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
——以省级一流课程《农业昆虫学》为例

2023-08-31宋丽雯王森山孙元星张廷伟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宋丽雯,王森山,孙元星,张廷伟,刘 磊

(甘肃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

教育部2018年4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基于此,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创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单位开展。混合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在线教学的优势,以此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习深度,以获得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2]。素质教育如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如何“深入研究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4],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2020年,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农业昆虫学》被评定为甘肃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该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广泛,实践性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课程主要围绕甘肃省农业生产中发生的主要害虫开展课程设计,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该门课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该门课程共80学时,包含理论(48学时)与实践(32学时)两部分,与植物保护专业其他课程相比,包含课时多,内容丰富,具有较大的改革潜力。

此外,基于前期学情研究发现,学生经过大一和大二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上课缺乏主动性,觉得专业课乏味、无用,并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而且当前大部分学生虽来自农村,但从小对农业生产接触少,更缺乏对现代农业的深刻认识,缺乏农业情怀和专业认同感,虽求学于农大,但无投身农业的志向,无振兴农业意愿。

基于上述背景,该门课程如何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进行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价值引导,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从“灌输式”教师为主体向探究式、参与式的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培养方式转变;从重死记硬背、以量取胜向重过程性考核及综合素质的学业评价转变;我们教学团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重新确定教学总体思路和改革教学设计

基于新农科背景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确定了教学总体思路,加入课程思政理念。即确定教学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确课程总体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三农”情怀,具备一名合格植物医生所有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对课程体系和实施方式重新进行设计,主要设计如下:

(一)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重新修订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并与昆虫学的重大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为农业生产发展更好地服务,并凸显课程教学内容的政治性。

(二)调整线上和线下学时及学习内容

根据教育部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要求,线上学时比例原则上应占理论课程学时的20%~50%。本门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学情等情况,设置线上学时为20%,即10个学时,线下学时为38个学时。线上学习内容主要为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如“害虫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线下学习内容主要为具体农业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生物学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综合防治方法等。

(三)设计学习任务单元

参照清华教育在线网络学习课程提供的单元任务学习单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设计,以辅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每个知识点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示例图1(以一个知识单元为例):

图1 《农业昆虫学》第一单元导学

(四)设计问题反馈机制

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每个学习单元后设有讨论区,教师布置相关话题,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后可在讨论区留言,教学团队的授课教师定时查看讨论区,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和解答。

(五)建设辅助学习资源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单元”模块及时添加农业昆虫近期理论研究动态的参考文献或最新虫情发生案例等课程资源,在“播课单元”模块上传每个章节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有些教学内容不仅限于课堂,学生必须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实习、请教、领悟、体会。因此,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参观种植示范园区、走访农户,面向农户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5-6]。通过学生主导,结合教师辅助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发挥主体作用[7]。为了将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进行有效融合,教研团队实施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充分依托教学平台,提升线上自学效果

本课程主要依托智慧树平台,并辅助甘肃农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共同实施。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在平台发布自学内容,学生可在线上通过微课教学视频和课件进行自学。教学团队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了单元任务导学单,以辅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每个知识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该平台还设置了章节测试、单元测试等模块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和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调整面授课的内容。课后开设有讨论专区,学生可在线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以图片、word,PPT,视频等形式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批改后,评选出优秀作业在平台分享。平台还有自建的农业害虫图库、其他网站平台链接、补充文献等丰富的资源储备,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交流需求,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有效提升了线上自学效果。而且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时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专业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课后多种不同形式的作业和在线讨论,使得专业学习外化于行,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合线下教学

线下课堂教学是对线上教学目标的交互渗透和深度融合,但前期研究发现:学生因已经在线上学习了相关内容,而且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害虫的近似种难以区分等特点,学生学习时具有畏难情绪,以故对线下授课容易产生倦怠感。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团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喜欢上线下教学。如课堂教学时设立一个主题“请围绕四种地下害虫的薄弱点,制定出一份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学生通过组建小组(小组名称可由学生个性化设计,如“虫虫特工队”等)形式进行讨论后,推举一名小组成员陈述方案,其他小组先进行点评,最后老师进行总评。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课堂上让每个人用新颖、有趣的形式或幽默通俗的语言描写出一种农业害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涌现了很多优秀作业,如有的用耳目一新的“节目访谈”的形式来介绍害虫外貌:“虎虎”生危——地下老虎来访;有的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来描写害虫习性:“它很幸运,妈妈把卵放在了一片厚大的白菜叶下面,不得不说有时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对它来说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它的兄弟姐妹们在赤眼蜂的威胁下,能活下来的已经不多了。相对那些被放在菊花叶片上的兄弟,它这里简直是仙境。”

(三)多元化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

Means等人将混合式教学明确为“纳入考核部分的教学内容中,25%以上采用在线教学”[8]。混合式学习更关注于“相互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更能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很好地融合起来。本课程进一步注重了过程性考核,其中学生成绩由线上成绩与线下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50%。线上考核内容主要包含:在线测试、在线学习时长、在线讨论、线上作业,课程资源阅读次数、论坛发帖和回帖数等;线下考核内容主要包含:小组讨论,线下汇报、课堂辩论赛、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这种多样化的成绩评价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收获,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得以养成。

