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现代文学革新看传统的转化和发展

2023-09-03热孜艳木艾麦尔

大众文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学革命革新文学

热孜艳木·艾麦尔

(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 843100)

新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对立关系从晚清时代就已经开始展现,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晚清时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学开始大量进入我国民众视野,对我国的传统文学产生了极大冲击,导致中国文学开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发生转变,疏离了自己坚持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甚至到最后通过一种革命的态度来面对我国传统文学,有一些学生把此种革命的成果视作新文学,现在也称为现代新文学。在这种新文学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了对立关系,大部分文人都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强制性隔断,仅仅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分割,缺乏理智。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不断有文人意识到革命的不妥之处,以至于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开始投入到修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断裂工作之中,想尽方式减少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立性,最终达到让经过革新后的新文学与我国的传统文学进行融合,在以后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以我国的传统文学作为主要脉络,这一工作将成为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文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实际上,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传统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进行呈现,进行新文学的变革不可能绕开传统文化的精神,他对于新的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文学界中,近现代文学的反传统观念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对历史有一定误解,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反传统思想进行深刻反思,深入挖掘传统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有效促进近现代文学的革新。

一、近现代文学革新的发展

对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文学思潮前所未有的政治化,并且从五四时期兴起的有相对思想的氛围慢慢淡化。文学主潮一样伴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政治化,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逐渐起决定性作用,革命文学概念也渐渐明确。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与其他各种倾向的文学呈现出相互对立、竞争,同时又共同繁荣、促进的关系,让此时期的创作变得更加的丰富,进而在对抗、借鉴、引进和融合中创造了三十年代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左翼文学也向解放文学过渡。如此,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发展,更具有独立文学概念的“革命文学”也从此时期的革命性文学氛围中脱离出来,开辟了新的文学时代[1]。

1.近现代文学革新的由来

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近现代文学革新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伴生产物,它的开始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产生。在晚清时期,由于当时晚清政府的无能与不作为,导致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运行法则在西方国家的强行压迫下不得不做出相应改变,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开始对我国传统思想进行冲击,大量的西方文化出现在我国的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学所受到的冲击也不小,因此需要迫切进行社会变革,才能有效应对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但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思想文化准备,在近代的中国思想资源匮乏,导致变革的效果不如人意。在最初的近现代文学革新中,还是坚持借鉴古人的思想以及经验,以此探寻发展出露,根据龚自珍所著的《己亥杂诗》便可了解到,“何敢自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单”就有表达出了龚自珍在进行近现代改革中的无奈之情,在对国家政治的改革中尚且无处下手,对于文学的发展变革亦是如此。自从国内近代文学开始发生改革,一直到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的近现代,文学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所采用的方式却固定单一,虽然也有一些新的发展与变化,却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无法离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始终都作为近现代文学革新的重要推动力出现,为我国的近现代文学的革新提供着养料[2]。

2.近现代文学革新中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历史的见证,是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集中在精神文化上的反映和结果,具有当时条件的特定意义,总体上而言,在其发展初期,对当时段的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当其不符合其时代发展潮流时,对当时代的发展则有阻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性质的变革,其主导地位也必然发生改变,但这不妨碍其中的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的继承与创新,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人民爱国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核心的要素。故此,当前要进一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必须要理性地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定位上,既要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恋情结和封闭排外主义,即过分强调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迷信观念等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也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神秘化,即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对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神秘感,这不仅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和国际文化话语的树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去神秘化,增加传统文化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二、近现代文化革新中传统的转化与发展

1.传统诗文对近现代文化革新的发展与影响

诗文作为我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有诗文革新的传统,在中国文学改革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实现古典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对于诗文的革新就变得刻不容缓。在近代中国社会,虽然近代文学的改革主要原因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内在现实社会的需求,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本身不得不进行变革也存在着很大问题,为能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中国文化必须进行文学改造。学者钱基博先生曾就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问题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自明代以来,所言文化者,汉、魏、唐、宋,门户各张,一阖一闢,极纵横跌宕之观;但要其归,亦不能区别出汉、魏、唐、宋,而有元明之文学。故明清之小说也,徒是沿袭而已。”对于这种文化变革的趋势,始终无法离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文学改革中人们首先想到对文学历史进行剖析,从中找到现在能用的精神与经验,从而对现代文学的颓势进行改变,以期能促进现代文学的发展。在近代文学改良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诗界革命”,最开始诗界革命是由梁启超提出,其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在革命过程中必须要依托古典诗歌进行,在古典诗歌的旧风格基础上不断改良,形成现代文学的风格,对传统诗歌中的精神进行革新,但诗歌的形式上仍然以传统诗歌为主,这种革新的方式在当时被部分文人讥讽,认为这是一种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没有进行真正的文学革命。在近现代文学的革新潮流中,传统文学中的思想与经验对于近现代文学的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是文学改良与革新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面对外来文学冲击的主要标的物,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资源。通过对传统文学的深度阐释,可以引导现代文学的改革方向,在现代文学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助,可以有效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用语风格与评价方式与西方的理性判断相结合,真正实现现代化文学的革新[3]。

