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共振·创新:媒体融合视域下的短视频全国“两会”报道

2023-09-12李飞雪孙淼李溪源

新闻爱好者 2023年8期
关键词:报道两会短视频

李飞雪 孙淼 李溪源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已经成为受众最为广泛、互动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之一。全国“两会”作为备受关注与热议的重大会议,自然成为检验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及转型升级成果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中央级主流媒体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相关短视频报道中,报道样态实现了多元创新,受众体验完成了全面升级。

【关键词】全国“两会”报道;短视频;媒体融合

在融媒体传播格局逐步确立的新时期,短视频用户规模飞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主推产品和必争之地。2023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这既是全国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政策动向的重要时刻,更是检验主流媒体转型升级成效的关键节点。本文主要聚焦《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全国“两会”期间在微博、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的短视频,探讨其短视频报道样态和受众体验上的创新之处,以期为重大主题的短视频报道传播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创意多元:创新全国“两会”短视频报道样态

(一)Vlog报道实现新闻后台“前台化”呈现

美国学者梅洛维茨进一步发展了戈夫曼的“前台”与“后台”理论。他提出,在电子媒介时代,前台与后台之间清晰的界限将不复存在,人们的社交活动行为将在前台与后台之间不停地转换,“將所有地方连接起来,电子媒介改变了过去的特定社会场景中的特定规则”[1]。近年来,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短视频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Vlog新闻作为短视频的分支,适应了当前网络信息分发社交化与前台化的趋势。有关新闻现场台前幕后的各种Vlog出现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多个平台,相较于传统的短视频剪辑与叙事,Vlog的“我”视角、互动性以及情感化叙事带来新一轮的话语革新。

全国“两会”Vlog短视频报道恰到好处地将叙事文本的台前与幕后连接起来,无论是在主流媒体官方发布的Vlog,还是工作人员自发制作的Vlog视频中,都能捕捉到全国“两会”Vlog报道与受众相勾连的叙事策略。新华社记者张扬3月6日发布的Vlog短视频《2023年全国“两会”,熟悉的“面对面”回来了》在简短的时间内介绍了会议的议程、场地,并在Vlog的标题和内容中着重强调了“两会”新面貌。Vlog视频利用亲切的语气、日常化的言辞以及富有节奏的配乐等要素,完成了从“电视大屏”到“手机小屏”、从“播新闻”到“说新闻”的转变,从而实现了与受众物理及心理距离的双重拉近。Vlog视频规避了传统的演播室新闻报道中所内蕴的前台表演性,真实地带领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新闻现场,记录下演播室所不具备的新闻细节与幕后故事。全国“两会”现场台前与幕后、虚拟的作品与真实的生活双重勾连,共同完成了其叙事情境的“中区化”,恰到好处的后台暴露与情感联结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作品的亲近性与接受度。

(二)动画短视频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除了Vlog新闻,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中以动画为体裁的短视频也层出不穷。动画短视频相较于传统的短视频叙事,更适合用于讲述微故事,创建微场景。用情感吸引观众去了解更多的事实,既完成了知识与思想的教化任务,又实现了情感共鸣与信息的送达。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推出《两会创意微视频|一纸一画一中国》动画短视频,结合立体化的非遗技术,同时辅以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解释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数据与文字,立体呈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成绩单”,不仅让受众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让全国“两会”短视频报道呈现更为新颖的表达。动画短视频在传播全国“两会”重要信息,解读会议深层次内涵的同时,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产生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而助力“两会”信息“破圈”传播。

(三)说唱MV助力信息年轻化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信息接受程度对整个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整个传播过程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信息发出者与传播活动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与关联性便成了最终衡量传播活动整体效果的关键尺度。为了提高青年群体对全国“两会”信息的接受程度,实现两会信息在青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富有年轻态与科技感的说唱歌曲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全新选择。

在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戏曲名家、说唱歌手等共同创作说唱歌曲《拼出好未来》。歌曲以轻快的节奏与律动道出全国“两会”的关键信息,聚焦青年人眼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景蓝图。新华社携手百度文心一格推出国风说唱MV《驶向春天》,不仅有年轻人所喜爱的说唱,更由AI绘画呈现出了令人惊艳的国风MV画面,AIGC技术与说唱曲风的完美融合,唱出了迎接未来的希望,绘出了驶向春天的旅程。说唱MV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应用使得其短视频的年轻化报道有了更优秀的参考范例,这对新时代的青年群体连接自我与群体政治生活,从而共享政治信息与爱国主义认同,实现信息沟通与情感共鸣的具体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虚拟特效短视频丰富创意传播场景

“在传播场景趋于虚拟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智媒时代,场景已然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2]随着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传统的新闻生产场景与模式被打破,虚拟场景的建构赋予了新闻报道更多创意点与可能性。虚拟场景中的互动难以超越空间的束缚,实现与受众的面对面交流。但其通过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情境,让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共处情境之中,从而实现虚拟空间中的“身体共在”。从整个互动仪式来看,传受双方都进行了实质性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交互,“在场”的时间错位并没有否定整个互动,而是将互动的时间延长。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虚拟现实和特效等技术搭建新闻传播的创意场景的案例也比往年更为丰富成熟。

