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分析同声传译中的困难因素与应对策略
——以《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为例

2023-09-10王晨昱

现代英语 2023年9期
关键词:吉尔短时记忆译员

王晨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0)

一、 引言

同声传译作为一项多任务处理工作,包含源语言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转换和目标语言输出等一系列过程,口译员需要在全过程中保持专注,合理分配注意力。 认知能力则包括了人类储存、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完成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因此认知能力也同样是影响同声传译连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吉尔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认知负荷模型,描述了译员在口译活动中的注意力分布问题,为译员分析口译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选择合适的口译方法和策略提供思路,对口译员来说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 年1 月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该文本内含中国特色词、数字词、罗列词、生僻词等需要特别分配注意的要素,是一篇值得研究的同传口译文本。 文章将基于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以《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为例,分析同传口译中较为常见的中英口译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为译员优化翻译策略提供借鉴。

二、 理论基础概述

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提出同传口译模式:SI =L+M+P+C,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听辨理解(the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短时记忆(the 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表达(the speech production effort ) + 协调 ( coordination effort)。[2]同传过程中译员必须协调处理好这四项基本任务的注意力分配,才能保证任务完美进行。吉尔对这四个基本认知负荷的具体分析与阐释,对同传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三、 实践分析

(一)听辨理解

吉尔认知负荷模型提出口译的首个步骤是听辨理解,以释义派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approach)来看,即去形存意。[3]这是一个剥离语言外壳的过程,就是在接收源语后,抛弃语言结构的框架,将其转换为非语言形式的一个过程。 吉尔认知负荷模型提出的口译理解公式指出,C=KL+EKL+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4]由此可见,听辨理解过程需要良好的语言知识、言外知识以及分析能力的支持。 而听辨理解环节出现的常见问题也多源于此。 如:

例1:

ST:摒弃“唯GDP 论英雄”的发展观、政绩观。

TT1(较好英译文):GDP growth is no longer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s or the performance of officials.

TT2(较差英译文):We should abandon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achievements that only emphasize GDP.

分析:该短句连续出现三个难度较高的复合短语“唯GDP 论英雄”“发展观”“政绩观”,需要译员分配较多注意力在听辨及理解上。 在此情况下,译员极易在第一个短语“唯GDP 论英雄”上投入过多精力,忽视了对句子的整体理解,对其他词汇的理解度及整句话的翻译完成度较低,如TT2。 在这种短句内连续出现难译词汇的情况下,需要分配较多注意力在听辨理解上,根据自身积累的语言知识及言外知识对整句进行分析理解,剥离语言外壳,将难译词汇化为简单词汇,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翻译效果,如TT1。

例2:

ST:“中国制造”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TT1(较好英译文):China is on the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 made in China” t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 China”.

TT2(较差英译文):China is on the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to “made in China”.

分析:本句出现两个同音不同义短语“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属于中国特色词汇,若译员言外知识充足且反应较快,则通常可以较快地分辨出两个词的不同义并体现出来,如TT1。 但在同传过程中,译员在听辨两个同音词时往往需要分配较多注意力,稍有分心或迟疑,则可能导致判断错误或来不及准确译出,如TT2。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译员需提前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并在同传过程中保持较高集中度及反应速度。

(二)短时记忆

记忆,尤其短时记忆能力对同传来说非常重要。 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所以比起记忆的量来说,质量更为重要。 记忆通常有一个过程: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因此快速记忆能力、记忆提取能力、准确回忆能力都是同传口译中需培养的重要能力。 在同传文本中,罗列词、数字词等往往是短时记忆的考验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例:

ST: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 年的1.03 万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2.80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1.91%提高到2.44%。 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

TT(较好英译文):The nation's gross domes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nding grew from RMB1.03 trillion in 2012 to more than RMB2.8 trillion in 2021. Its R&D spending intensity, or the expenditure on R&D as a percentage of its GDP, rose from 1.91 percent in 2012 to 2.44 percent in 2021.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R&D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6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total R&D investment.

