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音乐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通榆县为例

2023-09-03任青宇朴玉敏

大众文艺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通榆县民族民间民间

任青宇 朴玉敏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15)

一、建立通榆县民族民间音乐个体特色

通榆县民间音乐文化根植于东北民间音乐,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中塑造当地旅游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旅游形象是对个体区域内的传统风俗、文化、百姓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的整体感知活动。例如,腾格尔的歌曲在刚见世时,使内蒙古的旅游者激增,西双版纳亦用傣族民族民间音乐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旅游。故而如何将处于东北民间音乐中的通榆县民族民间音乐突显个体特征,是发展通榆县旅游文化的重点。

第一,可将家喻户晓的东北民间歌曲进行改编,使其唱词等方面突出通榆县的地理地貌或人民生活风俗。如以民间歌曲《绣苫布》为对象,在唱词中加入通榆县的旅游地区与人民风俗,或根据当地风俗与历史故事进行新编,并结合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体裁进行创作,形成属于通榆县自身的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加强群众对通榆县的文化认同感与知名度,促进旅游形象的设立。

第二,摆脱目前大众对东北风格的歌曲“土气”的刻板印象。东北民歌语言朴实、诙谐风趣,其热情直爽,豪放朴实的特点与南方民歌婉转绵延,吴侬软语形成鲜明对比,想要改变人们的看法,发展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歌曲,并增强通榆县民歌的吸引力,应将提升通榆民族民间歌曲文化认同感作为首要任务。

第三,将充满力量的劳动号子进行新编,挖掘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的民间歌曲,或将东北森林号子等精神文化传播出去,向社会展现出东北人民为现代化社会鞠躬尽瘁的精神,展现人民发自灵魂深处的歌唱的魅力。以挖掘民间歌曲的深层底蕴来实现通榆县的个体特点。

二、注重民间音乐人才培养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带着“乡愁”选择在外务工,使年轻主力军与技术性人才紧缺。2022年9月15日通榆县召开的县域突破暨乡村振兴现场会中,将招商引资作为县域“主抓手”,无疑为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本地人的本土文化象征,能够唤醒根源在通榆县的乡贤,使其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增强乡风文化软实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培养民间音乐人才是关键。当今社会,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已成为凤毛麟角,全国各地应集合力量一方面培养专门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型民间音乐人才,组建一只专业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团队;另一方面则联合政府文化部门,培养一批民间音乐创作、表演等人才。同时,定期举办文化宣传讲座、文化节,比赛等文化活动,有效引进外地音乐人才,发展本地民间音乐师资,大力扶持乡村音乐人才、民间音乐传承人、乡村教师等。

推进民间音乐发展,基础设施与基本的保护机制必不可少,国家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给予相当的优惠政策与经济补贴以促创作、促传承。当地政府亦应提倡乡村文化宣传,组织各个省份与地区交流演出、研讨讲座等活动,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并参与乡村的民间音乐活动,使民间音乐的接受群体不单单是从事音乐行业者,也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在宣扬、培养、传承的过程中,必将加深国人对本国民间音乐的文化自信,增文化使命感与责任感,亦为振兴乡村文化建设储备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当今时代国家在教育各个方面都投入了较大的资源,在振兴乡村上,也正加大其力度,例如积极倡导大学生毕业返乡、大学生支教、艺术下乡等。但要改变青黄不接的现状,政府与教育部门应紧紧抓住中学传统民间音乐教育这重要一环,并将其落实到美育建设工作中,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民间音乐,让民间音乐在新一代中落根。同时政府应当鼓励传承民间音乐,并大力倡导高校设置专门课程,为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系统培养人才。当地政府文化局等也应投入足够的资金鼓励民间音乐者举办音乐会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前去观看并互动,让学生亲身体会民间音乐的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民间音乐走出年龄圈,使民间音乐被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喜欢、欣赏,促使它们去学习、去传承[1]。

三、拓宽民间音乐文化领域

民族民间音乐应不断拓宽其文化领域。各种唱法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无法逃避的,此时民族民间音乐,也应该去符合时代与市场的需求,通过不断地创新拓宽文化领域,使其获得一席之地。但在传承这一论点上,仍存在许多争议,多数传承人秉持着原汁原味的艺术观念,对待学习艺术上持有保守态度,认为无论是戏曲、民歌或是器乐等,都必须遵守传统理念,如若创新那就是违背传承的宗旨。