主流媒体运用AI及VR等技术打造出新的传播形式,成为全国“两会”报道的一大优势与亮点。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超仿真AI主播“AI王冠”与记者王冠本人携手,在2023年《“冠”察两会》节目中,对全国“两会”重要话题进行报道与讨论,丰富了节目趣味性,为观众带来更多想象空间。《人民日报》推出AI虚拟主播任小融,用户可通过相关链接与任小融进行实时聊天互动,获取会议最新信息。任小融“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播报新闻,并根据用户提问回答相应问题,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实时交互性与高度智能化。任小融在外形上几乎和真人并无两样,播报新闻更自然,给受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听体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创新推出“元宇宙·职业新体验”系列短视频报道,《元宇宙·职业新体验丨郁伍林代表:带你走进“未来老姆登”》等三篇报道将当下最新的元宇宙概念与技术融入全国“两会”报道中,讲述了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元宇宙技术的借力与支持下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职业新体验,创新了报道形式全网累计触达量近5亿次,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4亿次。该系列报道运用虚拟演播厅、仿真数字人、3DMAX渲染等智能技术,构建出虚拟传播场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虚实结合体验的同时,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良好结合,也体现了前沿科学技术服务于新闻报道的核心理念。

二、同频共振:升级全国“两会”短视频报道受众体验

柯林斯在互動仪式理论中指出,互动仪式的关键在于“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它们产生了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3]。对于互动仪式来说,只有当所有构成要素相互结合并生成对应结果时,互动仪式才能够成功。成功的互动仪式能够让参与者获取高度成就感,并生成集体兴奋。在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中,主流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既是一对一的双向互动,也是一对多的群体互动。在传播情境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形成了完整的互动仪式,从而使参与者有效获取情感能量并生成群体认同。

(一)强调亲近性:回归受众本位

短视频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为主流媒体融合新闻报道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迎来了更好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借短视频快速发展的东风,主流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但是,如何回归受众本位,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成为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与分发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短视频的形式及载体如何更新,内容仍是短视频吸引受众关注度的最重要因素。2023年全国“两会”众多短视频佳作的涌现正体现了主流媒体坚持内容为王的策略。主流媒体深耕于短视频所呈现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通过短视频的技术性表达出来,是其留住用户、赢得用户关注度的根本所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短视频相关报道中,不乏新创意新想法的出现。其中,新华社所发布的融媒短视频《14亿多中国人的心声》用真诚的故事、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声音打动了无数受众。短视频聚焦了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心声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景,在描绘出人民美好生活蓝图的同时,也通过第一视角叙事拉近了和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得短视频能够汇聚来自全国人民的磅礴之声。以微叙事、小切口为核心的两会短视频,区别于传统新闻的宏大议题和宏观叙事,更具亲和力,更能起到打动人心,汇聚心声的作用。

(二)突出交互性:回应受众关切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单一的“传播者—受众”传播模式被改变。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以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中,“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条的第一环,处于中心位置,它决定着传播活动后面的环节,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则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在融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逐步打破。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皆记者的新时期,新闻不再是单向传送,而是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公共对话。在这种趋势下,传播者更需注重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同时积极回应受众关切,从而实现时政报道信息场上的主流文化与群体话语的互动交织。

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中,主流媒体在“两会”相关话题的布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布局,创建“两会”相关微博话题#2023两会好声音#、抖音话题#时间#等,引导受众参与到全国“两会”短视频的创作与观看中来,吸引更多受众主动观看并发表看法。通过引起兴趣、创新话题、实现共鸣的过程,将传播活动与内容创作相结合,既是为了全国“两会”信息的传播,更完成了新闻的二次创作,打破了传播者与普通受众之间的沟通壁垒,真正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人民网《你问我答·看两会》等优质融媒体节目的出现,实现了主流媒体与群众之间有问有答的良性互动,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响应了主流媒体积极连接受众的号召。受众也在观看完短视频后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认同并分享个人体验,从而实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情感体验的共享,产生了互动主体之间有规律的情感连带,即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互动仪式。

(三)实现分众化:提高受众触达率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广播、电视、报纸三足鼎立的态势,开启了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准确定位到目标受众,已经成为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渠道。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涌现了众多针对不同年龄及身份人群的优秀传播作品,为“两会”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提供了优秀的参考范例。如人民网全国“两会”融媒体短视频特别策划《UP青年·两会有我》聚焦青年群体,通过塑造青年榜样群体,如90后优秀人大代表,用年轻人的视角为年轻人带去不一样的“两会”声音。未来网、《中国少年报》联合推出的《“小问号”飞进全国“两会”》则为青少年及儿童搭建了了解“两会”、对话代表委员的平台,让未成年群体接触到更多与现实生活相勾连的政治信息。说唱、动画等形式的短视频报道助力了“两会”信息在年轻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在丰富短视频报道样态的同时,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相关信息,并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四)升级体验感:创新视听表达

