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婚恋教育的基本要求与路径研究*

2023-09-03陈佳丽徐波礼

大众文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婚恋大学生教育

陈佳丽 徐波礼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1231)

婚恋教育关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当今社会和谐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明确指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婚恋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凸显出对婚恋教育的工作要求和发展目标[1]。

当前,高校已深刻认识到婚恋教育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落实,并就如何有效开展婚恋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如此,高校婚恋教育仍存在“未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教育工作理念,未准确把握大学生婚恋生理、心理及现实需求,未形成‘家庭-学校-学生’多方教育合力”等不足,导致当前婚恋教育的引导效度相对有限。因此,如何有效推动高校婚恋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发展及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落实高校婚恋教育的具体成效,已成为当前高校婚恋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高校婚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婚恋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婚恋教育的工作理念

1.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婚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婚恋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充满温情的高校教育实践。婚恋教育的开展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主题的教学,让大学生在拥有充足的婚恋知识储备的同时,又掌握丰富的恋爱实践技能。

然而,当前高校婚恋教育更多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基于对大学生婚恋的道德法制观念层面的教育引导。而对与大学生情感生活休戚相关的婚恋实践主题的教育和婚恋实践技能的培养则有待加强,呈现出明显的“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的教学特征[2]。因此,高校需基于大学生婚恋生活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打造系统全面的婚恋教育课程体系,为婚恋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技能保障。与此同时,高校需立足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维度,围绕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开展各类婚恋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婚恋主题沙龙、专题调研、学习研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研讨方式就大学生的婚恋发展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讨论。简而言之,高校需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婚恋教育实践,积极推动婚恋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指导的有效融合,实现婚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2.共性与个性兼顾:实现婚恋教育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高校婚恋教育除秉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作理念之外,还需兼顾好婚恋教育中“共性与个性”的问题。高校要在“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婚恋认知观念,培养良好的婚恋实践技能”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婚恋心理及行为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婚恋教育实效。

然而,当前高校婚恋教育更多聚焦于对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共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及规律的教育引导,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群体解决共性婚恋问题的能力,而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大学生个体开展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教育则相对较少,因此无法切实解决大学生的个性化婚恋问题[3]。在解决大学生个性化婚恋教育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时高效地收集教育信息,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大学生婚恋中的个性化情感诉求,从而对不同特征、不同需求的对象实施点对点的精细化教育,做到婚恋教育的“精准发力”。高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使用,能有效实现婚恋共性问题的普世教育和个性化问题的精准引导,实现婚恋教育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关于婚恋教育的内容体系

综合完善的婚恋教育内容体系是高校婚恋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是婚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婚恋教育内容体系要充分考虑教育内容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内核、与大学生的贴近程度以及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呈现出既符合大学生婚恋发展需求又蕴含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婚恋教育素材。

然而当前高校婚恋教育内容呈现出“教育内容相对单一、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无法真正激发大学生内心对婚恋知识的学习热情[4]。基于此,高校婚恋教育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及现实需求,优化当前婚恋教育内容,构建真正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立体的、全面的婚恋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婚恋教育可以基于大学生婚恋所需的生理知识、心理诉求、社会伦理要求三个层面开展教育,且每个层面均可以建立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个案分析库。婚恋生理知识层面教育注重探讨婚恋背后的生理机制,特别是婚恋中的性生理健康教育。婚恋心理层面教育注重探讨婚恋背后的心理因素,从心理层面出发分析婚恋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明确维系良好婚恋关系所需的心理品质,以此培养大学生内在良好的婚恋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婚恋人格[5]。婚恋社会伦理层面教育注重探讨婚恋背后的道德与法制。婚恋社会伦理层面的教育旨在通过对婚恋道德和婚恋法律法规的阐释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起婚恋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引导大学生积极承担婚恋关系中的责任义务,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和家庭美德。

高校婚恋教育内容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婚恋生理知识、婚恋心理诉求、婚恋社会伦理层面教育内容的叠加,而是由这三个层面内容相互交织构建的立体的全面的婚恋教育知识体系空间。

(三)关于婚恋教育的联动机制

婚恋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的教育实践,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优化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观。然而当前婚恋教育中家庭婚恋教育明显缺乏,学校教育地位略显尴尬,学生自我教育相对不足[6],极大地限制了婚恋教育实效的发挥。只有厘清高校、家庭、学生在婚恋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建立顺畅有效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婚恋教育的提质增效。

1.高校教育是婚恋教育的坚强主阵地

除区域化的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外,各地政府应当致力于在管辖区域内建立起农业经济产业链,使当地农业产品有效实现基础供应和中高深度加工,实现农业机械技术应用、农业产品生产、农业产品营销产业链,有效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使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能够近距离接触市场真实需求,从而实现科学技术向产量、质量的有效转化,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成就感和经济收益,推动当地农业机械技术研发持续发展。

高校作为大学生婚恋的重要场所,负有开展婚恋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办婚恋教育课程,借助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专业形式,更好地消除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困惑、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婚恋行为。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围绕婚恋教育专题,通过社团活动、情景剧表演、专题研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婚恋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刻理解成熟健康的婚恋观对自身和社会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不断增强自身婚恋责任感。

