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特色与发展思考

2023-09-18曾海军王静漪张卓沈阳

电化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据治理智慧教育

曾海军 王静漪 张卓 沈阳

[摘   要] “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是“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面向区域教育改革的创新引领示范工程,旨在通过机制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与实践案例。文章基于调研和案例研究,总结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和特色,反思了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四梁八柱”,以期为智慧教育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技术开发者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智慧教育; 科技赋能; 数据治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曾海军(1978—),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主要从事智慧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研究。E-mail:zenghj@bnu.edu.cn。沈阳为通讯作者,E-mail:shenyang@bnu.edu.cn。

在当下激荡万千的时代风云里,教育挑战和学习危机是全球关注的话题,联合国强调通过数字教育变革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提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教育成为教育发展新赛道。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是区域智慧教育机制和实践创新,围绕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

主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智慧教育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慧教育概念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强调学校、区域或国家是其供给主体,旨在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按需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与学支持服务,提升学习体验、内容适配性和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1]。智慧学习环境传递教育智慧,新型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智慧,现代教育制度孕育人类智慧,“慧”从师出,“能”自环境,“变”在形态[2]。智慧教育生态的表现性关键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估、泛在的智慧学习环境、持续改进的教育文化、教育包容与公平的坚守;建构性辅助特征是积极性学生社交社群建构、教师发展的优先支持计划、合乎科技伦理的技术应用、可持续的教育改革规划、有效的跨部门跨域协同[3]。智慧教育作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契合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教育新形态,体现出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人才观变革和理念创新[4],这也体现出其研究框架[5]。也有观点认为,“新”体现在核心理念、体系结构、教学范式、教育内容、教育治理等[6]。

教育数字化强调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改造和升级教育系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变革,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过程,涉及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进程[7],从而形成有韧性的教育生态[8]。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形态,不仅需要解决区域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打造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育新格局,还要处理好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平衡。宏观层面是国家规划全域智慧教育生态;中观层面是部署能力建设,包括“人”和“环境”的数字化能力和科技赋能;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学校数字化转型,包括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强化优质数字资源应用、全面提升师生数字化能力、构建数字化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评价、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协同教研网络等[9]。

智慧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泛在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的社会[10]。进入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群智的智慧社会,将从“物理—社会—信息”三维空间、时间和知识五个维度深度融合,重塑智慧教育生态[11]。建设智慧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智慧教育扩大“人人皆学”的覆盖范围,拓宽“处处能学”的空间广度,延展“时时可学”的时间尺度,从而构筑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开放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数据成为智慧社会新的生产要素,智慧教育发展不仅积聚优质资源,也沉淀海量数据宝藏,“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生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治理的基本思维方式。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计算机教学起步阶段、计算机教育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提升阶段、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走向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12]。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从带动、全面推动到支撑与引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革命性”价值进一步凸显。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重点,与数字中国建设同频共振,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智慧教育列入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同时,国家信息化、数字经济、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规划指明了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明确了智慧教育发展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信息化方向和实施路径,强调建设智能化校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服务业态、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我国整体部署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强调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融合应用体系、教育服务供给体系、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发展保障体系[13]。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启迪人的智慧,培养栋梁之材,这也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调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强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强调创新评价工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纵向评價和全要素横向评价。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涵盖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和安全等方面。这些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牵引,也是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效与特色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为打造“样板工程”,教育部分批遴选了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创建区域和2个培育区域,以推动区域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发展。围绕六大重点任务(如图1所示),智慧教育示范区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创新探索与实践,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形成可复制、可分享的经验或范式[14],涌现出广泛的区域建设、学校实践、解决方案和研究成果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一)着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一是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类综合实践项目,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青岛市成立国际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构建了“纲要—课程—实验室—竞赛—评估”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推进“课程体系、基础环境、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工智能素养和专业人才发展;温州市打造“一校一AI课程、一校一AI团队、一校一创新项目、一校一智能空间、一校一品牌活动”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广州市建设集平台、资源和预制教学情境于一体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为中小学提供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托底资源。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制”课程体系、运城市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出区域整体推进态势。长沙市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以兴趣小组、校队、四点半课程的方式开设无人机、3D打印、智能制造、VR/AR等校本特色课程。

二是建立区域智慧研训体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沙市部署智慧研训系统和智能化课堂分析系统,组建网络教研联盟和网络名师工作室,推动线上线下教研有机整合,实现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研修,帮助教师精准诊断教学,推动教师由“教书匠”向育人导师的角色转型。蚌埠市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赛促用、以用促研、以研促升”。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以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探索开展专家引领的跨地区、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网络教研,大力提升学科教师的数字素养。

