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背景下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2023-08-31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甘肃省

何 剑 鸣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2023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1]。2022年,甘肃省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算力枢纽节点;在此背景下,以数字经济融合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研究如何提升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演进

(一)国家政策

2012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2016年,工信部在《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长期规划,强调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18年,工信部明确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目标,进一步推动“小巨人”企业的智能转型与创新能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上强调,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国务院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制定实施清单,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为广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2]。

(二)甘肃省政策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助力推进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全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并强调中小企业应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努力提升技术创新综合体系建设能力。2020年甘肃省工信厅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能够满足发展需求的中小企业,主要包括系统解决方案和数字化平台等,充分发挥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的积极作用。2021年,《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强化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2022年甘肃省继续发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甘肃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等政策文件,明确要继续推行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充分发挥各种金融政策工具的作用,着力减轻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聚焦创新引领、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2023年,甘肃省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快构建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

二、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根据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已累计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9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1个以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9个,并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零挂牌上市的突破(1)根据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历年公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名单等数据整理而得。。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点

从总体数量来看,与其他西部地区相比,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偏少。表1梳理了西部12个省市和自治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的企业数量呈现出不规则的特点。其中,经济总量较大的四川省和重庆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千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在百余家;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企业数量居中;发展较落后的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企业数量较少;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总量比甘肃省低,但其企业数量比甘肃省多30%以上。

表1 2022年西部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统计表

从地缘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甘肃中部地区。据表2所示: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和定西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总计超过全省总数的一半,其中兰州共62户,占比18.8%;张掖38户,占11.6%;天水36户,占10.9%;定西33户,占10.0%。以工业发展为主的酒泉、金昌、白银共计70户,占全省比重为21.3%。其他各市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平均仅在10余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绝大多数也集中在兰州市。

表2 2022年甘肃省各市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统计表

从行业分布来看,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专用设备或通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和非金属制品业等制造业领域,其次涉及农产品、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经营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较少[3]。

(二)大力建设梯度培育体系

甘肃省通过梯度培育体系进行优质企业的培养,鼓励中小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尤其是在关键技术上重点攻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甘肃省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高端化和智能化以及绿色化改造,投入更多资源建设绿色智能工厂,当前已经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8所,其中20所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认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34所,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户(2)根据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历年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和行业技术中心等数据整理而得。。

(三)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甘肃省将扶持重点聚焦在财税支持方面,在《甘肃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文件中明确,对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户奖励30万元,对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户奖励50万元,并积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中央专项资金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具有融资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积极筹办政银企对接会,敦促银行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综合融资方案,开通绿色通道,精准施策缓解企业融资困难。2022年底,甘肃银行累计与140户“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业务合作,为93户企业授信43.53亿元,贷款余额38.58亿元,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领域(3)根据甘肃银行2022年“专精特新”中企业融资数据整理而得。;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累计为31户“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1.39亿元,覆盖全省13个市州(4)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2022年“专精特新”中企业融资数据整理而得。。

(四)持续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甘肃省现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陇信通等服务平台,平台设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区,同时已建成其他服务平台60多家,能够基本实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的全过程跟踪,并针对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设置专门的问题台账,通过巡查督办、现场办公以及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帮助解决。此外,甘肃省积极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大型展会,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利机会;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节,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等堵点问题,为其提供针对性、实用性、普惠性的数字化服务,助力推动数字甘肃建设[4]。

三、制约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受多方政策支持,其经营环境已逐步得到改善,发展势头良好,但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地区相比,在政策改革、数字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欠缺和不足。

(一)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改革缺乏创新

甘肃省全方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尚未形成。当前国家和省份层面分别出台了众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并未实现上下有效联动,在工作实践中出现政策照搬、一次性政策等问题,比如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培育、融资等方面,当前省内各市出台的政策文件只是引用国家和省级相关政策,并未根据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甘肃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发放补贴或一次性奖励,但是在融资和培育方面并没有制定较为详细的政策措施[5]。

甘肃省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缺乏创新。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过程中,政府采购制度、市场主体信用管理、政务办理流程有待优化;在构建法制化营商环境时,企业知识产权维护、司法与调解的有效对接及工作模式有待完善;在构筑普惠金融生态时,金融体系与企业的需求匹配程度、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时且精准投放、知识产权融资和金融辅导有待革新;在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层面,群服务、云服务和一站式服务相对空白;在惠企政策落实方面,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直达企业的快车道未完全打通[6]。

(二)数字转型动能不足,数字化基础薄弱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新平台,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整体仍然处在探索时期,部分企业正在转型的初级阶段进行摸索,几乎没有企业实现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其主观原因是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度不高,缺乏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意愿;企业对自身与数字化转型的适配性认定不清楚,数字化转型不能完全得到企业成员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一转就死和不转等死的困境等。客观来看,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但中小企业缺少相关资源支持;其次,数字化转型试错成本高昂,效益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面临转型的高风险;另外,数字化人才短缺是当前企业转型面临的关键问题,引育数字化人才政策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无法给企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人才支撑;最后,甘肃省缺乏多维度、多层次数字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产品单一,服务能力不专业,可获得性低[7]。

