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探索

2023-08-31陈金凤张盛贵杨富民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陈金凤,张盛贵,杨富民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在相应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食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类型。在21世纪,我国食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这对食品应用型人才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目前,在我国的食品行业与教育中,主要人才培养基地便是各大高校。长久以来,高等教育和实践培养严重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性,不能够服务于社会。要解决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积极应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加快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速度。因此,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证实,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对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作为各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能向市场提供各具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高校原本的学校只管培养、毕业后不论是否能够胜任工作都能直接就业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目前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致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经调研,我国起初开展产教研融合模式的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但是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本科高校也开始实施产教研融合模式。本科高校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要牢固树立两大理论需求:一是坚持学以致用的生产劳动理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以教育为出发点,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生产劳动与教育密切结合,最终达到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是指以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为根本,培养人才要符合社会和企业单位用人需要。因此,需要建立以育人为中心,企业、高校和政府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做到持续改进。

国内部分本科高校在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理论后,初步探索了以此模式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如集美大学建立了以食品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全程产学“3+1”模式,重点提高了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许昌学院在学校建立食品生产线,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安排本科生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由“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增强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自2015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提出“复合应用型”食品本科生应该着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但目前来看该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成效还不够明显。因此,结合现有的实施案例,进一步探索高校食品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高校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二、现有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

企业要求本科生到单位实习时应具备相关的食品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学校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的设置等与企业的需求契合度不高,如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理论课程的比例高达60%以上,而食品营养和安全检测、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加工工艺实习实践等课程比例偏低,本科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迅速投身相关工作,企业还需要对所招聘的本科生进行专门培训,这使得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2.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校积极配合而企业冷淡敷衍的情况屡见不鲜,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不认同、不支持,认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同时,部分中小型企业自身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比如,未建立系统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态度消极、执行力差等。这些都阻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和发展。

3.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不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企业人力和资金的支持,包括学生在实习中需要企业选派指导教师、企业要为实习学生提供食宿等基本保障,但大部分企业无力满足,而这些巨额的开支仅靠学校的教学实践经费无力支付,学校和企业的配套政策缺乏及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

4.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活跃

一方面,部分教师觉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耗费了自己的人脉资源,但是后期并没有得到对应的回报,目前高校教师多重科研轻教学,认为带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不能获得与科研同等的收益,并且在职称晋升中也不被认定,因而认为该模式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在完成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家庭和自身发展问题,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

5.高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国内很多食品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兼职教师授课能力有限,理论与实际脱节,考核管理办法不完善等问题。部分高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聘人员的科研成果,甚至会把科研成果作为非常重要的招聘依据,对于引进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完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背景,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从企业聘请行业导师或技术工人参与学生培养,一方面由于企业工作原因不能较长时间参与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还存在考核管理办法不完善等问题,致使食品类高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二)校企联合培养中的问题

1.企业没有动力参与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初期没有任何收益,反而还要增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去保障学生实习期间食宿等,此外,实习期间学生活动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甚至会因学生初期不规范操作导致不合格率升高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食品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对于员工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企业,在不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招聘到所需的工作人员,这些现状均无形中增加了校企合作难度。

2.校企联合缺乏深入性和持续性

中小型食品企业效益不稳定,经常受市场及原料等影响而转型。另外企业内部由于员工个人辞职、外派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人事变动,使得原本商定的校企合作不能正常开展,需要学校重新开会商议,这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而且还会错过学生的可调配时间,最终造成校企合作的暂时性中断。

3.校企联合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案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全面系统可行的方案,如校内外导师的配备及职责确定,学生实习实践的内容、实践及效果评价,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等,致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甚至变为简单的参观实习。同时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资源,通常情况下一位企业技术工人需要同时指导几位甚至十几位学生,这种情况也不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4.校企联合未能与学生培养过程有效衔接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管理通常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而企业的实习时间存在一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另外企业要求学生能够集中实习至少半年,但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设置,大多数实习实践只能在假期进行,最多实习一个月的时间,致使学生还没有熟悉环境就离开企业,结果不仅学生没有得到系统锻炼,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在学生的实习时间上,可能会造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冲突,最终被迫终止了校企合作。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举措

基于上述问题,亟待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食品人才的新模式,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了新模式构建的五条措施:

(一)清晰定位,加强校地合作

如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要快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速度,因而两者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地方高校不应过度依赖当地政策,从而迷失自己,高校必须以自我发展为中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政府,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学科,最终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2]。

1.建立校地合作体制和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提供经费以保障地方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同时,高校应当利用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帮助政府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两者相互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2.以需求导向构建校地合作研究小组

为当地政府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食品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而高校的食品专业建设也应当围绕着地方的需求而进行。高校通过建立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研究小组,进行相关政策的研读与分析,围绕各自的问题与需求,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并撰写成报告供领导做出决断[3]。

(二)搭建校企教学平台,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

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重点培养自己的优势学科,及时与企业交流,构建合作创新平台,该平台既是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平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食品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应该充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不受时间和距离的约束,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中学习专业知识、直观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操作过程。同时,高校可以与一些大型软件技术开发公司合作,通过公司提供的虚拟仿真平台,对企业中食品加工的业务进行全程模拟操作,熟悉企业相关工作的全部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校就可以直接学习并且掌握相关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订单学生比例

构建理论与实操“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和行业对于食品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分批次安排教师去企业进行定期学习,在学习期间教师应该主动承担企业的技术项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高校还可以聘请资深的企业人才到学校进行兼职,并对高校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丰富教师经验的同时提升教师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4]。此外,高校应当在订单培养、社会服务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积极主动与食品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将食品企业新技术在订单教学中及时更新。同时,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订单班级学生比例[5]。

(四)推动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

在培养食品类本科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高校应使用与食品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创新创业项目来锻炼创新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资助部分优质项目[6]。另外,开展创意食品研发比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其次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竞赛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参赛成果撰写成相关论文或申请专利。在执行过程中形成“学生、比赛、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模式(图1),突出知识、素质和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加强“实践、应用和创新”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堂教学以外的知识,而且尤其培养了他们创新和探索的意识。

图1 食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三主式”教学模式图

(五)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和成果共享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中首先要明确双方的利益所在,高校的利益诉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企业的诉求是经济利益。其次,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校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以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属于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合作开展教育的新模式,实施该模式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在探索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过程中,一是高校、企业、政府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各大高校食品学院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切入,推进应用技能培训及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推进产教深化融合,提高学生就业率。本文通过调研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当前高校食品学院应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措施,以期为推进我国食品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