目前大众所接收到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都是经过不断提炼,加工,打磨、发展下来的,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接收到的民间音乐亦是在生活、劳动中创造的产物,而这些作品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势必会以与其他形式音乐融合作为民族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但在创新也并不主张大众对传统的民间音乐进行恶意的丑化、恶搞,用此行为去博得大众眼球,而应当充分有效地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宣传民族民间音乐特殊功能,推动更好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些文化教育工作者忽视民族民间音乐内涵的传承,反而初现“向西方乞灵”的不良现象[2]。

民族民间音乐所包含的内涵如果削弱消失,那么农村的精神文化将逐渐“架空”,因此怎样在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是目前的难题之一。流行音乐是社会流传最为广泛的音乐形式,流行音乐偏好的用户排全站第一,但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交互发展是目前音乐尚未重视的领域,这使其成为民族民间音乐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突破口。民族民间音乐的加入不仅可以使流行音乐增加更多可听性,也将会推广某一地区的民族民间歌曲,传播这一地区的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深2021发行的新歌《光亮》中加入国粹京剧的念白和唱段,现代流行歌曲结合国粹戏曲的新唱法即戏腔,使听者耳目一新,并在发行期间多次冲上热搜。通过数据,足以看出中华儿女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深认同感与民族音乐的审美一致性。当代此类歌曲逐渐流行,《威凤吟》《探窗》《万疆》都是比较杰出的代表作,这些曲目是流行音乐与戏曲音乐结合的成功典范,其对戏曲音乐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提供了思路。通榆县可以将本地的森林号子,二人转,民间小调与流行音乐进行交互,例如毛不易的《一荤一素》就是在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曲调上进行改编的成功案例,此曲传递着民歌《摇篮曲》中母子间深沉的爱,有效地塑造了东北形象与交流传播。民族民间音乐的推广极大程度帮助地区乡村振兴的建设,将脱贫与音乐形成环扣,让更多的民间音乐者看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未来。因此,在以不改变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原有的风格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时代元素,对传统艺术进行改革创新,不仅不会丢掉原本的文化领域,还可以开辟出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四、建立民间音乐文化复合体

民族民间音乐振兴乡村不可脱离其他艺术形式,例如乡镇戏剧节、音乐节、情景体验剧等,即将某一地区独特的音乐,舞蹈,美术,服装道具布景,摄影等构成有机整体,共同演绎乡镇的艺术文化。建立乡村综合发展形势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抄,应当充分考察当地实际与人民群众生活的面貌。在其基础上可通过音乐文化复合体打造民间节庆艺术,古老的艺术与农业息息相关,将民族民间音乐与通榆县的传统农业相结合进行表演与编排,创作乡镇戏剧节,运用民族民间音调着重展现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关系,使外地人直观感受当地人民质朴以及对土地的深沉情感。

在体裁上打造音乐复合体,吸收西方表演形式,为东北地区赋予国际化、时代化的特点。令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真正地实现“走出去”,应不断尝试将民族民间音乐融入歌剧、音乐剧、话剧等复合体裁中,将东北特色的民间说唱、戏曲、民歌等体裁融入创作的音乐剧、歌剧等众多音乐形式中。在建设通榆县时,可以利用当地故事、东北方言,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通榆县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提高知名度,使乡村振兴与民族民间音乐互相成就,共同发展[3]。在场景空间中打造音乐复合体,联合政府创建民间音乐文化馆,馆内分区去介绍不同的民间音乐,馆内可开设文化台,对如东北大鼓、二人转、吉剧等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进行展演,亦可以设置放置着民间音乐服饰、道具、器乐的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去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所在,并聘请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工作者,为游客去讲解民间音乐背后的故事。

同时,也可以为感兴趣的游客简单教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弘扬民间文化,促使更多的民间音乐者愿意去为弘扬民间音乐做出贡献。在打造音乐复合体的同时,可以将音乐、美术、手工业、旅游业等都融合在一起,并在文化产业的交互中加入文创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一条龙。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做到家家有创意,家家有才艺,不再一味地照抄“农家乐”形式,形成文化复合体的乡村,培养通榆县的整体水平,不只是物质需求,更加提高精神需求。在一系列的措施后,提升通榆县服务业的经济增长。传统民间音乐也应搭上原生态旅游这一快车,具体措施大致可分为三点。

