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方纯爱电影中所需的美学*
——以《情书》为例

2023-09-01吴泓毅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井俊二音律渡边

吴泓毅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0)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赏电影成了当代盛行的一种娱乐生活方式。爱情一直是东方电影创作中的热门题材,纵观我国电影历史发展历程,纯爱类型电影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持续缓慢,加之年轻演员在演技方面的缺失造成了我国纯爱电影逐渐失去了其美学基础,“烂片”的不断涌现致使国人长年提及纯爱电影便是嗤之以鼻,国内纯爱电影在发展、创新等方面更是一度面临寒冬。为了摆脱我国纯爱电影市场的种种困境成为,当代学者不得不借鉴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在纯爱电影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继续深入探索,寻求一条挽救中国纯爱电影的道路。

二、针对《情书》中的美学研究

谈及东方的纯爱电影,日本新锐导演岩井俊二的经典代表作《情书》中掺杂着浓厚的东方美学思想,依托于电影中美学的交融以及独特镜像语言手法,美学在影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颇具感染力。下文将从色彩语言、音调旋律、人物心境三个方面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美。

(一)色彩语言的美

一部电影的好坏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决定,色彩语言的应用应首当其冲。通过色彩语言的合理应用可以从侧面烘托电影主题,渲染环境氛围,带动观影者内心感情上的共鸣。

1.纯洁的白色元素

作为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日本电影,电影《情书》以白色调作为主色调,凸显出了一种纯洁、坚贞、至死不渝的韵味。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我国所忌讳的白色不同(我国通常以白色象征死亡),日本人民以白色为尊,极度崇尚其文化中代表连圣洁的白色。《情书》中白色元素从始至终贯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洁白的雪花飘落到图书馆内随风飘舞的白色帘子,从白色封皮的《追忆似水流年》再到重病时漫天大雪封城封路,白色作为电影的主要色彩基调,给人在视觉上直接的冲击感,烘托出了两位女主人公各自沉重且悲痛的心境。除此以外,导演岩井俊二大量采用白雪作为环境也是考虑到其色调上的优势,白色的雪景能使得影片中出现的大环境变得更加直观、简洁,从而更容易塑造出一种圣洁、宁静、伤感的美感,由此赋予电影极致的美学造诣,深化感染力。

2.沉重的黑色元素

《情书》中出现频率第二高的色调当属黑色基调。从视觉层面剖析,黑色是一种带着沉重感的色彩基调,其通常能够让人联想到死亡或是无尽的黑暗。在电影《情书》中,黑色基调对于电影情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开头,映入眼帘的便是众人一身黑色装束前来参加男藤井树去世三周年纪念日的场景,影片中的黑色基调主要是通过悼念时所穿的黑色丧服展现出来的,这些黑色元素也使得电影一开场就氛围凝重,观众的伤感之意也随着视觉观感油然而生。通过黑色基调,观众在第一时间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进行各种猜测、推理,推断故事的内容是否是关于某人的离世或是其他悲剧的发生,布满悬念。导演便是利用这种色彩上的美学元素,将观众的内心牢牢抓住,借此牵引着观众的内心,使观影氛围也跟着变得凝重起来,引导观众在潜移默化间陷入一种哀思与悲伤之中。影片的一开头就宣告了男藤井树的死亡,这也算是开门见山,直接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填上了浓重的一笔,渲染了一个高度悲伤的基调,着重吸引观影者的眼球,使观众能继续有耐心、有兴趣往下一探究竟。除了开场宣告男藤井树的死讯使曾出现了大面积黑色元素外,《情书》中第二次大规模使用黑色元素去叙述死亡便是在讲述女藤井树的父亲病死的片段中,该片段也同样是通过漆黑凝重的丧服来表现一种沉重的、悲痛的心境。综上所述,《情书》中的黑色元素的选取都充斥着浓烈的死亡色彩,导演通过黑色元素的巧妙搭配,将悲伤一步步升华。

3.回忆的黄色元素

无论是纯爱电影还是其他各种题材的电影,在电影对于色彩的运用中,黄色通常用作回忆场景中的主色调,尤其以暖黄色为主,这是一种温暖的、温馨的、和睦的、感动人心的色调。纵观电影《情书》故事发展情节,插叙的手法在其中运用得最为恰当,故事的内容相互交错,来回切换,凭借着女藤井树与渡边博子的书信内容在回忆与现实中来回跳跃,情节相互叠加,一旦进入回忆阶段,背景色调必定以暖黄色为主旋律呈现,通过暖色带来的色彩美感,推动情节靠着温馨且美好的方向发展。别具一格且颇为巧妙的地方在于影片中采用在暖黄色时都调特意为其披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凸显一种极致的朦胧美感,由此更适合打动人心,更凸显温情。例如,《情书》中女藤井用手摇动自行车踏板使自行车车灯发亮的场景,通过车灯暖黄色之间的微弱变化,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体现了女藤井树内心的变化和动作上的变化,描绘了男女藤井树二者之间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细节之处展现出了二者相互暗恋却互不知情的情况,因为这种变化的过程高度类似于青春期内心的跌宕起伏,羞涩中又充满朝气,时而低落茫然,时而鲁莽冲动,而这也是《情书》这部电影足够动人的关键点之一。

