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蚕桑产业情况分析与发展建议

2023-09-13赵瑞雪高文胜张升祥王瀚悦房德文崔秀峰

中国蚕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蚕种桑园蚕桑

赵瑞雪 郭 光 高文胜 张升祥 王瀚悦 房德文 崔秀峰

(1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2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2; 3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01; 4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山东青州 262500)

山东省是蚕桑产业传统大省,生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研究表明,山东省是桑树原产地,山东西部是先民最早利用蚕丝和驯养家蚕的地方之一[1];“鲁桑为‘桑之始’”,春秋战国一直到魏晋之前,山东省都是全国蚕桑产业的中心[2];“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3]。其后,虽经波折,但直到21世纪10年代,山东省一直是中国蚕茧六大产区之一[4]。在中国蚕桑丝绸史上,山东省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近年间,山东省植桑养蚕规模不断下降,蚕农和企业的积极性受挫,产业前景不明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难度加大。山东省蚕桑产业今后该何去何从?为产业发展计,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对全省蚕桑产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此文,希望能提供有益参考。

1 产业基本情况

1.1 生产数据

山东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统计数字(图1)表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省桑园面积基本在1.33万~2.00万hm2之间,蚕茧产量在1.00万t左右;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2002年桑园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的12.45万hm2,2006年蚕茧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7万t,占全国的8.5%(国家统计局数字:2006年全国蚕茧产量82.00万t)。传统的植桑养蚕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逐年攀升,传统的营作模式越来越限制了产业盈利,东部老牌产区的植桑养蚕规模开始下调。尤其是2006年4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运发〔2006〕190号)后,广西、云南等西部蚕区蚕桑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而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则呈现整体持续下滑状态[5-7]。2011—2019年山东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3.00万hm2左右,蚕茧产量在2.00万t左右,蚕种产量在155万~200万张之间,发种量在43万~60万张之间;近几年,由于疫情、中毒等原因,产业规模又有下降,2022年,全省桑园面积2.23万hm2,蚕种产量195.00万张,省内发种量27.80万张,蚕茧产量1.00万t(图1、图2)。

数据来源于原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2021年合并为现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二部一部分)和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业务统计数据;图2同。

图2 2011—2022年山东省蚕种产量、省内发种量

1.2 规划及区域布局

2013年以来,山东省先后编制发布了省级规范性文件《山东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办法》[8]以及《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9]、《山东省桑蚕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10]、《山东省“十四五”蚕桑产业规划》[11]等,推出了“大棚养蚕消毒防病技术”“蚕虫草人工栽培技术”“省力高效大棚条桑养蚕配套技术”“果叶两用桑栽培技术”等省级主推技术。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目前山东省蚕桑产业优势区域凸显,丝茧生产集中于日照、泰安蚕桑产业带,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蚕种生产集中在潍坊、临沂、烟台等地,占比100%;资源综合利用则集中于蚕茧优势产区及临沂、德州、潍坊、淄博等地。

2 优势与不足

2.1 主要优势

2.1.1 茧丝质量优异 山东省地处北纬34°22′~38°24′之间,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桑树产叶量高、叶质好,更重要的是家蚕上蔟时温湿度适宜,蚕茧解舒率高,加之成熟的饲育技术,造就了山东省茧丝的优异质量。近年来推广的专养雄蚕品种缫丝质量尤为优异,据我们调查,山东省最大的优质茧丝生产企业——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生产数据表明,专养雄蚕95%以上的蚕茧缫丝均可达6 A级。

2.1.2 蚕种产量及质量均名列全国前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行政审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山东省共有8家具有蚕种生产许可的企业(含1家柞蚕种生产企业),2022年生产家蚕原种10万张,家蚕一代杂交种195万张。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可年提供原种10万张、一代杂交种240万张的公司;蚕种质量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前茅[12-17],有“广通蚕种甲天下”之美誉;年出口一代杂交种30万张以上,出口额超过全国蚕种出口额的50%[18]。

