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的融媒体传播路径分析

2023-09-12李飞宏方雪琴

新闻爱好者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媒介融合文化遗产

李飞宏 方雪琴

【摘要】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是责任也是使命,针对受传者对文化遗产相关媒介呈现出媒介融合度差、传播领域窄、更新速度慢、审美感受差等问题,梳理出融合文化遗产媒介,体验情感契合信息互动的对策。以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为例,分析以程序引导、认知媒介、主控感受、感官体验、人文素养、精神激励和智慧开启的路径,来达到用文物出版感染传播者情感、以融合媒介传播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情怀等开发与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遗产;媒介融合;信息互动;传播路径;云游敦煌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储存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历史、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工具。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是责任也是使命,以“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播方式,为全方位展示物质文化遗产、广泛传播遗产信息以及更好地弘扬遗产价值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文化遗产融媒体传播现状及问题

(一)文化遗产信息的传播方式及其问题

中国文化遗产在几千年风雨飘摇的历史中历经了无数次浩劫和磨难,能保存至今的可以被誉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宝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和各级文物局、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遗产保护等部门对文化遗产出版完成了大量的图文书籍和视听影视纪录片。近二十年来,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在图书、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媒体上查阅文化遗产媒介信息,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遗产下的风土人情以及艺术形式。但是,大多数媒介以其自身特点为依托来展示,其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内容不够全面和新颖。对于受传者而言,并不能够高效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些媒介的传播方式无疑限制了文化遗产的活化。

(二)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传播及其问题

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是根据文化遗产反映的文化资源信息,来开发情感消费创意产品。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情况下,物质文化遗产文创是以出版的书籍、明信片、台历等纸质出版物和模拟产品、钥匙链、鼠标垫、冰箱贴等具有版权的印刷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技艺产品和实体体验居多。如今人们在高节奏生活状态下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去实地了解、体验和选购。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宣传片等影视文创需要更新迭代以适应人们的审美情感需求。在当代社会,5G网络速度快,手机媒介普及的情况下,把前期积累的各种音像、图文等整合并输出,人们在手机上就能够翻阅各种公开出版的资料信息。随着受传者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和信息来源的拓展,平庸的文化创意产品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具有信息量大、情感强、便捷度高、专业深、数字化的融媒体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备受期待。

文化遗产在融媒体时代不能再以静默的方式、孤立的形式沉睡,应该以动态融合的形式为受传者提供参考、学习、交流和互动。如何激发受传者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这显然成为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遗产融媒体传播的新路径

(一)文化遗产媒介的融合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见证物,它悄然體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无声地表达着人们的审美情感、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审美价值。[1]把文化遗产理解为媒介,有助于在融媒体时代发挥各种媒介优势,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媒介结合其他媒介手段,以文创的形式随时随地露面发声,并让受传者无障碍地感受、交流与对话。第一,采用摄影、录音、录像,制作成数码书籍、影视音像制品、动漫游戏媒介,传播到微信、抖音、百度等网络通信类媒介中,形成受传者可参与、互动的形式。第二,文化遗产以全景和局部的样式展示,用古人字画与书籍、今人观点以有形有声的评价来代其发声,在不同时间、空间范围内以多样的面貌展现。把文化遗产打造成一个有情感、有温度、有文化、有形声等生命特征的综合体。这是一项文化遗产的“活化”工程。文化遗产媒介的融合,打造了不用身临其境胜过身临其境的情感感受,消解了文化遗产的古老感、沧桑感,使其焕发了新生,拉近了与受传者的心理距离。

