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遇见到改变

2023-09-04李洪春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3年4期
关键词:视界云南文章

李洪春

编者按 如报刊丛林中的一粒种子,20年来,《云南教育》(视界)在广袤的云岭大地上,沐浴阳光雨露,历经风浪险滩,执着地向上长成一棵树。朝阳依着山,风吹云不散,媒体脚步,铿锵有力。

是一群忠实的守护者,成为“视界”的双脚。作者和读者一右一左,人海中结伴同行,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走是福分。走着走着成为知己,脚步更加稳健,形成一抹亮丽的风景。这些就是“视界”的故事。

本期我们在这里分享几位《云南教育》(视界)刊物优秀作者的成长故事。希望刊物带着这些优秀作者的故事走进更多读者的视野。让更多的读者可以踏寻着老作者的足迹成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期待新老读者、作者和我们一起,融入新时代教育纸媒发展潮流,在经历一番潜心的读刊、写作后,用有深邃思想的文字表达和文本原创精品,为广大师生呈现和阐释一个不一样的教育世界。

大学毕业后,没有做好当老师的心理准备,就走上了讲台。因此,我的职业生涯,和“先结婚,后恋爱”的旧式婚姻一样,也经历了从无奈到热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奔赴的过程。教书育人,也从最初的稻粱谋升华为最终的心安处。

在我稳步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云南教育》的陪伴和引领。

初入教职,凭着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我勇敢地走上了高中语文的讲台。但兴趣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没过多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就从教科书上的理论一下子变成了我的切肤之痛。加之非专业出身,用非所学,语文专业知识严重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自己尚未全通,如何可以教人?

何以解困?唯有恶补。好在学校图书室的报章杂志十分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云南教育》等一批优秀刊物更是常年订阅,它们为我的解困恶补提供了专业而权威的指导,帮助我从语文教学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语文老师,在干一行、精一行的职业道路上享受到自我成长的乐趣。特别是《云南教育》(视界),让我在语文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上获得了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更为我提供了爱教乐教的精神钙片。那些奋战在僻远苦寒之地的乡村教师,那些一师一校一辈子的寂寞坚守……“园丁风采”专栏里报道的一个个先进典型,无不令我感佩,敬意油然而生。我所厌弃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正是他们苦盼而不得的吗?和他们相比,我一毕业就分配到县一中工作,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心有所念,终成因缘。我真正走进《云南教育》,是源于2020年12月的一次征文活动。当时,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对标先进塑师德,争做‘四有好老师”的主题征文活动。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崇高师德令人钦佩,她活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高度,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因此,这次征文激发了我极大的创作热情,我全情投入,精心准备,写作素材精挑细选,文字表达反复斟酌,不敢有一丝的马虎。心有所念,方有所成,《相信榜样的力量》获评一等奖,文章刊发在《云南教育》(视界)2021年第11期。由此,也催生了我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投稿高峰。

我的老领导提倡老师们要多写教学反思,他说:“不动脑筋抄一本备课本,还不如用心写一篇教学反思。”对此,我深以为然。《勤于教学反思,助推专业成长》一文就是在此背景下撰写的,話题属于老生常谈,题目也显得老旧,但事例完全出自我的课堂,心得感悟源于真情实感。文章刊发在《云南教育》(视界)2021年第27期。收到样刊时,文中提及的学生已经毕业,因为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便把文章拍照传给他们,借此文回忆了那些活力满满的课堂,一个学生还俏皮地说:感谢老师的生花妙笔,让我们也上了省级刊物……

朋友的孩子读高中,宿舍离教室本就一步之遥,却不能回宿舍睡午觉。学校以“午自习”为名,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午休。趴在课桌上午睡,令孩子难以忍受,想要转学,又因诸多不便,实在折腾不起,只有默默承受。我觉得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非个案,就联系各路朋友,在周边市县的多家中学做电话调查,发现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为孩子们发声的使命感充溢心间,遂以《把寄宿生关在教室里睡午觉的做法,亟须叫停》为题,剖析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文章刊发于《云南教育》(视界)2022年第3期。这类针砭时弊的文章能够顺利发表,充分体现了《云南教育》作为一家良心媒体的责任担当。

去年清明上坟,感念先父一生勤苦,却温良宽厚,敦亲睦友。音容笑貌,永难忘怀。回来后,我不休不眠,当晚写就《家风无言,润物无声》一文,把它作为最虔诚的祭品献给先君。文章后来刊发在《云南教育》(视界)2022年第31期,我把它分享在全家群里,家中小妹看完后,给我打来电话说:“你读书时写作文就很厉害,工作后也是写东写西的,我一篇都没有读过,就这一篇却把我看哭了,反复读了好几遍。《云南教育》应该是说你们教书的事嘛,怎么会登这样的文章呢?”我告诉她:《云南教育》(视界)不像你想的那么单调,除了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它也是老师们展示才情的平台。