(四)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深刻领会植物保护在作物健康生产、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等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应用现代植物保护技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常见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植物保护专业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布置讨论话题或作业,让其与课程有机融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引导,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目的。如在《绪论》部分,以常见农业害虫(如蝗虫)为例,通过大量的史书记载、诗歌、新闻报道等文献,让学生了解了害虫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过去和现在对民生产生的巨大影响。懂得农业昆虫学的重要性,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激发学生将来作为一名植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通过观看著名农业昆虫学家吴孔明的专题采访视频,讲授我国的农业昆虫学发展史和害虫防治取得的主要成就,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的同时,树立为祖国奋发图强,为科学勇于奉献的意识。

再比如,在讲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这章内容时,先概述IPM提出的背景、发展历史,在当时(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的先进理念和内涵。然后回顾IPM在我国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并特别指出,写进教科书中并沿用至今的IPM的定义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老先生提出的。再顺势介绍马世骏先生生平,为昆虫生态学和害虫综合治理理论与应用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学生看到老一辈科学家在研究中的坚持不懈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最后总结我国1975年确定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植保方针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重点强调该方针的制定是在国际综合防治的发展基础上和中国长期植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的讲话:“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使学生明白:在学习时,要学会分析和思考,充分理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课后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开展以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情况和防治方法调查为内容的生产实习,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农意识和将来作为植物医生的使命感。

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就业等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当日正值《农业昆虫学》课程在临洮县三十里铺村的“千亩梨园”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庆祝党的生日,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就地组织同学们在梨园对着党旗,进行了宣誓活动。这次活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同学们更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表示:要勇敢地担负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历史、与祖国、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负党对年轻人的无限厚望,让青春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

此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化较快,更注重务实和自我价值,也依赖网络。因此,特色化的作业和活动让学生脑洞大开,积极参与,上交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并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知识建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潜移默化的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如布置“我为家乡代言”“我是绿色卫士”等作业,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特色产品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然后做一个推介家乡产品的海报,里面包含“宣传图、设计的商标、产品介绍、广告词及病虫害防治的售后服务细则”等。开展此次活动时,首先在2个班分组进行初赛,然后选出几支表现优秀的团队参加班级间的决赛。在竞赛中,同学们大胆创新,精心准备,围绕家乡的特色农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主要虫害与防治方法,产品特色与影响力等内容将专业知识、家乡特色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呈现出情景朗诵、特色小品、直播带货等丰富多样的作品形式。同时,竞赛还同步进行了各参赛团队的配套海报作品展示。通过该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家爱乡的自豪感,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借此机会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现状、增强农业情怀,并通过害虫发生部分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热情,树立学好课程、具备一名合格植物医生所有的专业素养、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三、教学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成绩逐年上升

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实施混合课程前(2019年),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6.45分,自2020年开始进行混合课程建设以来,学生的平均成绩逐年上升,从76.45分上升到87.53分,增幅明显。

图2 2019-2022农业昆虫学成绩对比(混合式教学前后)

图3表明:学生的成绩占比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019年(未实施混合课程),学生的分数多集中在60~69,70~79两个分数段,占全部总人数的46%,不及格人数4%,80~89分数段人数仅占5%;从2020年开始实施混合课程,学生的分数开始上升,80~89段13人,占总人数的22.42%;60~69段人数有所下降,占总人数的25.86%,而且没有不及格的同学;2021年,分数继续提升,80~89分的占总人数的42.3%,60~69分的仅占5.8%,无不及格的同学。2022年,分数又有了很大的提升,90~100分的占总人数的25%;80~89分占总人数的27.5%;70~79分的占总人数的32.5%,60~69分的占总人数的15%,无不及格的同学。证明了混合课程实施后成效非常显著。

图3 2019-2022年学生成绩分析

(二)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考研就业率增加

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毕业生签约本专业相关公司的积极性增加;而且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加强,本专业学生的考研率及研究生录取率均逐步增加,2017级学生的报考率为80%,初试上线率达60%,2022年2018级毕业班学生的报考率为90%,上线率达65%,逐年稳步上升。

四、结语

本次改革采用的这种创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分配、有关特色板块设计,使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传统课堂教学得以重构。此外,线上自主学习的推行,课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和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等,课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都引导着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学科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这样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闭环式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这样既充分体现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专业思政教育。

当然,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别学生因自身能力的欠缺或缺乏自信,线上表现良好,但参与线下课堂上的讨论不够主动和积极;课程挖掘的思政元素的广度、深度还不够,目标体系没有细化,有时还存在课程思政元素有强行植入之嫌。因此,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多鼓励学生,面对学生的层次不同,给予的指导也应不同;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坚持“以思润心”“以行入心”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使思政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以此更好地评估课程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