2.启蒙教育在近现代文化革新中的影响

从这文学界改革的近源说起,晚清文学界的各种尝试并非没有效果,但是在已经彻底沦为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清政府统治之下,改良的进程无疑会进程坎坷又或被无限拖延。至于从它另一个比较重大的意义来说,就是在客观上为1917年中国文学革命的正式发生奠定了部分基础。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几年间,文学领域一派萎靡不振的形势。旧的文学改良趋于平静,抨击时事政治、以揭露现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不复多见,晚晴文学界的改良进步渐渐被“纠正”、推翻,封建文学又逐渐占据主要潮流。文学领域的这一个逆向潮流,也是此时封建力量甚为猖獗的政治手段在文学层面的体现。既阻挡了我国文学前进发展的道路,更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严重障碍。于是,正如陈独秀提出的,要想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那就必须反对国粹与旧文学。文学革命是基于当时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思想革命所兴起的。以《新青年》杂志为主阵地,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由此确定了文学革命运动反封建的思想启蒙的性质和任务之后,中国文学界开始了大刀阔斧、影响深远的改革。这个时期,文学革命的重心在思想启蒙的启蒙文学上,非对文学自身进行的“文学改革”。文学革命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启蒙。这些人以个体的、小群体的形式自觉肩负着启蒙国民、变革社会的责任,他们既学习、接纳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同时还将其与我国反封建的思想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这个时期,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在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意识的浸染之下,想要使民众真正觉醒,看清世界和当前国家的处境,便不得不进行彻底的思想启蒙;那么这时文学革新的基本内涵就是倾向于政治、文化方向的,而非带有艺术、审美的色彩。五四文学革命仅在救亡图存的思想运动中,在依托于文学这一载体向人民群众展开启蒙教育之时,方能彰显出其内在含义与重要作用[4]。

3.传统文学思想对近现代文学革新的发展与影响

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因为其所处的历史时间节点较为特殊,与古典文学范畴区别不够明显,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现代文学进行分类都无法离开古典文学的影响,传统对其的影响较为深远。在近现代文学革新过程中,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已经走入了现代新文学时代,但在文学创作上仍然具有传统的深刻烙印。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虽然已经对文学进行了改革,但新文学的改革更多的是体现在传统文学的延伸上,在文学的实质意义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文化的改革都是从外部影响来进行判断,从而对新旧文化进行点对点的区分,发现在革新过程中新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近现代改革运动中,人们首先对其的认知是源于当时的变法维新,因为变法的不成功,导致文学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彻底,而到了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因为当时的文学思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五四文学革命才能够彻底进行。

4.传统文学形式在近现代文学革新中的影响

在新文学革命中,大部分文学研究者将对文学的改革与革命相连接,从而对改良与革命进行区分,没有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导致在近现代文化改革中传统的影响越来越小,偏离了原先的轨道。比如,在近期的文学改革中,我们仍然将近现代文学革新视为政治维新、思想启蒙的工具,未能以文学的视角展开分析,忽视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文学改革的重要性,从而将文学形式的改革视为形式主义的代表,这种做法表面上维护了文学改革的内容,体现出了内容大于形式的改革宗旨,但却与前文中所提到的梁启超所讲的“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没有太大区别。在这个改革问题上,诗歌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体现,它是一种形式高度成熟高度定型的文体,所以在进行改革时的难度相对于其他文体改革而言更大,因此在近现代文学改革中将诗歌的改革作为主要方向[5]。胡适先生曾经指出,将诗歌作为文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壁垒,对其进行攻破,就能实现白话文学在文学改革中的重要胜利。在这种大背景下,近现代文学改革往往将诗歌作为重点,影响较为深远,十分具有代表性,因为相较于其他文学而言,比如在小说文学中,本身就是以白话的形式出现,而散文文学形式中,虽然大部分还是以文言形式体现,但也不乏白话的先例,而诗歌却是以文言的形式体现。所以在进行文学革新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思想,将革新的重点放在新思想与新精神上,不要纠结形式上的转变,通过不断借鉴新方法与新技巧,实现新文学革新的转化与发展,体现出传统对近现代文学改革的意义。

5.传统的发展与转化存在单边性

在文化革新创作发展道路上,我们通常将民族的文化传统分为整体与单边两个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使民族的文学传统区分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所以在现代文人的认知中,普遍认为民族文学并非简单的单边存续,更是一种具有较强复杂性的文化复合体[6]。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通常会出现文人的创作传统与民间的创作传统的区分,这就为语言的传统区分埋下了伏笔,文人创作的语言传统多以文言为主,而民间创作的语言传统则以白话为主。在两种不同创作传统下,所体现的文学功能也存在区别,例如周作人提出的“言志”和“载道”传统,或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等。在这些文学传统中,他们往往会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最终实现交互前进。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到了明清时期,文化单边发展的现象尤为突出,在文人创作的文言正统诗文中,大部分都是以模仿为主,能够体现出当下时代的原创元素极少,但是在民间的白话文学发展中却呈现相反的状态,由于白话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更加通俗易懂,所以白话文学的普及度也在不断提升,随着政治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违心人士也开始关注与重视白话文学[7]。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逻辑,也会有相应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但是对于近现代文学革新来说,并非对传统进行一味地存续和改变,更突出的作用是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在我们进行近现代文学革新时,必须要正视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重要性,如果对二者缺乏足够的认知,我们的改革方向就可能会发生迷失,所以对于传统我们要深入挖掘,找到其对于文学改革的有益之处,对目前的单边继承发展的现象展开深度探究,方可切实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革新脚步,做到对传统的创造性革新,找出一条承接古今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文学革命革新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复旧运转
“五四”文学革命与《红楼梦》的经典化阐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鲁迅思想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