专项工作专班,分别由有关区领导任组长,分块、分组、分人推动融圈工作全面落实。组建黔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组,按照“一领导一专班一项目一方案”统筹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高地等涉及的核心任务和重点项目,集中全区财力、物力优先保障支持。

(二)构建规划目标体系

深化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升级版”为统领,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进南下开放“桥头堡”、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两大目标”,推动实现区域发展首位度、特色发展辨识度、改革发展活跃度“三个新的突破”,力争到2027年实现综合实力、交通设施、产业能级、区域开放、要素保障、公共服务“六大提升”。一是综合实力再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全口径税收占渝东南比重超过50%,城镇化率65%以上。二是交通设施再提升,构建“4高6铁”铁路网,加快形成“1环8射”高速公路网。三是产业能级再提升,建成卷烟及配套、新材料、消费品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450亿级特色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四是区域开放再提升,营商环境达到市内一流水平,建成450万吨铁路货场,依托航空物流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五是要素保障再提升,积极参与川渝要素一体化市场建设,成品油、天然气、自来水年保障能力分别达5万吨、15亿立方米、6000万立方米。六是公共服务再提升,区外来黔就学、就医、消费人口占比分别提高6个、10个、15个百分点。

(三)构建重点任务体系

跟进《规划纲要》配套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西部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6个专项规划编制情况,高质量编制黔江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专项规划,制定增强旅游、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专项工作方案。印发黔江区融圈入群实施方案和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事项分工方案,事项化、政策化、项目化、责任化明确贯彻重点,推动《规划纲要》明确的7项重大功能定位、23个重大项目和9项重大政策纳入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统筹推进。深入落实市委主要领导调研黔江指示要求,对照重庆市“十项行动”“四张清单”重点任务,深入谋划做强一批重大平台、推进一批重大改革、抓实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一批重大政策,分解细化53项黔江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具体任务,以点带面推动融圈工作出进度、出形象、出成效。

(四)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对全区重点项目、重要工作、重大事项统筹把控,建立健全目标体系、组织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四个体系”,强化问题、目标、结果、责任“四个导向”,明确抓什么、谁去抓、靠什么抓、抓到什么程度“四个抓手”,对照任务台账定期盘点销号,实时协商解决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统筹发挥督查“利剑”和考核“指挥棒”作用,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渝快政”平台开发应用“五色图”督查、跟踪问效、量化考核、绩效评估等功能模块,定期通报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推进情况。实行“月度比拼、季末晾晒、半年观摩、年底考核”的工作调度督办,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优评先等紧密挂钩,树牢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实干者实惠的鲜明选人用人“风向标”,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五)构建工作机制体系

对标对表构建五项机制、建立“七张报表”、用好“八张问题清单”,健全完善“体系化导向、科学化决策、节点化攻坚、专班化运作、数字化赋能、精准化服务、协同化推进、制度化支撑”的闭环管理机制体系,严格落实“问能效、晒绩效、考成效”问效机制和“两榜一链”激励机制,下好“一盘棋”、奏响“协奏曲”,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大力弘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行专班落实、闭环管理,激发党员干部战斗力创造力,快干、慧干、实干、敢干,推动各项工作“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

二、着力推进“五个融入”,构筑区域协同发展“桥头堡”

黔江区将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进南下开放“桥头堡”作用,积极联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全域融圈。

(一)融入成渝开放通道网络

利用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区位条件,缩减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时空距离。提速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2023年工程进度达到75%,2024年达到通车条件;协同争取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联络线年内开工,联动彭水完成黔江至务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黔江至万州高铁、黔恩遵昭铁路纳入国家规划修编,并启动黔江至万州高铁规划方案。近期投用武陵山机场T2航站楼,做实黔江、武隆机场一体化运行,推动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0万人次。

