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器以善事: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研究方法

2023-09-19吕林海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课题研究

吕林海

摘要:课题研究之事,需要凭借“研究方法”之“器”才得以完成。研究方法是课题研究得以展开的支持性扳手,其标准体现为研究内容的适合性、研究对象的适切性和研究条件的适宜性。这种合适性标准体现在具体的方法实践中,又需要结合具体的方法类别,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加以细化思考。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方法还需进一步“具体化”,这就要把握具体可“见”和具体可“鉴”这两个原则,以实现后续研究的可落地、可实施。

关键词:课题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条件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026-05

如果把“课题研究”视为一件意欲完成之“事”,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利器”加持。这里的“利器”,其实就是“课题研究方法”。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事”是意欲达成的目标,“利器”就是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或手段。如果细研深究,“利”字既可做形容词用,即为“锋利的”“锐利的”,在本文中可谓“适合的”“恰切的”“有力的”方法;也可做动词用,即为“使其锋利”“使其锐利”,在本文中可谓“使方法更有力”“使方法更适切”。这两种理解恰好构成了本文的基本要义和主要内容,即,既要“合适地”选择那些真正“有力的”研究方法,又要去细化这些方法、精致这些方法,使这样的方法更加有力、更加有助于实现“善事”之目标。

一、如何理解课题研究方法

选择与精致“研究方法”的前提,是深入地理解“研究方法之本质”。应当说,无论研究者的方法论的观念体系或哲学取向有何差异,研究方法的功能性意义基本是一致的,即,研究方法是一个搜集各种支撑性的信息以解决问题的工具。这里的“信息”,其实覆盖面很广,各种理论、数据、资料等,都可以成为有支撑力的信息来源。而研究方法的“工具”定位,则表明了它在解决问题中的“两重特质”:一重特质是“支持性特质”,即它是问题解决的重要支持机制,是破解难题的“扳手”;另一重特质是“辅助性特质”,即它只能辅助问题的解决,而不能替代问题的解决,“问题”永远是课题研究的“第一要点”。

接下来,我们可以举一例来说明上述的“方法之本质”。在“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中学培养模式”课题研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如何分析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的学生学习特征,并由此凝练出国际化人才的南外(即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具体地,可以通过研究毕业的南外学生,形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需要选择那些具有国际化背景、且对中国有深厚情感和理解、最好是知名或著名的校友等),通过研究来搜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他们当年在南外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如一些关键学习事件、关键成长体验等),在分析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子课题。显然,“案例研究”就是一个工具,它被用来搜集多个毕业生的回忆信息,并由此提炼出结论,最终解决研究问题。由此可见,“事”就是“解决问题”,“器”就是“研究方法”,“器”是“事”的重要支撑性条件。

二、如何理解方法选择的“合适性”

在众多的可选择的方法之中,要尽可能选择“最利之器”,即“最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快刀斩乱麻”“一眼见本质”。那么,一个关键问题由此自然地显现出来,即什么才算是“合适”?这其实也就是“合适的标准性问题”。笔者在此提出“方法选择”的三个“合适性”标准,即研究内容的适合性、研究对象的适切性、研究条件的适宜性。

所谓“研究内容的适合性”就是指,所选择的研究方法要与所研究的内容相互吻合,要有适合度。仍然以上述的课题为例,如何基于国际化人才的学生学习特征,来凝练出国际化人才的南外培养经验?最适合的方法自然就是“案例研究法”,即通过研究一个个优秀的、有着国际化经历的毕业生校友案例,通过对他们的口述史访谈,逐步地凝练出南外优秀的培养经验。反之,如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显然就不适合了。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经验其实是很开放的,是无法做到精细预知的,也是无法预先编制问卷来进行调查的。通过访谈,挖掘出真正深入的、超出一般俗见的教育规律,是这个课题价值的深层彰显。