在《云南教育》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也被我大大方方地用作教学资源,或作为写作技巧的实践范例,或作为对比阅读的鉴赏文本,虽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因为有《云南教育》的加持,又是现身说法,学生信服有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几个学生在课下交流时这样说道:《云南教育》,只看刊名,觉得它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喉舌,多是登载一些干巴巴的官样文章,要不就是“谁写谁看”的教研论文,或是“写谁谁看”的事迹报道,只有写的人和被写的人才会仔细阅读,没想到竟会有那么多风格各异而又接地气的鲜活文章。我听罢戏谑道:“你的格局小了。”学生看到我搬出了课堂上的口头禅,莞尔四散。

读书和写作是许多语文老师安身立命的法宝。它们也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必修课。读书是我修炼自己的主要途径,写作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因为喜欢游走天下,归来后总要把见闻和感触付诸文字,陆续在旅游网站“马蜂窝”上发布了十多万字的游记。借游记来嬉笑怒骂、抒情言志,表达我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但只写游记,还是限制了我的发挥,看到“今日头条”成了很多人的每日必读,决定转战“今日头条”。

我知道自己不是流量网红,也成不了网络大咖,不可能在自媒体的热潮中分得一杯羹,也就无意于平台那仨瓜俩枣的收益,不愿保持创作的垂直度,题材不加限制,时事评论、热点透视,甚至科普文章,五花八门。有了表达欲,随手写个三五百字以抒情志,虽无“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却飘飘然而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成就感。

不论是先前的“马蜂窝”,还是后来的“今日头条”,它们成了我教学之余的一方乐土,码字抒怀,梳理时光,结识四方同好,忙碌于与网友的交流互动,陶醉于阅读量和点赞数的上涨……但是,有量无质的快餐式文章,对阅读者来说,大多过眼即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所有的热火朝天,一转身就成了过眼云烟;所有的繁花似锦,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那种廉价的成就感虚幻而缥缈,就像一场绚烂的烟火,短暂的热闹过后,自己依旧两手空空。因此,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从纷扰喧嚣的自媒体退回质朴厚重的纸媒,就成了我的必然选择。有质感的纸张,散发着印刷的墨香,真实而厚重的创作成果摆放眼前,这些令人愉悦的体验是其他渠道所无法给予的。

2021年暑假,我们一行三人,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怀着对长征精神的无限崇仰,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红色之旅。从曲靖城郊的三元宫会议旧址出发,沿着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采用骑行的方式,用脚步和车轮去丈量那段血火交织的漫漫征途,亲身感受艰苦卓绝的伟大征程,向80多年前的无畏远征致敬。越雄关险道,看江山多娇,回来后,饱含深情写下了《重走长征路,感悟信仰的力量》一文。向《云南教育》(视界)投稿后,编辑老师从与读者共情的角度,不厌其烦地给我做了专业的指导,行程叙述力争让人身临其境,情感抒发力求真挚动人,涉及的史实反复确认。编辑老师专业的修改意见,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在感动之余,唯有感恩:不是我足够出色,只是我足够幸运。文章三易其稿而始成,刊发在《云南教育》(视界)2022年第26期。文章的发表,是对这次远行的最好纪念,也是对这次写作的最高奖赏。

此文刊发后,不禁回想起2018年暑假的那次骑行,心中隐隐而生一丝遗憾。虽然它鲜明的出行主題同样契合时代的主旋律,却未能和骑行长征路一样,有这样一个圆满而又有意义的纪念。

曲靖地处珠江源头,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青山妩媚水碧透,共爱一江水。我们从曲靖马雄山的珠江源出发,尽量沿江而行,目送一江清流缓缓东南逝,行程穿越滇、黔、桂、粤四省区,胜利到达东莞虎门入海口。为使这次沿江之行厚重而有意义,增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加入了环保宣传的元素,把出行的主题确定为“爱我珠江公益骑行”,倾情制作环保倡议书,于车站码头、市政广场,一路发放,为保护青山绿水尽我辈之责。回来后,写就《水自故乡来——爱我珠江公益骑行纪实》一文,发布在自媒体上。假如当时能够向纸媒投稿,若能有幸得到编辑老师的青睐而见诸纸刊,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人们常说:每一次遇见,都值得纪念。但总有些遇见在纪念之后便慢慢地相忘于江湖。而我与《云南教育》,从相识到相知,从不甚了解到深度了解,从它的一名老读者成长为它的一名新作者,一晃已二十个年头。每次投稿后,那种等待的心情,温馨而美丽,生活也因为多了一份期待而变得更加多彩。出入校门,只要门卫师傅叫住我,我就知道,这次收到的不是带给我意外之喜的样刊,就是激励作用远甚于实际意义的汇款单,这种收获的感觉,充实而快意。

《云南教育》(视界)作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信赖的园地和阵地,在它庞大的作者阵容中,有许多教坛上的名师专家,他们的一篇篇佳作奠定了这份刊物的品牌。我作为它的一名老读者和新作者,在从中获取知识技能和精神养料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努力实现从沉浸式阅读到沉浸式写作的跨越,着力关注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聚焦语文真问题,写出更有含金量的好文章,才能无愧于编辑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扶持,继续享受写作带给我的厚重而持久的快乐。

猜你喜欢

视界云南文章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机视界
视界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