(二)融入成渝特色产业链群

积极融入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联动南充等地建成蚕桑丝绸特色产业示范带,打造黔江蚕桑优质品牌,做响“全国优质生态丝出口基地”,以功能性、高品质丝绸面料为核心,推进丝绸制备工业基础研究、工艺创新。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肉食品基地,打响“武陵黑猪”“黔江黄牛”等品牌,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三磊玻纤扩能,年内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依托25万吨铝加工能力,引进铝精深加工等企业,建设交通工具零部件和建筑工程轻量化产业园,融入川渝汽车产业集群分工体系。

(三)融入成渝资源要素市场

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土地、森林碳汇等要素资源,积极参与川渝一体化要素市场建设。推动与西南交大、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走深走实,推动人才交流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深化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战略合作,合作建设2~4个特色专科;做实西部(重庆)科学城黔江孵化中心,实现成果转化率达10%以上。争取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持续推动林业绿色碳汇交易,争取每年获国家生态转移支付1.2亿元以上。

(四)融入巴蜀文旅走廊建设

依托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关键节点的旅游集散地,加快建设旅游休闲城市。加强与峨眉山、九寨沟、乐山大佛等重点景区结对,推动大型歌舞诗剧《云上太阳》《濯水谣》实景化演出,助力文旅优势互补。高标准承办2023年武陵文旅峰会,协同建设长征文化公园,深入挖掘渝东南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魅力,联合申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五)融入区域联动协作体系

全力推进与广安市、南充市、宜宾市等已签约合作事项,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求,“点对点”拓展与四川相关市县合作领域。用好山东日照、重庆高新区、中信集团等对口帮扶资源,细化2023年对口协作重点任务,强化产业协作和科技协同,做实日照、重庆高新区·黔江飞地产业园。积极开展武陵山革命老区和渝东南片区协作联动,研究建立党政定期交流和专班常态化沟通机制,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山地特色农业和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加强协作,联手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现代化样板。

三、着力提升“五个能级”,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升级版”

黔江区坚持把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优化中心城区“南向拓产城、东西控生态、北中优生活”功能分区,梯次实施城市大峡谷二期、正阳圣境森林康养小镇等标志性项目,持续擦亮峡谷城市“新颜值”。强力推动城市大峡谷发展带、高铁站前片区、空港片区综合开发,重构“一主两副五片区”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实现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完善重点区域服务配套设施,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成果,不断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二)提升产业集群能级

聚焦“五大产业集群”,培育“链主”企业,重点推进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建成投用,三磊玻纤二期全面建成投产,30万吨再生铝项目投产达产。加快推进国家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仰头山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武陵黑猪产业园等项目,提速建设10亿级“黔江鸡杂”全产业链。升级打造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力争五届区委、区政府履职期内全区银行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保费规模达25亿元以上。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级

建成教育、医疗、文旅、金融、交通“5+N”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公共服务高地。争取新增1~2所市级重点中学,尽快实施旅游职业学院、经贸职业学院专升本,争取新布局1~2所高职院校,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打造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黔江样板”,完成中心医院整体搬迁,投用应急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项目,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建成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发挥旅游协作平台功能,提质打造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

(四)提升城乡融合能级

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化分层分类示范,加快把太极镇建成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示范乡镇。完善“一心一轴三片”城乡发展格局,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强农村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做靓“山韵黔江”品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五)提升创新开放能级

深化黔江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建好用好高新区发展运营公司,高水平创建市级高新区,做大做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确保五届区委、区政府履职期内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双倍增”。高水平打造正阳现代物流园区,实施武陵山空港物流项目,打通黔江至涪陵货运铁路,争取打造“渝新欧”通道渝东南延长线,推动重庆团结村至广西钦州港集装箱货物在黔江实现甩挂,建成投用渝东南智慧商贸物流园一期,加快建设450万吨铁路货场,带动毗邻地区出口货物集聚黔江;规划设立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口岸发展中心;引进外贸龙头企业或平台企业。对标全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指标体系,深化“三帮一”联系服务机制,持续打造有呼必应、有事必办、有难必解“三有三必”服务品牌。

猜你喜欢

黔江双城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黔江精神探论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