所谓“研究对象的适切性”就是指,所选择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找准研究对象,要关注研究对象群体的特征与本课题研究的“匹配性”。还是以上述的课题研究为例。当研究者选择“案例研究法”作为研究的方法时,还需要同时考虑一个关键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案例来研究?如果选择现在正在南外就读的学生来研究,显然就不合适,因为他们还不是国际化人才(或者说,处在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可能性中),他們的经验并不能充分地解答课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选择“现在任教的老师”作为案例,虽然是一个可选项,但并不足够好,原因在于这些教师个案所反映出的学习特征,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他们并不是亲历学习过程的“直接当事人”。因此,选择那些已经毕业的且从事国际化工作(或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优秀的学子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他们的学习体会、感受和经历直触要义、至为重要,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为个案,可谓“选择了适切的研究对象”。

所谓“研究条件的适宜性”就是指,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考虑到“是否具备使用这一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的条件和基础”。即使研究方法满足内容适合、对象适切的基本要求,但如果所需条件过于苛刻、所需资源过于繁多,超出了研究者的能力限度,这样的研究方法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乌托邦”。仍然以上述的子课题研究为例。要寻找那些优秀的且有国际化经历的毕业生为个案,去探究他们在南外就读的学习体验,首先就面临一个难点,即如何去找到这样的个案?很明显,如果课题的研究者是学校的一线教师,他所能得到的研究资源其实很难充分地支撑起这样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这里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法找到充足的“需要研究的个案”。即使能找到,这些个案是否愿意接受访谈,是否愿意提供本课题所需要的信息,都有不确定性。很显然,这个子课题对于普通的一线教师而言,就不太具备“研究条件的适宜性”。而从另一个视角来说,承担这一课题的适宜主体其实是整个南外,即学校作为研究主体,去进行整体性的联络、安排和统筹,才能满足本研究的条件需求。

三、如何“合适地”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秉持着合适性的标准,研究者该具体地选择哪些研究方法呢?对于各个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如何进行“合适性”的考量呢?在本文中,笔者提出如下五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并对这五种方法选择的“适切要义”给出解析。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基于文本信息解读的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并由此进行理论辨析和思想阐明。显然,“文献研究法”特别适合课题研究中的理论探讨和思辨构建之相关工作。例如,在“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中学培养模式”的课题中,有一个子课题是“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基本要素研究”。对于这个子课题,研究者需要围绕“中国心智”和“国际化人才”等相关文献进行深度解析,梳理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厘清“中国心智”和“国际化人才”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思辨探讨、理论建构的工作,极其依赖于对相关文献的细致搜集和辨析探查,此时最宜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就是“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基于问卷开发、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进而进行模型建构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特别适合课题研究中的现状分析、整体把握的相关工作。例如,名为“教师‘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课题,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是“教师‘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的现状调查”。显然,这个子课题就是指向“现状把握”这个研究目的,特别适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搜集数据,就可以更加具体地解决这个子课题所提到的两个研究问题:教师在“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上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不同群体的教师(如不同职称层次的教师、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是否在“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上存在现状上的差距?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需要把“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进而“问卷化”,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数据搜集,进而把握整体和分群体的特征。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基于对个案进行深度解析、特质探究而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像问卷调查法那样可以对群体的普遍的、整体的状况进行“面上的”把握,而是需要沉于“案例深处”,深入事物发展的“肌理之中”,以获得更深、更细的洞见。例如,在上面论及的课题“教师‘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中,有一个子课题名为“教师‘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的形成机制研究”。很显然,这个子课题重点要探讨的是“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即生成的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进行特质探究、深度解析的子课题,最适合的方法就是“案例研究法”。研究者需要找到那些真正的“斯霞式好老师”,通过对这些“斯霞式好老师”的个案进行“个案解析”,来对他们的“育人品格”的生成机制进行剖析、归纳与概括。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基于研究者自身的行动、反思、改进而展开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通常需要研究者自己沉入“实践行动”之中,自己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对自身实践的体验和反思的基础上,来获得对研究问题的解决和深层规律的把握。在教育实践研究中,“行动研究法”特别适合进行实践策略建构或实践模式建构的相关工作。例如,在“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中学培养模式”这一课题中,有一个子课题为“指向学习力培养的无边界课堂整体研究”。这个子课题意图解决的问题是,要培养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如何通过构建一种“无边界课堂”,打造积极的、自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由此,这个子课题的重点就是提炼出“无边界课堂”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实施原则等各种“实践要义”。这就需要研究者自身深入实践情境中,边做边研,逐步凝练出有实践效力的“策略模式”。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基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效果的比较,进而归因出干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它的思想精髓在于“控制”——即排除干扰因素的“纯净化”归因思想。它适合进行因果推断和比较判别的研究工作。例如,在“教师‘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教师‘童心母爱育人文化品格的建构与形成机制效果评估”。这个子课题试图把前面的“个案研究”中所得到的“形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实证验证,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指向因果推断的“稳健性检验”,即论证前面个案得到的“形成机制”的确是一个“稳定的因”。所以,研究者既可以设计“单组的前后测比较”的实验来验证,也可以进行“多组的前后测比较”的实验来验证,从而获得“因果推断”的强证据结果。当然,“多组的前后测比较”在本课题中似乎实践可行性不大,且本身的实验难度和条件要求度亦更大。