三是首席信息官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武汉市遴选1000多名首席信息官(CIO),并构建CIO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各类专项培训和考核。温州市成立未来教育技术学院,在中小学实施CIO微团队制度、数字专员制度以及教师数字素养全员研训体系,开展“智慧提升·送培下乡”活动50余场。同样,成都市武侯区、成华区也落实了学校CIO制度。

四是开展信息素养测评,绘制师生信息素养地图。武汉市编制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和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打造师生信息素养“测、评、培”完整的闭环链条,绘制市、区信息素养地图。北京市海淀区将学生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上海市闵行区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数字素养随着使用教育APP的时间增长而提升,学生通过一定年限使用智慧教育终端学习,数字素养得以提升,进而带动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此外,广州市、蚌埠市、南昌市、成都市成华区等利用智慧阅读平台,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二)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是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智慧“五育”新场景。长沙市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湘教云平台,全域推进“空间赋能”“五育”新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智能教学和学习助手以及智能教育装备和工具,常态开展沉浸式、情境化教育,伴随式数据采集支撑因材施教,形成了“三阶九步”“三环五步”等教学模式;开展“云思政”网络创新,推行“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四位一体的德育,让德育“看得见、摸得着”;构建了智慧跳绳、智慧足球、智慧跑步、智慧游泳等项目,利用大课间、寒暑假全面开展体育云赛;打造数字美育教室,充分利用数字场馆资源,支撑线上线下沉浸式科学教育;构建了“云网+场馆”的智慧劳动与社会实践新格局。

二是智慧作业赋能“双减”。上海市闵行区以教师备课、学生作业等核心环节为抓手,推广智慧纸笔、闵智作业平台,实现中小学校线上教学备、讲、练、辅、评、研、管的全场景闭环。长沙市研发作业管理系统,方便作业统筹、学生反馈、作业监控和评估,实现作业智能批改、大数据分析,避免机械“刷题”。南昌市、青岛市、温州市、北京市东城区、天津河西区等以智慧作业系统平台为基础,通过点阵笔、高拍仪、高速扫描仪等采集学情动态,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作业减负增效。

三是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改革。福州市、武汉市等借助央馆虚拟现实教学服务系统,围绕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现了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的三尺讲台到虚拟实验、虚拟助教的转变。苏州市打造未来教室、翻轉课堂和同步课堂,在中小学创设互动、探究、协作的课堂在职业院校实现“双元制”学生培养全过程。运城市开展了面向教学、学习、管理、教研、校园生活与文化、家校互动等业务领域的主题式空间融合应用,课堂教学走向“互联网+”形态。上海市闵行区形成了数据驱动的差异化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基于学情诊断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广州市实践智慧课堂组织范式,即课前摸查、把握重点,课堂呈现、小组探究,精准教学、因材施教,课堂巩固、互助提升。成都市武侯区采用“双线融合式”的“三段式”课堂范式,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学习、课后拓展学习。

四是多样化开展“三个课堂”。苏州市以“1+N”的模式开展“互联网+同城帮扶”行动,通过线上帮扶直播实现“专递课堂”,通过帮扶课程+线上教研实现“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同标同频、教学资源同享实现公民办结对学校同步。北京市东城区推进传统课堂与虚拟课堂融合的“双课堂”模式。青岛市支持城乡结对学校采取线上线下“1+1”模式开展同课异构和网络教研等。

(三)数据驱动教育评价改革,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是探索并推广智慧考试。南昌市将智慧考试模式从普通高中所有学科合格性的学业水平考试延伸至初中生物、地理学科考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闭环管理题目征集、试题组卷、应答应试、考务监管、等次评定、成绩反馈、学业分析等全链条考试环节。北京市海淀区应用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云平台,试卷流转全周期可视化跟踪,保密环节全智能信息化管理,考试终端全过程电子化留痕,考务终端管理服务平台,视频巡查全方位智能化监控。武汉市实施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智能化标准化考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机考。

二是数据驱动“阳光评价”。广州市构建了智慧阳光评价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采集科学化、数据筛选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测评报告交互化,面向全市学生开展学业成就、学习产出等大规模在线抽测。长沙市挖掘“教学研管评测”全链条大数据,形成涵盖学生学业成长表现、教师教学效能、学校发展增量的综合评价报告和电子地图,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武汉市編制面向学生、教师、学校、区域教育发展等评价体系,刻画其发展情况。苏州市注重加强人机协同评价、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开发和应用相关软件系统,探索学生学科评价与素养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式。北京市东城区实现学校管理“一校一档”、教师发展“一师一档”、学生成长“一生一档”,为师、生、校实现个性化多样发展提供精准指引。

