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内蒙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改进路径

2023-09-07孟雪婷

现代盐化工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双碳

孟雪婷

摘 要:“双碳”是一种广泛的、根本性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为了服务于“双碳战略”,高等教育应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目前,内蒙古的高等院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国家立法、校园教育、教学实施、能力培养4个层面的不足。因此,从民族特色教学、产学融合、区域差异教学和强化创新4个方面提出了改进路径。

关键词:“双碳”;内蒙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育改进路径

2022年1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决策。”[1]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也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和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肩负着历史责任。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强化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1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197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一个经典的定义:“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认识价值、澄清概念、培养某种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这些技能与态度是了解与确认人与人、文化与生物环境中其他部分间的互动关系所必需的。生态文明教育也帮助人们在环境议题上作出决定。美国是第一个颁布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国家,对其含义有不同的理解:“生态文明教育是在人口、保护、交通、技术以及城市和整个人类环境的区域规划方面解决人类与自然和人工环境关系的教育過程。”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与创造整个人类环境有关的主题之一。

随着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的全球化,重点从教育转移到环境上,后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两者被视为一个整体。1997年,希腊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其与人口、和平、发展等主题联系起来,这也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定义。在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含义是引导公众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2],树立具有社会主义内涵的生活共同体理念。

2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两个。(1)生态文明教育,让社会各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培养人们关心、爱护环境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2)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维持高质量的环境,解决后续的环境问题。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其开展方式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

3 内蒙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3.1  生态文明教育在国家立法层面的不足

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生态文明教育法,而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法律法规。在内蒙古地区,由于国家立法层面的不足,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实施标准、保障措施、权利和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多是在行政法规中提及,仅是一种强制性规范,没有约束与执行能力。此外,内蒙古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没有考虑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阶层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差异以及不同地方的特殊性等因素。

3.2  生态文明教育在校园教育层面的不足

在内蒙古,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生,没有延伸到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体系,不够全面和深入。目前,学界研究较少关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的困难,忽视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这一关键问题[3]。另外,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学科化的倾向。生态文明教育应以多元化的视角探索、跨越学科界限,以实现更加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深度上,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打破环境教育在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和内容体系上的局限性。由于教育宣传的内容只涉及公民健康和卫生,本质上仍然是个人的自我利益问题,没有上升到人与自然共生的高度,导致广大民众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利益。

3.3  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实施层面的不足

生态文明教育在内蒙古高校的实践时间较短,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可操作的监控体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多层次的进程,不仅要有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还要有实践经验的积累。由于我国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内蒙古地区高校普遍没有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而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代替,这些课程与学科之间缺乏相关性,无法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此外,实践机会少,没有实践指导方案,很难从实践活动中得出有用的结论和结果,也很难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3.4  生态文明教育在能力培养层面的不足

由于内蒙古政治经济发展落后,自治区高校缺乏生态文明教育技术手段以及配套的教师、教材、课程和见习基地,导致人才培养落后。首先,由于缺少专职教师,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次,生态文明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足,学生大多只能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取知识,而且系统性的教育很少,学习者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4]。生态文明教育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没有融入学习和科研的各个环节。最后,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以及全面的教学体系,生态文明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推进。这些因素都对内蒙古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技能和高层次生态文明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

4 生态文明教育改进路径

“双碳”不仅是对产品技术的重大挑战,也是人类责任的体现,这使得对接受过系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等人才需求成为长期的重要推动力。针对上述内蒙古高校面临的生态文明教育困境,为实现“双碳”目标,内蒙古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应着眼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民族特色教学、产学融合、区域差异教学和强化创新4个方面进行优化。

4.1  打造民族特色教學模式

立足内蒙古高校的使命和特色优势,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质发展和办学结构改革,助力民族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为了实现“双碳”的发展愿景,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在大学阶段开展有助于提升这一领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课程,以期培养出更多的生态文明人才。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在自治区范围内建立跨学科专业,促进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实现整个自治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体化。其次,为了更好地推进“双碳”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在自治区内的大学预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教育阶段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再次,加强“双碳战略”实施过程的管理,将党的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发展趋势融入各类思想政治课程,更好地提升全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突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打造相关特色精品思政课程[5]。最后,深化内蒙古区内高校师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同时,加强德育教育,使“双碳”和生态文明问题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一起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中。

4.2  依托“产学融合”模式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内蒙古地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从产业、企业、政府3个层面入手,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第一,充分发挥实践型教学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独特功能[6]。加强内蒙古的实地考察实践,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让公众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加深对“双碳”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方法的理解。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对生态现状、生态压力、生态多样性价值以及不可忽视的生态危机有更深的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构建区域生态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使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系统化和制度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践行“双碳战略”,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实训、推进项目协同、制定相关的职场规范以及组织专题演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课堂。要利用“三支一扶”等专项就业支持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延伸到“双创”和生态文明领域,利用政策对学生进行“双创”和生态文明培训。政府也应利用有效政策培养高层次的学生,为“两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第三,在国际合作方面,针对中国“双碳战略”的基本需求,应在区域内建立双一流大学,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搭建中外友好的中国生态文明和创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4.3  打造区域差异模式

自治区应制定并长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规划,强调该学科的时代性、区域性和特殊性。加强区内院校生态文明课程的针对性,避免重复和重合。为了提升学习效果,应该把“双碳”理念及其实际应用融入高校的核心课程,制定精细的学习规划,提升学习质量。同时,应该把“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确保学习的顺利进行。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一个具有明显目标、明确职责、有效激励措施以及易于执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现代化的要求,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及对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并对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普及,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生态文明办公室,协调各部门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即使是正在组建办公室的高校,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协调发展规划,推进教育模式改革,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通过改革现有教育模式,打破传统课程安排,大力推进大学环境友好型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以价值观和结果为导向,积极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素质[7]。

4.4  强化创新教学模式

内蒙古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和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提升创新软实力和地区践行“双碳战略”的科技实力有一定的作用。学校将少数民族的优秀生态文化和生态法治文化相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建立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对学生进行高水平的综合培训[7]。深入挖掘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使内蒙古各类院所积极参与,促进跨界、跨学科合作,形成区域多元化、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改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使本地区高校成为学习、探索和传播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111-120.

[2]吕慧,王昱皓,肖婧雯.“双碳”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重构[J].环境教育,2022(11):42-44.

[3]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137-141.

[4]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71-74,82.

[5]刘荣昆.民族生态文化融入云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环境教育,2022(增刊1):47-49.

[6]蒋佳妮.“双碳”目标下民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6):84-91.

[7]郑鹏飞.生态文明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J].环境工程,2022(7):304.

Dilemma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Meng Xue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00, China)

Abstract:“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a widespread and funda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order to serve th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ner Mongolia, there are four deficiencies: national legislation, campus educatio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Therefore, improvement paths have been proposed from four aspects: ethnic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Key words:“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ner Mongol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improvement path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双碳
“双碳”目标下新疆能源、经济、环境动态关系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