2.1.3 多方面的科研创新走在前列 山东省是国内最早研制成功并推广自主人工饲料蚕品种及人工饲料的省份。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和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等单位选育了优食1号、优食2号等适于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研发了成本低、适应性好的人工饲料,并研制了给饵机、切料机等配套机械,集成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体系[19];专养雄蚕新品种鲁菁1号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雄蚕品种;丰源1号高蛋白饲料桑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桑畜农牧生态循环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方兴未艾;研发推广了桑园微耕机、条桑收获及粉碎机等系列经济适用机械,研发应用的蚕蛹雌雄鉴别机较传统手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8~10倍[20]。

2.1.4 资源利用多样 山东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蚕丝被、蚕蛹等传统产品占主导地位,桑叶茶(粉、面条等)、桑椹酒(饮料、酵素等)、桑枝食用菌等的产量渐增,最具优势的是桑黄、叶绿素铜钠盐等高端产品的生产。临清市被中国林产业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桑黄之都”称号,“临清桑黄”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21];山东广通宝医药有限公司(前身为山东广通叶绿素有限公司)是叶绿素铜钠国家药品标准、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的起草人[22-23],产品通过GMP、ISO等认证,主产品叶绿素铜钠盐85%以上出口,维生素K170%以上出口。

2.1.5 文化传承悠久 山东省蚕桑丝绸文化悠久丰厚,地方、企业等设有多个蚕桑丝绸文化展馆,多地有传承百年以上的古桑园,尤其是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古树、沙丘、河流、村庄协调共生,农、林、牧一体发展,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核心区域苏留庄镇占地面积400多hm2、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多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4]。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建成了颐寿园景区,园区内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桑树超过 100 株,“福禄寿喜”四大树神、“腾龙树”和“卧龙树”远近闻名[25]。“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已经成为旅游品牌,年游客可达200多万人次,可为当地创收 16亿元左右[26-27]。

2.2 主要不足

2.2.1 产业整体基础条件差、体量不足 桑园、蚕室、收烘等基础设施老化简陋、配套不完善,养蚕机械化率低;受政策、劳动力成本、疫情、中毒等因素的制约,蚕农养蚕积极性下降,弃养现象增多,目前实际用于养蚕的桑园面积不足总面积的30%。

2.2.2 科技研发、转化及推广效率有待提高 产业扶持政策少,新技术普及速度慢;已有成果的省内转化动能不强,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人工饲料养蚕,省内除教育科研单位外,生产上仅近年间在青州、莒县开始试验示范;而省外已有较大规模人工饲料养蚕单位的早期技术主力均有山东省的科技人员身影。

2.2.3 终端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能力欠佳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欠长欠宽,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市场开拓能力欠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2.2.4 产业辅助支持方面的短板较明显 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规模大户雇工难且成本高;蚕桑产业的生态功能、文化特质挖掘不足;历史悠久、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山东农业大学蚕学专业于2021年停止招生。

3 发展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提升,蚕桑产品在食品、养殖、医药、生态绿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现[28-33],蚕桑全链无废的特点也越来越凸显,在健康环保、生态循环要求不断提升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产业发展大有可为。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解决难题,强化优势,引领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蚕桑从业者面前的新机遇、新挑战。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山东省蚕桑产业现状,针对优势与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3.1 强化植桑养蚕 保障产业基础

3.1.1 适地适度增加体量 发挥桑树耐盐碱、耐瘠薄、耐涝、抗性强等特性,在盐碱地、山耩薄地等发展桑园,不占良田提升生态,增加桑园体量,包括果桑、饲料桑等,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1.2 内外齐抓防范中毒 协调各相关部门,继续做好农业、林业病虫害防控和蚕作安全的错时、错峰“飞防”协调工作;推广人工饲料育,减少大田农作及绿化林木喷药污染桑叶对蚕作造成的危害。

3.1.3 强推科技提质增效 积极推广标准化消毒防病、条桑育、蚕台育等技术,应用智能蚕室、自动上蔟、桑园作业机械、切桑机、消毒机和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推广雄蚕品种、优质高抗蚕品种、全龄人工饲料育蚕品种及饲料,强化蚕桑生产基础能力。