三是信息技术支撑综合素质评价。长沙市基于智能化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和管理系统实施小初高一体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人人通”空间,伴随式采集学生成长过程性数据,智能生成学生数字画像。上海市闵行区也采用智能化助手和因材施教过程数据,构建了教师和学生数字画像。青岛市建成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服务学生体质健康、艺术发展、劳动技能、心理测量等。温州市实施青少年“明眸”工程,为全市中小学生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开展常态化筛查和及时干预,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逐年降低。北京市海淀区搭建心理测评平台,为学校提供10大领域自助式的心理测评服务。

(四)夯实学习环境智联融通,打破家校社协同育人壁垒

一是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构建“云—网—端”一体化支撑体系。温州市、苏州市等教育城域网均实现万兆互联,千兆到班级和桌面,推进无线校园网建设与应用。长沙市利用5G与高清远程互动教学技术,推进“千群万课”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青岛市引入IPv6、5G等技术,中小学实现万兆接入,幼儿园实现光纤入网。福州市依托“5G+智慧教育应用示范项目”打造了近200个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北京市海淀区构建了绿色、安全、自主、可控的“云—网—端”一体化信息支撑体系,铺设区域教育光缆专网实现四级联通互动和统筹推进集中接入,大规模升级改造普通教室,夯实数字教育基座。

二是分类建设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武汉市培育39所五星级智慧校园,持续打造120所四星级智慧校园,建成240间智慧教室、120间人工智能实验室、240间智慧图书馆。长沙市分批次建设智慧校园212所、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学校33所、未来学校创建校80所。南昌市坚持“一区一典型、一校一特色”,培育3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雄安新区遴选建设7个智慧校园和16个智慧教室。

(五)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化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智慧教育平台融通应用。苏州市明确国家、省级、市级智慧教育平台贯通协同思路,指导学校“一校一案”推进试点工作,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对接薄弱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教与学需求。青岛市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全域覆盖1102所中小学和12.5万教师,活跃设备量超240万。长沙市、武汉市和温州市等完善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教育云平台,上联国家和省级平台,下接区县和学校,融通各类应用管理系统。广州市建设了覆盖全学科、全学段课程的“广州共享课堂”。兰州市依托“兰州智慧教育·名师在线”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优质名师课程。雄安新区统筹优势企业力量建设智慧教育数字化大平台,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成都市武侯区教育智汇云平台汇聚知识类和工具类资源供给。上海市闵行区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三中台一平台”,提高数据应用和服务能力。

二是顶层设计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北京市东城区打造“1”个“数据大脑”“7”大示范工程、N所“未来学校”的智慧教育体系。上海市闵行区整体部署推进数据驱动的1个垂直服务的教育云平台,2种智能教学和智慧学伴应用助手,精准服务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市民5类用户,聚焦8项业务场景需求,即“1258”工程。温州市确立“一条主线”,建立“两个赋能机制”,落实“四项任务”,实施“六大行动”,实现“五高目标”,即“12465”区域智慧教育体系。福州市在“数字福州”规划下确定了“1+4+N”的智慧教育生态框架。重庆市璧山区聚焦“双减”,以“智慧课堂、智慧评价、智慧治理”3大任务为抓手,实施10大行动系统推进。广州市形成“一核六维九翼”智慧教育模式。

三是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机制。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发挥企业优势,从“交钥匙”转变为“派驻服务”,强调“建设好”和“运用好”。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海淀区互联网教育研究院,建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产学研联盟。北京市东城区、运城市、温州市等建立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机制和智慧教育“大共同体”。深圳市云端学校实现了学校组织制度、智慧教育形态、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创新实践,通过“总部校区+N所入驻学校”学校共同体,云校实现常态化的直播互动的“主讲+辅讲”双师教学。

(六)构建教育大数据体系,实现跨部门教育治理

一是跨部门数据驱动的惠民服务。南昌市应用义务教育智慧入学数字平台,共享汇聚教育与公安、自然资源等10个部门的政务数据,打造地段代码、学区地图等数据基座,通过生源判定、学位分配等数据引擎,智能核验(比对)学籍、户籍、婚姻、房产等入学资格信息,智能获取学区和生源类别等学位信息,重塑无感化招生业务流程。成都市成华区联通教育大数据和政务大数据,优化教育治理业务和惠民服务。温州市教育“数字大脑”联通汇聚户籍、婚姻、居住证、社保、不动产等各类数据,建设教育数据驾驶舱21个。苏州市在“苏政优”平台提交教育指标、建设教育业务看板。

