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象钱江潮:一次走进壮美的历程

2023-09-20卜月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8期
关键词:观潮大潮壮美

卜月琴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了解课文描写钱塘观潮的顺序,能结合关键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比较阅读诗歌《浪淘沙》(其七),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感受不同文人笔下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钱江潮

1.齐读课题,“潮”是生字,指导书写:左右结构,部件要相互穿插,写得紧凑、美观。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课题中的“潮”指的是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钱塘江潮吗?

简介钱塘江潮(出示“资料袋”):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海宁市盐官镇附近的江面只有两千余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关于钱江潮,你大致了解到哪些信息?

3.它的壮观声名远扬,课文开篇就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怎样的奇观呢?今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去“观潮”。

【设计意图:预习前置,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检查预习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融合;书写的指导,意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延续学习过程中对书写的关注;借用课后“资料袋”让学生提取钱塘江潮的大概信息,以此来指导学生合理巧妙运用资料辅助学文。】

二、初读,初识钱江潮

1.分类识词,并发现每组词语的共同点。

(1)出示第一组:昂首东望、人声鼎沸、人群沸腾 (写观众)。

(2)出示第二组: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写潮声)。

(3)出示第三组: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 (写潮形)。

你对钱塘江大潮有什么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分类学词的环节,让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形成归纳分析意识;同时将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过程与词语学习的过程相融合,自然巧妙地进行了从词到文的整合。】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时间)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句吗?

3.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

【设计意图:文章叙述结构清晰,在总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之后,按照时间顺序从观众表现与大潮声形两方面叙述了观潮的全过程,此环节意在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并通过分类学词的方法发现文章的不同表达角度,促进学生形成阅读中的结构意识。】

三、精读,直面钱江潮

1.潮来前。

(1)观潮前的情形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将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圈画并批注出来。

(2)交流:

①观众人多心切。“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观潮人数之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人们的神态、动作看出了内心对大潮的急切期盼。从“这一天早上”到“午后一点左右”,联系上下文的时间,可见人们为目睹这一奇观等候时间之久,相机朗读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②江面景色静美。“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从“横卧”一词可见钱塘江视野极宽,而且平静无波,如安详的人在静静守候着什么,让人感受到钱塘江的安静之美。“横卧”一词既出,钱塘江静态毕现。“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阳光与薄雾笼罩下的钱塘江,山水相连,仿佛水墨渲染一般,给人带来诗情画意的朦胧之美。

小结:在这样优雅宁静的江边守候,让钱塘江的另一份壮美风景更添期待与美意。

【设计意圖:此环节按照文章的叙述顺序进行教学,通过观众的表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对江面景色的欣赏带领学生渐入观潮佳境。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洞察作者描写潮来前江面静美的意图:为下文大潮来临的壮美做铺垫,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作者语言的表达智慧。】

2.潮来时、潮来后。

(1)过渡。苏轼曾有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说的是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最为壮观,所以这一天也是一年一度最宜观潮的日子,钱塘江大潮究竟是怎样的呢?

(2)请浏览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声音、形态。)

(3)再读课文第3~5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描写大潮声音与形态的词句,想象画面,并说一说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从表格(见表1)中,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正面描写的角度对钱塘江大潮进行感受。首先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意在让学生在表格填写过程中完成对文章潮来时、潮来后的文字梳理,在对关键词语的摘录中形成对不同时段大潮声音、形态的直观印象。其次是引导学生发现表格的纵向与横向的分布方式,发现作者描写大潮的时间顺序和角度,潜移默化地将作者细节的描写顺序与描写方法进行从阅读到表达的渗透。】

(4)学生自学。

(5)交流。

①潮声。大潮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江潮声音随着潮涨越来越大,即使开始潮落,潮声依然让人心惊胆战。

这些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闷雷滚动”让人感觉声音在遥远的天外,就像夏日暴雨来临前的压抑,一旦江潮来临,就像暴雨一样气势汹汹。“山崩地裂”说明潮声一定震耳欲聋,带着不可阻挡的威力,让人胆战心惊。