3.1.4 实施保险保护蚕农利益 宣传鼓励主产区向莒县学习,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和实施有地方特色的蚕桑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为蚕农基本利益保驾护航。

3.2 强化种业强项 建设现代化蚕桑种业强省

3.2.1 加大品种创制力度 在现有创新团队和龙头企业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合作,整合优化育种资源,集成创新繁育技术,加大蚕、桑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创制、培育力度,尤其是果桑、饲料桑、抗逆性桑和雄蚕品种、人工饲料育蚕品种等桑、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建设蚕桑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共享方案,实现资源、研究、技术的有序共享,建设完善有力的蚕桑种业创新体系。

3.2.2 提升种苗生产能力 加快蚕种生产设施及工艺机械化、省力化的研发应用进程,建设和完善蚕桑(桑树、家蚕、柞蚕)种质资源库(圃)、良种繁育基地,配套高标准保育设施设备及专业人员,完善园圃基础设施,配套先进生产机械,进一步提高优质良种的生产质量、数量及能效,满足国内外需求,保持优质良种产销的领头雁地位,建设现代化蚕桑良种供应体系。

3.2.3 强化资源监管工作 按照《蚕种管理办法》《山东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办法》[8]等有关规定,在依法按规办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资源普查、行政许可、质量抽查等工作,助力蚕种产业健康发展。

3.3 强化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 领航发展方向

3.3.1 加强关键技术与新模式研推 加强省力化植桑养蚕、农机农艺融合、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循环等关键技术、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进一步研究、熟化、整合和推广速生丰产桑园培育、桑园少免耕、大蚕条桑育、饲育机械化、自动上蔟等集约化省力化植桑养蚕关键技术;加强蚕桑安全生产与病虫害防控,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推进桑园建设与机械化管理相融合、养蚕设施装备与农艺要求相融合、蚕桑产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等理念,研发并推广满足蚕桑生产农艺要求的机械装备与设施,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蚕桑机械化与适度规模化相适应的蚕桑生产新模式。

3.3.2 推进重点前沿成果研究与转化 尤其要大力推进饲料桑农牧循环体系的研究、熟化与推广。建设省力、高效饲料桑种植与畜禽养殖融合示范基地,加快研发、探索高效生态饲料桑种植、饲料开发及畜禽饲喂等全产业链技术体系,打造饲料桑“种-加-养”一体化农牧循环新模式,为带动、保障蚕桑、畜牧产业快速步入绿色生态高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打下基础。进一步优化人工饲料配方,提高适口性、方便性、耐贮性,优化熟化饲育技术,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和饲育成本,扩大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示范推广规模和范围,推进蚕茧生产向工厂化、标准化滚动生产迈进。将饲料桑农牧循环体系、家蚕人工饲料饲育与蚕桑种业一起,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山东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三大突出亮点、重点任务来抓。

3.4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转型升级

强化综合利用推进融合发展。以“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率、可持续”为目标和方向,积极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蚕桑药食新功能开发、果桑发展及深加工配套;发展桑园畜禽饲养、桑枝食用菌等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进一步研究拓展蚕沙、蚕蛹、蚕丝等的开发利用;在有基础的地区打造生产与生活有机融合的蚕桑特色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创新、文化挖掘体验等产创文旅融合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增收渠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5 强化规模特色主体带动 促进产业振兴

突出规模特色培育产业主体。培育和扶持养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尤其是在产业模式、经营理念、运作手段等方面有特色、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扶持推动适度规模生产,通过转包、转让、培训、引进等措施,推进桑园、土地、技术、人才等向新型经营主体等流转,重点培植“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蚕桑专业户与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运作结合模式,促进蚕农与企业“合作发展、利益共享”。树立特色优势产业主体典型,从基础设施、品种技术、机械配套、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高标准建设,通过主体引领、示范带动,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促进山东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蚕种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