分析:该句中连续出现较多数字,且单位不同,有年份、百分数、货币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译员极易漏记、错记,导致漏译、错译数字或主语与数字对应错位,译员需要注意高度集中、均匀分配注意力,难度较大。 因此在此过程中,建议以笔记辅助记忆,将数字及单位记在笔记本上,帮助提取记忆。同传的信息处理大量而密集,译员每个工作日需要至少处理几万个单词,其中包括不少的专业词汇。现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速度也越来越快,念稿的时候尤其如此,而且不少讲话人还带着五花八门的口音。 译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信息,需要依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建立外在的记忆辅助机制,如词汇表、笔记、电脑文档和网络搜索工具等,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同传信息处理对记忆速度和数量上的要求。[5]

(三)言语表达

同传由于其即时性,对译员言语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接收源语意义,组织目的语语言,除了要求译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要求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译员经常会使用预测、简化、增添、转换等进行信息处理。 如:

例1:

ST: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TT1(较好英译文):We will make “green” a defining feature of a beautiful China.

TT2(较差英译文):We will make “green”become the most vivid, thickest and most reliable background color for a beautiful China.

分析:该句中出现三个并列修饰词“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意思相近。 在笔译中通常为了保持原文本的文学意蕴,而需要仔细琢磨三个修饰词的细微差别,并最好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但在同传中,往往一针见血地表达出原文本意思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译员在听完这三个词后,若判断三个修饰词语义相近,那么最优解通常是选择一个概括性的词进行简化翻译,如“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可以译为“最具代表性特征”,如TT1。 从TT2 的情况来看,若将这三个词全部翻译出来,通常会导致注意力分散,且译文不明确,效果较差。

例2:

ST: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TT1(较好英译文):China has firmly upheld the belief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T2(较差英译文):China has firmly upheld the belief that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分析:该句中出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中国特色俗语,要求译员不仅要熟知其内涵,也要熟知该俗语在目的语言中的常用翻译,才能保证翻译有效且地道。 像英文中通常无该俗语对应的固定翻译,而是将其意译,若有固定搭配,则译员最好使用这一搭配,才可保证翻译地道。 通常成语、俗语以及其他类较难短语都是译员在言语表达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多注意力的要素,译员在听到该类要素时,需有意在该类要素上增加注意力分配,以提高口译的质量。

(四)协调

在同传中译员必须协调处理好听辨理解、短时记忆以及言语表达这三项任务的注意力分配,若某一环节上注意力分配过多,就会影响其他环节,进而影响整体效果。 例如:

例1:

ST: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TT(较好英译文):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nature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rvival and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分析:该句位于文本首段首句,且由数个成语、四字词连贯而成,译员往往会希望在口译中体现出其文学性、艺术性,字斟句酌,而在思考言语表达上分配过多注意力,进而影响该句整体的口译效果,甚至影响下一句的听辨理解。 由此,译员在口译时应注意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等特点,与笔译进行区分,首先考虑口译完整度、速度,再考虑完美度。

例2:

ST: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

TT(较好英译文):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coupling of industries, extended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circular use of resources”.

分析:该句出现较难理解的专业词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 译员往往会在进行同传前对相关领域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做好充足的译前准备。 但若译员在现场遇到像上述词汇一样难以快速理解的内容时,容易在该环节花费较多时间,影响后续环节,无法保证口译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做直译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理解偏差或影响后续口译。 注意协调各环节注意力,保证各环节做到良好是在处理较难译文时的上策。

四、 结语

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的指导下,文章以一篇同传文本的中英口译为例,具体从听辨理解、短时记忆、言语表达、协调四个方面分析了同传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因素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希望文章能够提供一些经验与启发,帮助译者更好地分析自身在同声传译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同传口译策略。

猜你喜欢

吉尔短时记忆译员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拿开以后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吉尔伽美什,寻找永生的故事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口译中的“陷阱”
照相日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