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化教学法在中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3-09-20李生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8期
关键词:戏剧化杜牧牧童

李生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简练含蓄具有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引领学生接受美的文化熏陶,培养他们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戏剧教学具有艺术化、综合性、多样化等特征,是对学生实施艺术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戏剧化教学方式,既能适应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有效课堂的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古诗词教材分析

2022年版课标对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积累……古诗词……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三、四年级教材中古诗占有很大的比重。

教材中的古诗词,有活泼通俗的童谣《忆江南》、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清平乐·村居》词,甚至曲,如《采莲曲》,内容生动、健康向上,易于学生接受。如《山行》极具画面感的风景意象的组合,便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题材丰富多样,选编的材料中几乎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当然,其中不少分类并非那么明显,写景和写意、咏物和言志通常结合在一起,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戏剧化的方法

教材中的每一课选编的古诗都是同一主题,“日积月累”选编的古诗内容也都与其单元主题有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类及有效整合,从而探究诗歌包含的情感。

三、四年级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数以写景抒情诗为主,有名山大川、田园景色、自然四季等。杜甫的《绝句》就描绘了春景的美丽、《饮湖上初晴后雨》为我们展现了如西子般美丽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古典诗歌具有意境丰富而言简意赅的特点,许多古诗都非常适合用“建构空间”这一戏剧化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即根据古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绪,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戏剧化情境。

《出塞》《凉州词》《塞下曲》等边塞诗歌,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介绍历史背景,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为诗中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送别诗中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学生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那临别的不舍。

《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这类古诗具有明确的时间元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与习俗,围绕古诗的内容结合戏剧化的方法创编剧本,使学生加深对古诗的了解,更好地超越文本与诗人对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让诗中情境和人物在学生面前活起来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作为参演者和观看者对古诗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戏剧化方法运用的策略研究

1.建构空间,入情入境

感同身受的戏剧化过程,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不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他们对事物专注的时间总是比较短,所以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有趣、活泼的戏剧化场景中进入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将教室或学生周围的环境、古诗中的要素变成一个“小舞台”,创设入情入境的情境。

在教学《夜书所见》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秋天夜晚农村院落的背景图,课件播放伴随着蟋蟀的声音,江中的一只小船正缓缓驶过,准备道具一盏灯放置在教室前的讲台上,建构古诗中的场景,以境入情,请两位学生模仿插图中的动作进行表演。

通过剧场化空间的创设,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两个小朋友蹲在地上在拨弄蟋蟀,虽未见其身,却闻其声。便可想象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画面。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此时是在江中的船上看到了此景。“萧萧梧叶送寒声”音频播放呼啸的寒风,感受夜晚江风的凛冽。在这样的场景里,学生都是船上漂泊在外的诗人,如此便更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境,不由得生发出对自己家人的思念,怀念起家中温馨的场景。

2.角色扮演,具身体验

角色扮演在戏剧化方法中是指参与者在故事世界中通过扮演人物的交流,通过对人物的表演,能够得到乐趣、独特的感受和特别的体验。古诗教学中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古诗阅读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场”,通过多种感官,让学生获得在身体、情绪、知识上的参与和受益。《别董大》是诗人高适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全诗四句可分为两层,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所看到的景色,后两句主要是对好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课堂上引导学生选择角色,代入诗人,所看、所想临别赠言,悠悠之情,回荡千古。

《别董大》教学片段: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手抚须道“黄沙漫天,旷野上一片苍茫,整片天暮一片昏黄”。

董庭兰:(远步走来)高兄,感谢你前来为我送行。

高适:哪里哪里,你我情谊深厚,为你饯行是我之幸。

董庭兰:高兄,你我这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高适:董兄,咱们来日必会再相见。

董庭蘭:怎么这天上竟飘起

了鹅毛大雪,寒风呼啸,我这一路想必是凶多吉少啊,也罢,也罢。

(两人都做出古人饮酒的姿势,双手抱拳,拱手作揖。)

高适:董兄,不要担心前方没有知己,天下的仁人志士谁不认识你的才华呢?

高适:董兄多保重。

董庭兰:策马前行,高声呼道“高兄保重”。

角色扮演,不但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认识,满足学生对古诗词理解与表达的欲求。

3.剧本改编,深化诗境

古诗词的语言简洁精练,内涵充实而深刻,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现代教育的戏剧方法结合古诗词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地发掘诗歌的信息,进行丰富联想,还原意境,然后再进行扩充创作,最后改写为戏剧作品。学生通过丰富联想,揣摩作者心理,并利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重现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以表达作者情感。戏剧化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让学生可以沉浸在诗歌的美好世界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怀。

由学生所创作的文字片段

如下:

时间:清明

人物:报幕人、杜牧、牧童

【报幕人】又是一年清明时,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在烟雨迷蒙的乡村小路上,远远走来了一个人。他,就是大诗人杜牧。

【杜牧】你可知道我的忧伤,飘扬的雨啊?清明时节,应该去祭拜已故的亲友,现在我一个人在外面漂泊,连去祭拜他们都做不到。可叹啊可叹,我现在的忧愁又能向谁诉说?只能够借酒消愁。可是这荒郊野岭,哪里有卖酒的呢?咦,那边来了个牧童,我来问一问吧。

【牧童】清明节,雨纷纷,祭祖先,祭亲人,从小我们就要孝顺。哎呀,雨大了,赶紧把牛赶回家去。

【杜牧】小童,借问一下,请问这周围哪里有卖酒的呀?

【牧童】哦,我想想,看那边,那边的杏花村边就有一家。

【杜牧】谢谢你,小童!

【牧童】先生,不敢,不敢。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杜牧】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唉,村童尚且可以祭拜亲人,可我——唉!此情此景,魂销肠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报幕人】就在这迷蒙的烟雨里,大诗人杜牧以满怀的凄婉愁苦,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所有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将剧场方法融入古诗教学,让学生在场,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戏剧化情境中更容易理解古诗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自主探究,自主挖掘,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自发喜欢上古诗词,传承古诗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自筹课题“成长视野下小学语文戏剧化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B1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戏剧化杜牧牧童
杜牧
牧童学画
那些“戏剧化”的刺杀案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牧童
寂寞的牧童
山行
LOGO GIRL
赤壁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