其一,通榆县拥有向海自然保护区、郁洋淀苇海观光区、瞻榆古榆等多个自然保护区,并且有着多个自然保护村落与少数民族村落,赋予着其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的条件,但仅仅依靠自然风景无法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上述音乐与其他文化进行交互之外,民族民间音乐也应与通榆县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优势相结合,可以参照玉龙雪山景区加入音乐节的元素形式,在自然保护景区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

其二,实行新型“农家乐”形式是乡村原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榆县有着传统的农业基础,并且其根本在于生态,通榆县的地理位置与其在全省的定位功能决定了通榆县生态的重要性。“农家乐”的形式为民族民间音乐融入增加便利,如在旅客体验农作物采摘时加入农业号子,在休闲娱乐时增加东北民间小调等音乐,体验粗犷豪爽又不失细腻的曲调,让游客在原汁原味的环境中体会东北人民好客热情的乡村文化,不仅助推乡村振兴,也是消除网络上东北音乐“土气”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其三,建立“传统民族村寨”也是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部分。通榆县作为多民族的集聚地,有着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村寨,将村寨发展为旅游地,加入相应民族音乐提高民族村寨的观赏性与娱乐性,丰富旅客视听感觉,例如蒙古族有着在丰收节日举办家庭音乐会的习俗,演唱蒙古族民歌,将其进行开发推广以此作为增加民族村寨游玩性的元素之一。

五、依托大数据平台推广

综合艺术形式构成的旅游产业离不开大数据网络平台的强大传播力。随着大数据时代发展,不能一味地只传承不创新,不能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不光是音乐风格曲目创新,而应从各方面都紧随时代发展,具体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以国家政府为主体,创建属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数据库,并依托App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同时对还未记谱的以群众口口相传的曲调进行开发收集。民间歌曲的传承多以口口相传为主,没有完整曲谱与音频的整理,因此,建立音乐数据库对音乐所对应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都有着巨大作用。依靠大数据平台将零碎的民族民间音乐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更加方便人们查阅资料与音频,亦使民族民间音乐不再是只有专业从业人员才能收集整理运用的对象,打破这一壁垒对乡村振兴工作中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报告显示,能够查询到的具有“东北民歌”关键词的歌曲不足250首,且其中一部分显示无法播放或无音源,东北民歌在音乐平台上所占总数不足1%,即使在“国风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风音乐逐渐拥有市场的今天,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开发和运用中,除了戏曲的加入,其他音乐体裁应用极少。这与民族民间音乐没有建立自己的存留体系有着必要原因,也对各地的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限制作用,建立民族民间音乐库使更多的民间音乐爱好者有所依据,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从业者更好地进行融合与交流传播[4]。其二,依托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推广。短视频已成了继互联网基础设施,智能手机之后在中国农村扩散的新形态,短视频与直播形式成为现在乡村的日常娱乐活动之一,为运用添加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充分可行性。借助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充分运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力,宣传通榆县所存在的乡村文化与民间音乐,并配以视频辅助。通榆县可将民间音乐的考察、创作、编排、演绎的过程,节庆文化的活动现场,通榆县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乡镇宣传片等制作成小视频推广,打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次元壁。通过“音乐+视频”的形式宣传在通榆县流传的吉剧,森林号子、二人转等,或通过直播形式进行宣传,“直播带货”已成为如今的热门话题,明星网红等人各行各业都流行起直播,通榆县民族民间音乐也可以依托这一传播形式进行发展,通榆县可以成立专有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专栏,例如,直播平台播出的耍牙,利用直播手段,大大的宣传了耍牙这一绝技,通榆县可通过二人转,号子,吉剧,小调等方式直播进行宣传,以此来带动通榆县乡村旅游业发展。通榆县可以宣传音乐旅游文化活动。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植根于本土的产物,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是完成不了的,应聚集多方力量,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种人才为主体,并吸纳更多社会、市场和民族力量多变参与保障机制,促使民族民间音乐永葆文化活力,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有效的持续力量。

猜你喜欢

通榆县民族民间民间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白城市通榆县召开“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表彰暨教育2.0大数据平台启动会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通榆县农业经济发展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