小结:从由远及近的江潮声的变化,能想象到江潮带着喷薄而出的力量和气势,正从远处滚滚而来,这样的磅礴气势,正是大潮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②形态。大潮的形态又是如何变化的?潮水从“一条白线”变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再变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余波也“漫天卷地”,可见潮水变化极快,气势汹汹。

从大潮的形态变化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从“横贯”体会到江潮之宽,体量之大;“两丈多高的水墙”,这样的数字让人感受到江潮浪头之高,力量之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战马腾飞,俊美动感——江潮姿态之美;

战马飞奔,昂首向前——江潮速度之快;

万千战马,浩浩荡荡——江潮气势之猛。

③平静。潮退后的钱塘江和潮来前的钱塘江都很平静,比较一下,你觉得这种平静一样吗?“平静”有所不同,潮来前蓄势待发,潮来后余势犹存,水位陡增,更能看出瞬息之间大潮的澎湃汹涌。

朗读感受。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江潮的句子朗读背诵。融合文字想象,欣赏钱塘江大潮视频,并说说看到了哪些令人震撼的画面。可以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来说。

小结:听潮声,观潮形,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如在眼前。

(6)能借助表格1中的关键词,尝试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吗?

【设计意图: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将大潮来去的声、形描绘得让读者身临其境,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大潮的壮美,涵泳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自然的赞叹?此环节主要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的深度阅读。想象分两步,在体会潮声的变化时,重点抓住“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关键词进行想象;在体会潮形变化时,则从姿态、速度、气势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想象,使想象有文可依,有章可循,既有层次,也有梯度。教师带领学生真正与文本交融、碰撞,为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密码助力,巧妙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学习。在落实想象的基础上,用背诵这一方式落实课堂中的阅读积累。】

(7)在这样的大潮面前,人们的表现又有怎样的变化?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潮来前的观众表现,思考:明明写观潮,为什么写观潮的人们?

人们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后来“踮着脚”,接着“人群又沸腾起来”,从人们的举动表现了内心的期盼与激动,这样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江潮的魅力所在。

(8)想象说话:作者略去了潮来时人们的表现,若是你亲临现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感受侧面描写的作用,将全文中观众的前后表现进行比较勾连,感受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调动学生面对自然景观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练说,在练说过程中引导学生再次回顾钱塘江潮的雄伟气势,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拓展:回溯钱江潮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折服于钱塘江大潮,留下无数诗篇。刘禹锡就曾留下《浪淘沙》一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这首诗中哪句诗和《观潮》一文中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学生自读后交流:八月涛声吼地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你发现了什么?《浪淘沙》和《观潮》都是从形态、声音两方面着手写出了潮来时的气势磅礴,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结合課后习题而设,以比较学习的策略智慧地处理文本与拓展的关系。拓展学习的过程关注文本表现的主题,直指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拓展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选材,同样的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文体表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这样的拓展有的放矢,能有效培养学生对文本重点的解读能力。】

2.不仅是刘禹锡和本文作者赵宗成、朱明元,千百年来,人们都为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而喝彩。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唐·罗隐《钱塘江潮》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清·曹溶《满江红·钱塘观潮》

3.从古到今,钱塘江大潮用它的壮美征服了一辈又一辈人,难怪课文开篇就这样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课外延伸:千百年来,钱塘江大潮盛景依旧。很多人都愿意去亲历钱塘江大潮,欣赏钱塘江大潮所体现的壮美,汲取钱塘江大潮所表现的弄潮儿精神,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或者亲临其境,一睹大潮风采,写下属于自己的钱塘江大潮。)

【设计意图:文本的创作常与时代与文化的背景相连,教师需跳出文本以整体融通的视角进行拓展。此环节借助历代诗文追溯钱塘江潮的历史,不仅对钱塘江大潮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更是借助文字深度走进自然壮美的学习历程,这就有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大自然,激发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意愿,从生活中感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蕴与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观潮大潮壮美
第五课: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观潮
壮美广西
观潮
钱塘江观潮
5G手机大潮即来
壮美的城市景观
壮美篇章
壮美的日食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四 大潮退去看“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