二是场景驱动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北京市海淀区以大数据技术助力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建立7个维度分析、75个数据模型,形成17个学区、36所集团校、134所学校的精准画像。北京市东城区采用“提供数据、数据回流”机制建设了“数据大脑”,构建了基于数据可视化的“一张图”教育治理新模式。武汉市构建了横向贯通、纵向融合的教育大数据应用生态,探索教育可信数字身份认证与数据确权机制。青岛市打造了智慧教育数据底座“青岛教育e平台”,实现“一人一号,一网全通”。

三、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一)如何在全面推进的态势中凸显区域特色

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六大任务”设计之初,强调凸显区域本位和定位、区域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区域智慧教育发展“面面俱到”“泛化智慧”的现象,“全面推进”有其必然性,但“特色引领”也有其实然性。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之路在于立足特色,通过创新引领解决真实教育问题,秉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初心,注重实效,从建设、建成转向用好;深入一线进行循证研究,面向课堂教学改革和区域教育系统变革需求,获得专家组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主动与科研机构和智库合作,制定适合区域实际的智慧教育发展路线图;采用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和测评工具,从需求侧开展绩效自评,以评促建、以用促建。

(二)如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发挥科技支撑力量

随着智能技术生态的持续升级,科技与教育两大领域都在以主动的姿态向对方渗透,科技为教育赋能、教育为科技赋值[15]。同时,智能技术支撑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现象的揭示和教育规律的发现,强调数据驱动的循证式研究和关联因素分析。调研显示,科技力量在区域智慧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明显,智能教育装备、系统平台和工具软件的应用场景不清晰。加强智慧教育发展的科技支撑,需要设立引导性项目,确定具有优势的研究、实践、技术主体单位,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智慧教育有显著成效的实践成果予以重点支持,打造“样板工程”;夯实智慧教育领域创新网络和支撑体系,率先在区域示范应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研发的理论、模型、技术、平台、装备。例如,示范区可以直接采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规模学生跨学段成长跟踪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而非“重复建设”。

(三)如何在“以点带面”辐射过程中提高社会认知度

智慧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变革工程,不仅仅是“教育局”或“学校”的重点任务,跨部门、跨领域甚至跨区域的“合力”尤为重要。社会对智慧教育的期待很高,智慧教育新模式与新途径提炼总结和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创新探索还没有脱离“自言自语”,未能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凝练总结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好的做法,用数据说话、用系统展示、用成效证明,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建立长周期跟踪研究机制,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征集与汇编智慧教育优秀案例,通过丛书、论文、媒体文章、宣传视频、电视节目以及研讨会等方式推广;成立区域智慧教育发展合作联盟,打造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圈与共同体。

(四)各自发力的地方平臺与国家平台如何实现贯通应用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现出国家品牌的优势,基本形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然而,一些区域更关注本地平台的建设,忽略了国家和省级平台的推广应用。对示范区来说,区域内分散的数字平台需要整合并上下贯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学校平台,建设主体和应用主体需要“双向奔赴”,以场景应用驱动按需建设;强化能力建设,重点培训教师基于平台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从易到难,以“榜样”的力量推进教师率先使用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激励学校与师生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师生既是应用主体,也要在资源众创中发挥独特优势。当然,有资源供给并不意味着学习有效发生,还需要基于平台应用数据精准分析师生对资源的需求,按需提供智能化的和便捷的教学工具和学习支持。

(五)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如何从“浮于表层”走向“深度融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命题,智慧教学是根本。智能技术教育应用还存在“为了用而用”的现象,应用场景比较单一;一些智能教育产品复杂难用,不仅没有减轻师生负担,反而增加了教师工作量;数据采集了很多,却找不准数据表征的规律。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不仅要在既有教学环节和学习方式上利用技术,而且还要赋能教学组织机制、教学流程和评价模式改革;不局限于课堂上的错题分析和知识图谱应用,而且主动向素养导向、项目式学习和按需学习转变;全面提高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师智慧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数据治理是教育系统变革有序推进的思维方式,需要构建教育大数据应用模型体系,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支撑精准教研、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综合素质评价、惠民服务、区域和学校治理等数据应用场景。

四、搭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四梁八柱”