综上所述,色彩语言的运用对于纯爱类型的电影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艺术学的角度分析,色彩是最能打动人情感的因素,也是人感受到美的最直接的要素,色彩间的交替与交融间往往能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波动,激起人们内心骚动。相较之下,国内纯爱电影存在的弊病在于电影的拍摄中往往只专注于主角演员的选择,过度专注于演员的名气、颜值等方面,往往忽略了色彩语言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调动观众内心情感变化的作用,这也使得国产纯爱电影在投入成本上不断提升,但是效果却不见增长。

(二)音调旋律的美

音乐属于美学范畴,音调旋律的应用在电影中具备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纯爱类型电影来说,音律的起伏往往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转换,同时还能塑造特定的人物性格特征,是电影中最常见的一种增进电影美感的方式。

1.音律营造氛围

背景音乐通常可以营造特定的氛围感。一部成功的影片中必定蕴含着具有独具魅力的音乐,这些音律的起伏变化往往能贯穿情节的发展,营造着独特的环境氛围。以《情书》这部电影为例,电影以男藤井树哀悼会现场作为切入点,逐步引出话题。岩井俊二借机采用了背景音乐与场景环境相互交融的手法,合理地选用大提琴和钢琴所演奏的曲调作为男藤井树祭日上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满天飘落的雪花的场景,使得原本单一的飘雪有了音律的点缀,而原本伤感的音律在雪景的衬托中也能更进一步凸显出凄凉与悲痛感。在哀悼会上,参会人群欢声笑语,饮酒作乐,这与痴情的、难以释怀的渡边博子所表达出来的极度悲伤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岩井俊二巧妙地借助两种蕴含着不同感情色彩的音律作为伴奏,将渡边博子与其他人情感上的反差进一步拉大,借助于音律上的变化描绘出了人一旦离去就很容易被世人遗忘的这种悲哀的情境。纵观优秀的纯爱电影,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创造独特的环境氛围,能进一步渲染独特的气氛,故而岩井俊二就巧妙运用了大提琴和钢琴这两种乐器,演奏出不同的音调旋律,彼此间相互转换、相互堆叠,借此进一步烘托出渡边博子一人在雪地中孤独寂寞、疼彻心扉的心境,在侧面上暗喻了在男藤井树的哀悼会上只有渡边博子一人流露出的悲伤是真诚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在长达数分钟的配乐中,导演将凄凉悲伤的钢琴演奏悄无声息间过渡到灰暗沉重的大提琴伴奏,从而向观众更好地传达了渡边博子这一痴情女子对已逝未婚夫的无尽思念之情。作为美学元素,音律的美感可以说是为纯爱电影奠定了听觉的基础,进一步使得电影在表现力上更加具有张力,在人物的塑造上又更加丰富饱满。音律营造氛围的片段在《情书》中其实还曾多次出现,例如女藤井树的父亲在病危抢救时被众多医生、护士推过走廊时的片段,钢琴音乐的伴奏既能体现出此时情况的危急,又能侧面描绘出女生藤井树在行动上的不知所措以及其内心上的悲痛和绝望之情,借此渲染了一种生离死别的情景氛围。

2.音律塑造人物

音律能塑造电影人物的形象。在电影《情书》中,不同的配乐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对渡边博子、男女藤井树等人物的形象、性格方面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演通过对不同的场景巧妙地插入了不同的背景音乐,借此影响人物的塑造,使得影片从主角到配角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毫无雷同感。该影片依靠以长相十分相似的两位女主角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渡边博子出场的故事中,背景音乐整体上是相对舒缓的,旋律是较为轻柔的,起伏不大。导演岩井俊二选择这种配乐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凸显渡边博子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意在即塑造一位痴情的、温柔的女性形象。而该影片在塑造女藤井树时,选择的配乐是欢快的、活泼的。这通常体现在一些回忆片段中,例如女藤井树在学生时代担任图书馆的管理员期间,其工作时出现的背景音乐大多都是比较欢快活泼的,这种轻快的音律与渡边博子那种舒缓的背景音乐是有本质上的、明显的区别的。这种音乐的搭配也使女藤井树这个人物形象在性格上更加地活泼可爱,这也与渡边博子的那种温柔、痴情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3.音律深化主旨