(三)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创新生态链缺乏协同机制

创新生态系统强调通过参与主体之间的异质协同,形成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网络关系,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当前甘肃省整体并没有树立创新生态思维,依然是处在各自争夺要素资源的阶段,创新生态链上的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金融等服务机构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其次,存在技术供需不匹配、产学研无法有机融合、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创新平台和风险投资匮乏等问题。最后,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言,其自身不具备较强的科技前沿布局能力,即便企业已经获得了专精特新的认定,也存在产业配套与创新协作脱节的问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8]。

(四)绿色发展缺乏内驱外压,绿色金融工具有待优化

当前,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绿色发展同时遭遇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不足的状况。首先,企业绿色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专业技术,但甘肃省目前支持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较少,缺乏配套的服务和专业人才,绿色转型发展的基础不稳固。其次,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意识到生态环保对长远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甘肃省企业碳排放的统计和检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全检测体系,故而无法给中小企业提供适合其生产经营的绿色发展标准。最后,中小企业当前并没有被纳入碳排放权体系中,交易市场更没有形成向中小企业传导的碳价格路径,从而碳排放的约束与引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无须承担任何政策施压[9]。

而绿色金融强调通过引导社会资源,追求金融活动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协同推进,以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整体也在初期试验阶段。由于中小企业在碳核算、信息披露方面不完善,企业信用实力相对较弱,所以较难享受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工具种类单一,主要以各类新能源的绿色信贷为主;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考核评估、信息披露、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四、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甘肃省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下,应当充分认识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基于问题导向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社会、政府、金融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制度改革

当前甘肃省应当加快完善和建设符合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点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具体政策的优化制定。工作协调机制建设方面,应持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体系,成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或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局。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转变工作模式,将此前的企业找政府转变为政府主动找企业,设立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进线上服务模式,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并通过奖励或资助等多种方式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财政支持。

财税支持方面,应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对省级专项资金进行统筹,鼓励全省各地区在财政预算中为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落实惠企税收政策,积极推进降费减税等助企纾困措施,保持政策连续性;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实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督查行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完善长效机制,针对恶意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行为要加大惩戒力度。

精准施策方面,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推出定制服务,打通“专精特新”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推行金融辅导员制度,从金融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中选拔服务专员,实施不固定、交叉服务模式,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专精特新版”,对入板企业提供分层服务,持续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工作力度。

(二)推动数字赋能,加强数字转型基础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甘肃省需要尽快挖掘数字潜能,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的作用。从企业角度讲,要转变经营思路,充分认识到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将数据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加快推广数字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制造等技术促进企业经营的结构重塑[10]。

从政府角度讲,要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积极创造基础条件,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成立数字化专家服务团,完善数字化人才引育和激励机制,推动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企业数据共享机制,加大数字转型金融支持,建立数字转型反馈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相互协作,探索实施“政府+联盟+服务商+企业”模式,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11]。

(三)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强化创新生态链主体

创新机制的突破是保障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备条件[8]。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方面,要转变创新思路,树立创新生态观念,将中小企业作为建设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主体;积极构建科技创新长效机制,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针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培养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通过生态链各主体间的各类对接活动,解决合作“中梗阻”问题,由此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卡位入链。

在创新企业体制机制方面,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探索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育成体系;引进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协同平台;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龙头企业为中小企业开放数据和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资源,促成中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或“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促进优质发明专利产业化落地提速。

(四)加快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谋求绿色发展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第一,利用金融科技与数字技术等手段为中小企业构建碳账户,推动碳核算,鼓励中小企业及时披露信息,推进其绿色认证。第二,在原有绿色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中小企业设置绿色发展子基金,或在地方政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区域性基金,鼓励成立专业的投资团队,推进发展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为其绿色创新提供支持。第三,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进绿色担保奖补政策,对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绿色债券贴息,将碳减排绩效与绿色债券发行利率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企业推进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第四,对地方金融支持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可通过免费技术援助、直接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绿色投资;畅通沟通机制,利用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环境合规方面提供指导,提高中小企业绿色经营能力,促进企业绿色转型[12]。

五、结语

当然,虽经多方调查研究,本文仍然存在不足,如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本信息披露不完全、涉及保密行业等原因导致缺少基础数据,进而无法对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出更详尽全面的分析。但笔者拟将继续深入调研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挖掘潜力和机遇,完善研究内容,努力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创新性的对策成果。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甘肃省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专精特新”轴承企业之检测与试验初探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