面对教育行业的数字化“大考”,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倒逼教育系统转型升级,需将智慧教育整体纳入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中,重点解决长期存在而亟待应对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短板,搭建智慧教育的“四梁八柱”(如图2所示),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引领世界的智慧教育发展之路。

一是云网端升级打造智能学习空间,构筑学习环境数字底座。智慧学习环境是基础,补齐短板,适度超前部署下一代智能设施体系,全面提升终端普及水平、网络接入条件和云端服务能力,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重点是适应性配置和广泛应用智能教育装备和工具软件。

二是优化和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重点在于面向区域和学校的推广应用,以平台为杠杆撬动其数字化转型:推动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为师生统一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承载常态化教育应用场景;汇聚各方提供的资源和工具软件,构建数字教育“超市”。

三是推行灵活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撬动人机协同教学革命。教学模式变革是关键,弹性教学、主动学习和按需学习是实现差异化教和个性化学的智慧教学新“常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智能技术支撑探索人机共育模式;组建教学共同体,提升在线教学能力;开展网络协同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是开展全过程和全要素智能评测,数据驱动教学评价改革。建立学生数字档案,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开展大规模跨学段学生成长跟踪研究,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动态评估和关联诊断;建立教师数字档案,加强教师数据分析和数字化教学能力诊断,促进以教书育人实绩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改革;推动智能技术支撑的入学和考试方式改革,开展中考和高考的机考网考试点;加强智能化督导评估和学校增值评价,探究深层次的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开发智能化测评工具。

五是完善技术与产品协同治理体系,教育智脑支撑科学决策。夯实多部门协同发展机制,形成更广泛的智慧教育统一战线;推动数据中心升级和应用,形成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数据流动,增强教育数据服务和治理能力;开展教育社会治理实验,优化数字化学习产品入校和入网审查机制。

六是激发互联网教育服务产业活力,孕育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政府要发挥体制优势,在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创造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智慧教育服务行业发展空间;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激发智慧教育服务业态创新活力,提供优质的教育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强智慧教育典型经验、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传播,建立跨行业和跨区域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

七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夯实智慧社会人才基础。构建本土化的数字素养框架、指标体系与测评模型,开展常态化师生数字素养测评;通过课程建设和多样化培训持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习惯,打造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乃至智能素养,促进数字一代健康成长;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導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治理;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和科学教育。

八是优化智慧教育科技平台与项目布局,启动教育数字化科技引擎。科技支撑智慧教育发展,需要在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创新团队与人才建设基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等科研项目和经费资助体系中,扩大对智慧教育领域项目的可持续资助范围,开展学生成长智能感知、教师发展智能服务、育人环境智能监测、公共服务智能协同、教育装备智能升级等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大规模和长周期应用示范,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

“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不仅是全球命题,也是区域教育之问。智慧教育正在变革“路上”,需要扎根一线,利用示范区这片研究和实践“沃土”,应对教育数字变革挑战,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重塑区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走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2] 黄荣怀,田阳. 发展智慧教育须着眼于教育生态的整体发展[J]. 教育家,2020(2):20-21.

[3] 黄荣怀,刘梦彧,刘嘉豪,张定文. 智慧教育之“为何”与“何为”——关于智能时代教育的表现性与建构性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5-12,35.

[4] 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5] 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祝智庭.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20-32.

[6]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迈向智慧教育的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7] 黄荣怀,杨俊锋.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2-04-06(04).

[8]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41-49.

[9] 黄荣怀. 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2(Z3):28-32.

[10] 单志广. 智慧社会的美好愿景[N]. 人民日报,2018-12-02(07).

[11] 沈阳.四院士勾勒“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蓝图[N].中国教育报,2020-09-05(03).

[12] 黄荣怀,王运武.中国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3] 陈丽,郑勤华,徐亚倩.互联网驱动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和总体思路——“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一)[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3):5-11.

[14] “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 组编.“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进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15] 黄荣怀. 论科技与教育的系统性融合[J]. 中国远程教育,2022(7):4-12,78.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ZENG Haijun1,  WANG Jingyi1,  ZHANG Zhuo1,  SHEN Yang2

(1.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yber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China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s an innovative and leading demonstration project proposed b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for regional education reform,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plicable reform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cases through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Based on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reflects on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mart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four beams and eight pillars" to construct a new ecosystem of smart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olicymakers, practitioners, and technology developers in the field of smart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Smart Educati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Data Governance

猜你喜欢

数据治理智慧教育
高校数据融合路径及其治理框架的探讨
基于本体的企业运营数据治理
云端数据治理初探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大数据治理模型与治理成熟度评估研究
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数据异化与数据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