(二)通过信息重组达到与受传者的情感契合

融合文化遗产媒介,从信息认知角度而言,是信息转码的过程。文化遗产媒介是信息源,出版编辑是对文化遗产媒介的解码,文创设计的过程是信息转码。信息转码不是对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原封不动地复原照抄,也不是细枝末节删减涂改,而是节选可以与当代社会审美情感相契合的关注点。审美情感契合点主要包括程序引导、认知媒介、主控感受、感官体验、人文素养、精神激励、智慧开启。从审美情感契合点出发把此前相关的文化遗产媒介信息解构为小分子,并置于当代社会的审美价值体系中重新组合。这是文化遗产媒介融合的关键,它可以让受传者在最便捷、最多元的媒介中了解文化遗产。受传者在融媒体中的体验仿佛沉浸于历史时光隧道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启迪心智的同时,心情放松、压力疏解、情志激发、愉悦分享。

文化遗产媒介融合信息互动传播路径,让受传者充分了解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信息,为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做好情感准备,为受传者在现实世界直面文化遗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小程序“云游敦煌”的融媒体传播

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共同打造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10日访问量达到500万。[2]近两年,“云游敦煌”融合了各种媒介形式推出了新的数字创意传播项目,各个项目都成为爆款。

(一)程序引导

分析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中的媒介整合和信息互动,有助于各种媒介交叉组合,激发受传者体验时的情感愉悦。微信小程序以不用安装、触手可及、即开即用的便捷方式,使受传者高效便捷地获得快资讯、准定位、深交流、广传播的益处。打开微信小程序,分别从探索、游览、保护和文创四个板块运行。第一,首页是有声壁纸。根据不同时间段设立相应的壁纸和音乐。第二,“探索”板块分别是综艺视频和介绍敦煌的电子书。第三,“游览”板块是一款线下旅游的线上向导小程序。第四,“保护”板块从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链接和壁画危害种类的图片与简介。第五,“文创”板块是敦煌岁时节令、故宫敦煌特展、点亮莫高窟、动画剧场、敦煌丝巾游戏等。其中故宫敦煌特展、点亮莫高窟应用VR技术,进入展厅可以全景观看。

(二)媒介认知

“云游敦煌”打造了一个敦煌文化遗产媒介信息网络体。它主要是围绕敦煌的文化遗产、文创和受传者这三种媒介形成了关系网。敦煌莫高窟壁画、工艺美术文物、诗词字画等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媒介,而当地的饮食技艺、工艺技艺、文物修复、农耕技艺和民俗活动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而敦煌研究院工作者、学术科研者、技艺受传者、信息传播者、文创工作者、环境保护者等属于当今的受传者媒介,诗人、画家、工匠属于古代的受传者媒介,而人民大众是从古至今一直在这块土地生长的受传者媒介。不同类型的受传者媒介由于职业的原因,自身携带的媒介信息各不相同,很难简单地判断哪些人群更了解敦煌。如果把受传者媒介信息和敦煌文化遗产媒介信息加以整合,会产生爆炸式的信息增长。如何打造出大多数人喜欢的媒介信息?这也需要敦煌研究院工作者、文创工作者、信息传播者、出版版权工作者来探索敦煌受传者的审美情感需求。答案是对敦煌文化遗产媒介融合以激发信息解读情感互动,也就是在观赏文化遗产中,受到情感感染的人最有发言权。在普通受传者的认知中,他们总是与文化遗产媒介网中的节点发生互动,也知道媒介与受传者媒介相互联系,但总是难以梳理,这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来作为情感的激发者来引导、互动。

(三)感官愉悦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器物材质和人工制作方式见证了当时的科技进步水平。文创活动中把技艺流程单独提取作为体验活动的激发点,可以让工作和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的受传者得以轻松释放。而非遗技艺受传者的“体化实践”中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系统和运动系统协调配合[3],在造物活动中获得审美艺术形式滋养的同时,又感受到艺术创作体验的愉悦。

“云游敦煌”开设了特色体验线下活动,如印章篆刻之方寸之美、抄经习字之素手抄经、从壁画到动画之念念敦煌,可以体验到简化易学的技艺。从非遗技艺体验中可以感受到古代匠人的别具匠心和敦煌传世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也让受传者在手、眼、口、脑等器官的协调感知作用下享受到身体的放松、精神的惬意和心灵的慰藉。