四、如何“適当地”细化研究方法

方法选择之后,其实需要进一步细化对“方法的表述”,这个细化的过程就是进一步认识、进一步规划、进一步完善之过程。其实,也只有对所选择的方法做进一步的细化表述,才能为后续的“落地”与“实施”提供基础、提供支持。那么,细化阐释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具体化”,只有具体,才可能落实。围绕“具体化”,又可以延伸出两个关键要义,即,具体可“见”和具体可“鉴”。所谓具体可“见”,就是要让读者、自己和其他研究者看到方法的细节,明晰关键的行动情节;所谓具体可“鉴”,就是要让读者或其他研究者能从中获得直接的借鉴,即,它是可模仿的、可学习的。

我们还可以结合前面的五种具体研究方法分别进行“可见和可鉴”之阐释。对于“文献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细化要点是:搜集整理哪个主题的文献资料?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搜集(如关注什么样的数据库或文本库)?预期搜集多少数量的文献?如何去分析所搜集的文献?

对于“问卷调查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细化要点是:问卷如何编制?调查样本怎么选取?调查样本量大约是多少?调查的方式是怎样的?调查后的数据分析将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工具和统计方法?

对于“案例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细化要点是:准备选择几个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对象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如何去搜集案例的数据(访谈还是观察)?对案例数据的分析方法是什么(人工分析还是通过质性统计软件来分析)?

对于“行动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细化要点是:谁来行动?行动研究的整体流程是什么?行动中的数据如何搜集?行动数据如何分析?

对于“实验研究法”,研究者需要展示的细化要点是: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何进行设计和考量?如何设计实验的时间长度和干预方法?实验数据如何分析?

接下来,笔者结合一个课题案例进行具体的展示。比如,一个研究的课题指向“对高中学生的深层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的文化特质”之揭示。很明显,这个课题将主要依赖于实证研究,特别是问卷调查方法。由此,项目组将在前期的访谈研究和理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中国高中学生深层学习的调查问卷,用来测量学生在“深层学习”“努力美德”“目标导向”“沉默行为”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指向“如何开发问卷”)。问卷调查的样本将按照江苏省的高中类型分布、地域分布,进行学校抽样;按照年级、性别等,进行学生抽样(指向“样本如何选取”)。预计抽取10所高中、每校100~200人,总样本数1000~2000人作为样本框(指向“样本量大约多少”)。项目组将联系和联合各校的教务部门共同展开本项调查的数据搜集工作(指向“调查的方式是怎样的”)。项目组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统计方法(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因果推断分析等)进行实证分析(指向“如何统计和分析调查数据”)。

课题研究的方法,是课题研究的工具、支撑,用之“善”,则为“利器”,用之“不妥”,则为“添足之物”。但更需警惕的是,方法并不必然地构成课题研究的关键,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才是需要瞄准的目标,才是课题的灵魂之所在。失去了对目标的关注,或是“僭越”了对目标的重视,那是方法的误用,甚至是研究的偷懒行为。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演出的影响
网络教研,农村小学教师成长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