2.家庭教育是婚恋教育的稳定器

家庭是每个个体最初接触婚恋情境的场所[7]。原生家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子女未来的婚恋产生重要影响。一段健康积极的夫妻关系,能让子女在父母相处中看到彼此为维系感情所做的努力,潜移默化地教会子女亲密关系的处理技巧。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能让子女获得充足的安全感,也能让亲子间形成平等且有效的情感沟通,方便父母了解子女的情感动向,更好对子女的婚恋行为开展积极正向的引导。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形成健康稳定的婚恋观念和婚恋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自我教育是婚恋教育的催化剂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8]。当前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婚恋实际需求有选择地通过网络平台、书籍期刊、朋友师长等渠道获取对自身成长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寻求解决婚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婚恋知识技能。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针对自身在婚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分析总结经验,以便在婚恋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新时代高校婚恋教育除了发挥自身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家庭教育稳定器和自我教育催化剂”的功能。同时,高校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打破学校、家长、学生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三者间的有效联结,建立“学校-家庭-学生”多方联动的婚恋教育机制,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婚恋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婚恋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多方联动的婚恋教育协同机制

众所周知,互联网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人与信息资源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互联网),实现人与资源、人与人、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共享,形成人与资源的动态联结。例如,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取大量实时优质的教育学习资源,还能实现跟其他同学之间的在线交流和学习分享,实现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资源与资源之间的联动。因此,高校婚恋教育要想形成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结和良性互动,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互利共享的技术特征,建立“家庭-学校-学生”多方联动的婚恋教育协同机制。

作为多方联动机制中的重要一方,家长可以通过高校网络婚恋教育平台,系统学习婚恋知识,包括大学生婚恋心理、大学生常见婚恋问题应对、亲子间婚恋问题交流的方法与技巧等,还可以通过查看网络婚恋教育平台上的留言互动与讨论内容了解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实婚恋心理特征。家长通过对婚恋知识的学习及亲子间婚恋话题的良性沟通,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婚恋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校方教师的交流,及时就学生在校的情感状况进行信息互通,真正做到家校联合,在充分发挥高校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发挥家庭的稳定器作用。而学生作为婚恋教育中的受教育主体,既可以学习各类高校开办的线上、线下的婚恋教育课程,也可以加入高校组建的各类婚恋专题交流群,通过不同个体间(家长、教师、同龄个体)的线上分享交流,不断充实自身的婚恋知识技能储备,助力自身成长发展。

(二)构建多元融合的婚恋教育传播矩阵

网络传播矩阵是由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元素组成的动态传播系统,呈现出“覆盖面广,融合度高、动态性强”的传播特点,能有效融合不同网络传播媒介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发挥出巨大的传播效能[9]。这也意味着网络传播矩阵的构建与应用能使传播更全面、更立体、更融合,能有效提升婚恋教育网络话语权,实现对价值观念的有效引领。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婚恋教育网络传播矩阵的构建,是提升自身婚恋教育网络话语效能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主流婚恋价值观有效引领的重要策略。

高校要根据自身融媒体的发展应用情况,通过对不同网络传播媒介间优势特征的整合利用,推动彼此间的组合应用,形成全面、动态、融合的婚恋教育网络传播矩阵构架,实现资源共通、宣传共融、成效共享,真正做到不同网络传播媒介间的动态联合。例如,高校可以构建由婚恋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组成的婚恋教育传播矩阵,根据不同平台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差异化教育传播,形成“整体性联动、集体性发声、针对性教育”的婚恋教育格局。

多元融合的婚恋教育网络传播矩阵的构建,能不断提升高校婚恋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高校婚恋教育的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婚恋教育“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单一与全面”的有机统一。

(三)形成实时高效的婚恋教育精准定位系统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定制化和资讯的分众化成为可能。其中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技术”就能通过对大数据的信息化处理为用户优先提供偏好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个体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信息精准推送所带来的用户与信息间的快速精确匹配,一方面能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和资源获取的时间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获取用户尚未明确表达的现实需求,通过对现实需求相关信息的有效提供,助力用户在其偏好的领域深入学习、垂直深耕。基于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势,建立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实现对融媒体平台反馈数据的收集、分析,形成实时精准的教育“定位”系统,为婚恋教育的“精准发力”提供强劲的后台技术支撑。

在此之前,由于受互联网发展技术限制,高校收集分析受教育者数据信息的难度较大,较难准确定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婚恋教育的针对性受到较大限制。现如今互联网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各类融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大学生婚恋教育信息的实时在线收集,对获取数据的精准分析,准确定位大学生婚恋中的生理、心理及现实需求,找准婚恋教育精准施教的重要发力点,实施定向的婚恋教育。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各个网络婚恋教育平台上的个性化数据信息的分析,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征、不同需求的大学生个体实施点对点的精细化教育,推动高校对婚恋教育“个性化定制”实现路径的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婚恋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