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寻根意识的体现

2023-09-03玛依拉要力瓦斯居玛吐尼亚孜

大众文艺 2023年10期
关键词:寻根作家文学

玛依拉·要力瓦斯 居玛·吐尼亚孜

(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 843100)

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发展史上,民族化是各个作家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成为当时最为繁盛的文化潮流,同时也代表着国民对民族的认同以及民族语言的构建,是我国文学界中的一个里程碑。“寻根文学”在历史的洪流中历久弥新,从实践出发,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再从实践中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寻根文学”为后期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一、寻根文学

1.主要内容

寻根文学是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融入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差距逐渐凸显,而要想在这世界性的文化浪潮之下生存,本民族的文化就必须重新进行建构,从而形成我国统一的民族价值观,让民族文化更好地与世界主流文化进行对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化寻根”也就应运而生。在蓬勃兴起的“文化寻根”浪潮下,许多作家投身于民族内涵的探究中,他们着手对传统民族文化与思想展开挖掘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便称之为“寻根文学”。于1985年,著名作家韩少功就在《文学的“根”》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相应的观念,即文学是有根源性的,其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且他还表示,我们在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通过对于原有概念以及文化的挖掘,才能探索出适合民族发展和未来生存的正确道路。作为一种现代主义本土化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诗人和作家们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在现代性的思维下寻找民族传统文化内在活力。在这一思潮中,创作主体完全改变了对生活与历史仅从片面的政治角度展开分析的创作方式,而是将探究的笔触延伸到了民族历史文化内在结构之中,不再局限于政治批判层面,开始从历史文化反思的角度尝试创作[1]。

2.构成核心

“寻根文学”的构成主体是基于现实与传统的对立性,而派生出的一种“寻根”小说体,换句话说,“寻根”的创作者是以80年代文化为基础,通过自己对于寻根的理解以及文化的诉说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在80年代,很多的“寻根”创作者都曾经上过山下过乡,体验过百姓的生活,也获得过相应的基础教育以及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的寻根作家都会将自己的创作方向转到实无华的乡村,着力于描写自己所熟知的本土民族文化,而对于一些涉及政治相关的话题,则是鲜少提及。比如,莫言所著的《红高粱》、韩少功创作的《爸爸爸》、李杭育创作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以及阿城所写的《棋王》等作品,都是采用最朴实的笔触,来描绘淳朴的农民以及民风,有时夹杂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奇人异事,有时又刻画了一些闻所未闻的妖魔鬼怪,有时也描述了一些“神秘”的术法或是占卜相关事物,这些千奇百怪的描述充分地体现了当时农村地区所流行的愚昧文化,也显示出乡村地区的闭塞条件。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创作者普遍认为一些古旧的村俗文化是人类由部落发展至今的原始风貌,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暂时的远离喧嚣的城市,全身心的体味不同民族的习俗风气,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这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民俗风气和方言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是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探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就足以和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相媲美。但是,由于作家自身的知识面受到原有生存和教育背景的固化,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存在片面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在“寻根”的过程中往往目标定位不清晰,从而很难融入民族文化之中[2]。

3.主要特征

从现代小说的审美角度来说,“寻根文学”主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题材的转型,从原来的歌功颂德转型为现在的生活化描写,事实上,在“寻根文学”出现之前,现代文学的描写方向多偏重于政治,而对于其他方面得笔墨却少之又少。在80年代,很多作家由于经历了社会动荡,所以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是以爱国情怀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立志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然而,“寻根”作家却是以民族文化的探究为主要创作驱动力,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传统小说的改革之路。以代表人物韩少功为例,他先后刻画了《归去来》中的黄治先、《爸爸爸》里的丙崽等角色,这些角色都存在着精神病态的情况,他的“寻根”小说模糊了时代的背景,站在独特的时空维度探寻生命的本体意识,力图重新寻找与审视“民族之根”。比如在《爸爸爸》这个作品中,他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论述了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日常,通过夸张、怪诞的写作手法揭露并批判闭塞村落的愚昧、顽固的“集体无意识”,并融合古老的习俗与迷信,让故事充满了东方文化感。韩少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已然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功利性色彩,正是在这样的寻根作家努力下,寻根文学也跃入了审美的新时代。寻根文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内涵,而且能让整个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华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迭和传承,而寻根文学的出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寻,也是在探寻传统文化的生机,让不同的文化之间产生碰撞。在寻根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上,它既融合了西方的文化,也坚持以继承传统文化为主旨,很多寻根作家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这也让寻根文学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机。但是,寻根文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该文化本身较为复古,思想和价值表现不清晰,一些作家在描绘场景时,往往刻意渲染或强调民俗氛围,使得作品缺乏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整个内容提纲未表现对社会的指导意义,致使寻根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脱节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3]。

二、寻根文学在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

1.摆脱政治功利性,推动文学进入审美时代

在寻根文学出现之前,很多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趋于政治利益,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引导和掌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缺乏了生机,也无法体现文学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寻根文学的兴起,让原有的文学逐渐摆脱政治掌控,重新拾起文学的初衷,回归到文学的本位。在寻根文学出现之前,大多数的作家都是关注社会现实,往往着重对现实的描写,并围绕着当下的政治局势而进行创作,因此,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来自作家的自身实践经验。然而,寻根文学的出现,让更多的创作者拓宽了视野,同时也扩大了写作的范围和领域。传统的以政治为主导的功利性写作慢慢地走向了审美的时代[4]。