实际上,岩井俊二对电影背景音乐的起伏变化拿捏得相当到位,借助于音乐旋律中所蕴含的美学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影摆脱了寻常爱情题材电影的陈词滥调与千篇一律,解决了对爱情题材电影碎片化理解的问题,从而达到了主旨上的升华。例如在电影《情书》中,开场的背景音乐是轻柔且动人的,观众能够理解并同情渡边博子对男藤井树意外死亡后那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情感,这种对逝者的无限怀念需要的确实是一种伤感动人的音律。随着故事的推进,情节的发展使得背景音乐也在跟随着变换,逐渐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感人的、悲伤的、深沉平缓的背景音乐逐渐在影片中被加以应用,在女藤井树因为感冒加重进而受到肺炎威胁的时候,该片段选用的背景音乐始终是深沉的,而到了影片即将收尾的部分(即爷爷按时将女藤井树送到医院并且爷孙两都平安无事后)出现的背景音乐是相当温馨的、感人肺腑的,其实这看似容易被忽略的音律在悄然间带来的效果却是相当感人的。从《情书》的开头至结尾,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是逐渐被升华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而这也让影片的主旨一步一步得到深化。

(三)人物心境的美

1.物哀美学

何所谓物哀美学?“物哀”为日本所特有的美学概念,最早见于日本古代歌谣,指各种情感引发的感叹之声,以后进而表达“同情共感,优美纤细的怜惜之情。”[1]这种日本美强调在人的各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因而在日本电影中,也常常可以感受到人物感情的委婉含蓄、心理刻画的纤细深刻,有一种清纯而朦胧的艺术美感。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日本新税导演中,岩井俊二最好地继承了这种美学传统。[2]在电影《情书》中,其将女藤井树的“哀”寄托于《追忆似水流年》中,将渡边博子的“哀”寄托于皑皑白雪中,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孕育出了和谐且忧伤的美感。对于当前国内纯爱类型的影片而言,若是涉及“哀”,则必定为忧愁、悲哀等负面元素,往往将“哀”理解得过于的简单、片面化,从而在电影中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正确的对于“哀”这种美感的展现与界定。对于岩井俊二这类杰出的导演而言,“哀”未必就是悲哀,反而可以是内心的感动、人物的细腻等正面的元素,以《情书》为例,其中的“哀”指向的是一种意境氛围,例如女藤井树与渡边博子之间通过书信往来的形式对男藤井树的过往进行追忆,其中不乏对回忆美好向往,同时也有对生命脆弱与短暂的叹息。影片中也更多地通过细致刻画人物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或者是对某个物品的触动中内心产生的微妙变化,借此来强调出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这类物哀美学的融入也更能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触动与感动,从而使得《情书》给人第一印象便是扑面而来的极致的唯美感。

2.悲剧美学

悲剧美能为纯爱类型电影带来了点睛之笔。以电影《情书》为例,其实一开始就塑造了一种悲伤的氛围,以皑皑白雪中渡边博子抬头仰望天空的身影为背景,直接切入悲伤主题,纯洁而又唯美。岩井俊二在《情书》中将悲剧美学全然灌输到了渡边博子身上,使得人物充满悲凉与哀伤。从影片开头讲述的男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众人的悲伤早已被淡化。然而渡边博子则不同,唯有其一人还沉浸在哀伤中无法自拔,这也与周围人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然而她却不知道这种悲哀是一种盲目的徒劳,首先在于男藤井树已然离世,渡边博子再多的悲伤与幻想都将于事无补。其次在于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只是女藤井树的替代品,一个爱情的牺牲品。作为一个痴情于逝者的女子,其结局注定是悲哀的,以至于后面从女藤井树的书信往来中才得以知道这场邂逅其实只是一个误会。对于纯爱类电影中融入悲剧美学,其实更能戳中观众的泪点,例如渡边博子在男藤井树死亡的山谷中,面对着皑皑白雪撕心裂肺地一遍一遍呼喊着自己曾经的未婚夫,一遍一遍地询问着他“你好吗?”。这种悲剧美学的融入,使得观众催生出了对渡边博子悲惨经历的怜悯之心。

不可否认的是,物哀美学和悲剧美学的融入,使得《情书》作为一部纯爱类型电影在煽情方面不会演绎得太过尴尬或是太过刻板,正相反,其效果相当成功,时至今日依旧算得上是经典之作,值得国内纯爱电影参考学习。

结论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岩井俊二的经典作品《情书》进行分析,发现爱情类题材的电影能够打动观众更多的还是依靠于其中的美学元素。基于此,国内纯爱类型的电影想要更好的发展,广大导演、学者亟待深入地去理解、研究纯爱类型电影中的美学理念,需要更多地去学习、参考和借鉴更多国外优秀的纯爱电影作品。同时应加大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以确保电影中色彩、音律和人物情感塑造等方面都能具备一定的美学体现,避免只盲目地将资金一味投入到电影的选角上,从而才能对症下药,治根治本,从根本上提升纯爱电影的质量,解决当前国内纯爱电影市场所面临的重重困境,给予国人更好的纯爱电影观赏体验。

猜你喜欢

井俊二音律渡边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你好,之华
岩井俊二首导华语片 《你好,之华》
摇摆不定的青春物语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岩井俊二的电影叙事风格问题思考
从《挪威的森林》看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