短视频凭借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具有在短时间内传达出关键信息的优势,这十分有利于主流媒体向受众传递更多信息。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中,主流媒体充分发挥短视频传播的固有优势,并通过改良短视频的视听叙事手段放大优势,获得了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传播,极大地改写了以往‘大屏‘横屏为主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模式,催生了‘小屏‘竖屏新视听”[4]。竖屏短视频在充分利用大屏端优质资源与产品的同时,发挥出小屏用户触达率高的优势,实现大小屏联动、互相引流的优异传播效果。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宪法宣誓仪式,央视新闻发布了礼兵护送宪法入场的现场画面,并分屏总台时政直播团队切换画面的花絮短视频。央视新闻分屏发布新闻现场视频与总台工作人员幕后花絮的创新之举,丰富了时政短视频的选材内容,为观众带来新鲜视听体验的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更多新闻制作的台前幕后知识。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提案、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相关短视频,在改良以往短视频剪辑叙事策略的基础上,利用持续的中近景镜头,激昂澎湃、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以及色彩鲜明、字号不一的字幕,从短视频的视觉、听觉、文字等多个模态进行信息传递与叙事重构。

三、开拓创新:全国“两会”短视频报道的思考与启示

“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实现了从‘相加向‘相融的加速奔跑。中央主流媒体主动适应变革的同时,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构筑起全链条、创新型的融合传播生态。”[5]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融媒体新闻产品,但在总体质量上还有待提升。主流媒体在积极探索短视频的内容与形式创新的同时,也应着力优化现有的短视频报道,为全国“两会”信息的传播与分发提供更多的参考路径。

(一)坚持短视频优质内容的生产

全国“两会”作为汇聚了民生要事、政策动向的高密度政治信息场域,极为考验主流媒体筛选并制作分发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受众的注意力被分割开来。要提高关键信息的用户触达率,使“两会”信息走进千家万户,生产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主流媒体应深谙“内容为王”的要义,回归内容本位,用短视频所蕴含的的思想性、艺术性整合自有优质资源和前沿技术,并通过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二)深化短视频融媒体传播创新

新闻报道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政务短视频呈现形式的更新,但一些短视频中空洞的技术呈现,缺乏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問题值得我们深思:技术应服务于内容的生产,而非内容被技术所裹挟。当前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的短视频节目生产同质化趋向显著,不利于观众快速识别节目并筛选信息。因此,积极开发新的节目内容与形式,投入融媒体短视频的创新与研发,是短视频报道可能的优化路径之一。独具一格的创意短视频需要规避当前短视频生产的固有模板和话语结构,在创作者突破思维瓶颈的同时,还需加入一定的新潮创意元素,避免机械地复制粘贴。如何实现短视频内容与形式的差异化,增强短视频的吸引力,是当前短视频新闻报道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三)追求短视频立体化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内容生产和分发形式都在朝着融合的趋势迈进,全平台一体化的内容分发策略越来越为主流媒体所接纳和采用。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需发挥其调动信息与资源的能力,将平台化发展策略贯彻到底。在深耕社交媒体平台账号运营的同时,大力发展自有应用。此举既能在当下抓住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又能为未来自有应用市场的迅速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次信息的采集生产,多平台信息的分发与传播”的模式不仅节省了内容生产的人力物力,还通过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矩阵,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致力短视频受众体验的升级

2023年全国“两会”相关短视频报道中的亮点在于通过日常叙事,将宏大政治议题的描绘转换为能够引发受众崇敬、认同等情感的具体对象,由此抓住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的心,形成了政治议题叙事和受众群体间的情感共鸣与良性互动。从宏观议题到“具体对象”的叙事转变,让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全国“两会”短视频报道聚合受众群体情感的重点。“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主题,也让关于“国家”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成为受众群体在内容理解与传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核。因此,致力于受众情感与视听体验升级的叙事策略,无疑成为“两会”短视频报道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制胜之棋。

四、结语

全国“两会”期间,人们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短视频作品,极大地促进了相关议题的讨论和信息的传播。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给全国“两会”等全国重大政治活动中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载体,让更多的政治信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023年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在传播过程中持续发挥其势能,在报道样态上做到了创新,开拓了Vlog报道、动画、说唱、虚拟场景等新模式。同时,回归受众本位,积极回应受众关切,实现分众化传播并升级受众体验感。全国“两会”的短视频报道融合时政实践,为今后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也为主流媒体审视自我、优化传播产品提供了借鉴与思考。这既是融合媒体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现实成果,又是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有机结合,为时政报道融入现代媒介生态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启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短视频时代专业课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VSZ12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25.

[2]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

[3]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

[4]李飞雪,范朝慧.视听意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J].中国电视,2021(8):63-68.

[5]曾祥敏,刘思琦.视频化传播为核心的深度融合探索:2022年总台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思考[J].电视研究,2022(4):4-8.

作者简介:李飞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北京 100024);孙淼,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北京 100024);李溪源,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学生(北京 100024)。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报道两会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广播媒体在非自然灾害报道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