2.拓宽创作者视野,促进文学作品创新

寻根文学的出现给传统的文学带来了新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了解到更广的创作面,从不同的程度引起了整个文学的创新热潮。首先是选题的创新,寻根文学的出现让很多的创作者拓宽了视野,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去创作与原来的文学作品风格迥异的作品,很多的寻根作家不再只局限于政治历史,而是跳脱出政治利益去发现和探寻原来并未考虑过的题材,比如说一些神话传说、不同民族的民间风俗、传统文化中的诡异事件等等。其次,寻根文学还带动了小说文体的创新,在寻根文学尚未流行之前,很多创作者都是采用原有的文体,而在寻根文学出现之后,陆陆续续地出现了“词典小说体”“散文小说体”“文化小说体”等多样化的文体。除此之外,在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上,寻根文学也带动了新的一轮创新热潮。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国外的文学创作思维也对传统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冲击,我国的寻根作家也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的想法,通过融合传统的文化思想,进一步的创新了原有的写作方法,使得整个寻根文学的写作变得更为多样化。寻根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现实主义、国外的心理写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创作者大胆的创作,更新自身的写作方法,开拓了文学创作方法的新浪潮[5]。

3.对现实生活全面再现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一直存在着传统现代、落后先进、中国西方等二元式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结构中,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诸多经验,尤其是技术主义所带来的社会进步。当然,对于西方异常活跃的各种现代文化思潮,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也同样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被广泛学习和引鉴,其中就包括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通常强调对人类内心生活的发掘与表达,不太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也不注意对现实生活进行全面的再现,而是主张深入人类精神深处,揭示人的存在本相,包括各种潜意识和非理性的生存状态,以此揭示个体生存与现实伦理之间的错位感。“寻根文学”作家当然并不是无条件地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而是着力寻找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传统文学在现代意识中重新焕发出特有的光泽。诗人杨炼有提出以下观点,在当下的中国,诗歌已经发展至新的阶段,其不屑于照搬任何古老文化遗产或是跟随西方潮流观点,并且彻底隔绝了各种意在猎奇、故弄玄虚、博人眼球、盲目推崇西方文学的人士。杨炼清晰地感受到,如果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对西方文学亦步亦趋的模仿,将会完全丧失掉自己的个性,从而丧失掉应有的价值。所以,要实现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培育既具有自己特色,又被现代精神浇灌过的精神花朵,也即具有民族文化心理与意识的现代文学。

三、寻根文学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寻根文学的理论根基不牢固

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中,寻根文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对于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优秀部分十分重视,希望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学与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灵活运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受到了诸多影响,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在一方面,对于寻根文学的文章数量较多,很多文章注重形式上的改变,没有对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缺乏实质性的生活内容,在文章中往往不敢讨论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情况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文学思想尚不成熟,便想急于求成、写成大作所导致。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太多的文学作品向非规范性文化进行偏移,有捕捉文化的现象产生,对于文化中所具备的批判性涉及较少,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甚至有时候连最基本的批判观点都严重缺乏,这些原因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在80年代中期我国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较大,许多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导致我国本土文化的根基受到一定损伤,所以很多文学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会失去最初的创作初衷,跟随时代的潮流进行创作,让寻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压,停止了向前不断革新的脚步。

2.主题文化处于发展阶段

在寻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寻根文化主题中心主要是从宗教、伦理、哲理、道德和历史意识这几方面出发,这表明了寻根文化是民族的特色文化的重要部分,但其在主题文化的确立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宗教的忏悔意识描写部分,寻根文学往往突出自我反省、他人选择以及后悔这三方面。但在实际的寻根文学中,对于宗教生活的态度却显得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立场。有时候对于宗教的价值评判不准,过于客观。因此,虽然宗教文学作为寻根文学主题之一,可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宗教的神秘性,但在宗教哲理方面往往缺乏对应的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寻根文学在伦理这一主题的主要思考方向,但由于寻根文学对于市场所带来的冲击还有争议和担忧,所以会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势在必行。

3.文学创作者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匠心之作

在目前的寻根文学作品中,虽然其中也不乏佳作的产生,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文学创作者缺乏最基本的激情与热情,在进行进现代文学改革时没有创造进行到底,往往只是在形式上进行相应的改变,缺乏深入思考,最终导致改革创造半途而废,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根本在于我国对于民族文化的定位策略不够清晰,从而使得现代文学发展缺乏主要方向,文学创造者往往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与认知进行创作,没有将创作的力量进行集中。而另一方面,在进行相关文学创作时,往往更多注重片面的影响,缺乏对传统文学的深入挖掘,如果要将寻根文学推动到较高的高度,还需要在日后不断努力。因为寻根文学更加注重通过文字的力量来表现历史,通过文字来将基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写照,主张放弃功利性的写作模式,力求让文字与历史相结合,从而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构建出多元化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寻根文学的创造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缺陷,会让人物与故事情节脱离,所以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相关的史诗级文学巨作[6]。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寻根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所要寻找的根主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寻根文学当中,主要是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发展的意义,促进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实现当代文学文化意识的全面复兴,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寻根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船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