(四)人文滋润

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事物真实情感、人文情愫的表现。许多文物承载着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的自然之道、释家的空灵广阔的文化情感。当受传者在欣赏文化遗产信息时,与古人审美意识产生共鸣。

《卢相公咏二十四节气诗》是唐代敦煌文献中咏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抄本。“云游敦煌”在岁时节令视频项目中,以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记录了与敦煌时空发生交集的研究者、保护者、文创者、旅游者、民众的境遇。《卢相公咏二十四节气诗》的诗词画卷穿插在视频中,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后呈现出诗情画意。不仅如此,在新文创的板块中设立了《卢相公咏二十四节气诗》画面,点按“春”“夏”“秋”“冬”按钮,二十四节气的局部截图自动映入眼帘。受传者在认真阅读诗词之余,还可以领取古香古色的电子福卡。敦煌的参与者、建设者、保护者,也是敦煌的创作者和受传者。敦煌、文化遗产、文创和受传者共同构建了天、地、人的和谐自然。文化是民族共同体共同认可的审美意识、艺术形式、审美体验,当代受传者从中可以领會到古人对时空的解读,激发民族认同感。

(五)精神激励

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中包含着工艺制作方式、材质加工方案,有力见证记录了古圣先贤、大国工匠、民间艺人的各种造物活动的事迹。

在“云游敦煌”探索视频板块中,通过一个个敦煌文物背后记录的历史故事以及所展现的中华文化精神,让受传者感受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定位,自然而然地形成文化自信。

(六)智慧开启

文创是大众传播的产物,但并非说其文化传播都是简单的、没有深度的内容。随着大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受传者整体的文化水平在提升,加之手机媒体的普及,人们对各种信息的了解正在开阔人的视野和认知领域。文化遗产媒介信息吸引着无数受传者去探索。那么,受传者不可避免地要求深入了解文化遗产历史由来、形式美特征、文化典籍的评价。因此,研发学术性、专业性、精确化的文创产品势在必行。

“云游敦煌”在这方面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传者设立了专业级别的欣赏。对于低幼受传者设立了有声读物《敦煌宝藏墙壁上的连环画》、动画剧《敦煌动画》;对于其他普通受传者来说,设立了有声读物《神奇敦煌开讲了》《壁画中的古诗词》;对于学术研究者设立了广播讲座《细说敦煌56节人生智慧课》、视频讲座《518中法敦煌学跨空间交流》。其中动画剧《敦煌动画》栏目是根据敦煌壁画改编的动画,配音由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讲解,让受传者感觉亲切。此栏目还设立了DIY配音,可以与研究员老师一同配音,使受传者仿佛置身于敦煌实地考察研究中。这些学术性活动的传播,有利于受传者增进对敦煌文化的理解,为步入敦煌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文化遗产媒介的更新是延续中有突破、排异中包含吸引、多样中蕴含统一,表现出了错综复杂、缤纷多样的状态。通过媒介融合把文化遗产和当代受传者联系起来,其目的与意义表现为:第一,研究文化遗产媒介信息的特征和当代受传者对信息解读时的审美情感需求分析,有利于出版工作者注重具有合理性、高效率、亲和性的编研,达到“用文物出版感染受传者情感”的目的。第二,研究厘清媒介融合与受传者互动,有利于制作并传播受传者满意的文化读物,达到“以融合媒介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第三,研究点明受传者审美情感的重要性,有利于受传者用心感受文化遗产媒介信息,达到让受传者“知文化信息、感中国情怀”的目的。

[本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儿童视觉艺术的融合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BYS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32.

[2]敦煌研究院“云游敦煌”官方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EB/OL].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862087180023.

[3]周子晴,丁华东.多感官体验与档案记忆资源开发[J].档案管理,2021(6):34-39.

作者简介:李飞宏,河南地矿职业学院德育与艺术学科部讲师(郑州 451464);方雪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新闻学博士(郑州 450016)。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媒介融合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