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建设时期天水内迁职工社会生活问题探析

2023-08-31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天水供应家属

方 锦 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1960年代初期,我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经济建设运动,即三线建设。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段伟《甘肃天水三线建设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03期)、《甘肃天水三线企业的选址探析》(《开发研究》2014年06期)对天水三线企业的选址、地理位置分布等进行了初步探析,张文怡《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天水地区三线建设》(西北师范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对天水三线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了论述,以上都未涉及内迁职工社会生活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以天水三线内迁职工为研究对象,从环境适应、生活供应、职工家属安置以及卫生医疗等方面探讨其存在的主要社会生活问题及解决措施,深化天水三线建设社会史研究。

一、天水三线建设概况

1964年初,中共甘肃省委向西北局、中央提出《关于积极着手进行三线建设的报告》,积极规划三线建设。“三五”期间,甘肃省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形成了“九点一线”布局,天水作为甘肃三线建设重点基地,被列为“九点”工业布局之一[1]。从1964年5月开始,中央军委、国防工委、国防科委和总后勤部等九个单位先后在天水勘探选点。1966年8月,成立了一机部(全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天水地区三线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协调各厂选址、搬迁以及基建等事宜。一机部所属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上海联研电工仪器厂、洛阳轴承厂等13家三线企业先后从沈阳、上海、洛阳等地陆续迁入天水地区[2]。电子工业部所属的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庆华仪器厂(860厂)、永红器材厂(749厂)和其他一些部属企业相继在天水建成投产。天水形成了一个包括重型机械、机床电气、风动工具、仪器仪表、轴承轴压、材料改制等门类齐全的机械加工体系,成为甘肃省重要工业基地。

据统计,从1965年至1975年,从沿海地区搬迁到天水的三线企业有20家(详见“三线建设初期天水迁入企业情况表”),在天水当地建厂的三线企业有17家,总计37家。至1975年底,三线企业建设总投资6.8亿元,厂区占地面积929.89公顷,建筑面积30.9公顷,职工总数48584人,职工家属总人数121460人[3]。

二、内迁职工主要社会生活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三线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职工随着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迁徙到天水,给天水的物资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压力。与此同时,三线内迁职工在环境适应、生活供应、家属安置和职工医疗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天水有关部门和三线厂从实际出发,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保证了天水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环境适应问题

天水的内迁职工在环境适应问题上主要表现在饮食结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在饮食结构方面,内迁职工饮食习惯主要以大米为主,而天水主要是面食。据1966年从沈阳迁来的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职工说:“天水人吃面多,我们东北人爱吃大米,天水米少面多,很不习惯。”[4]海林轴承厂的职工说:“早晨吃洋,中午吃芋,晚上吃蛋,合起来叫洋芋蛋。在李子园林区吃的是徽县面粉,又黑又粘,还硌牙。”[5]在居住环境方面,天水风动工具厂职工说:“住宿条件非常简陋,都是临时搭起的工棚,用竹帘子和油毛毡做的屋顶,四面透风。几十人挤在里面,就像蒸笼一样。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6]内迁职工生活设施也比较简陋,海林轴承厂职工说:“搬迁之前烧的是煤气,来天水后做饭靠烧柴,只能派车进山拉柴,与原来洛阳的城市生活反差太大了。”[5]内迁职工心理落差很大,情绪很不稳定。针对以上问题,天水有关部门采取不同措施解决。

三线建设初期天水迁入企业情况表

根据内迁企业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逐步解决问题。在饮食上,尽量照顾三线内迁职工的生活习惯,地方给三线厂调剂一部分大米,给每人额外分配大米六七斤,以照顾迁入南方职工的需要。天水铁路电缆厂食堂根据不同季节制定食谱,菜品多样化,主食和副食品种一般有4-6种,以不断满足职工的饮食需要[7]。在生活设施上,天水长城精密仪器厂为解决单身职工就餐问题,把旧有的几间小平房改造成有40m2操作间、25m2仓库的食堂,改变了以往“露天做饭,露天就餐”的局面[8]213,此外其他生活设施也有改善。天水锻压机床厂在福利区建起男、女浴室各一个,建筑面积达355m2,职工免费洗澡,家属每人收费五分,另外还修建了40m2的理发室一间,满足了内迁职工的日常生活需要[9]。

加强内迁职工的思想教育,是解决内迁职工环境适应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0]。三线厂走群众路线,上门去做内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职工情绪。天水风动工具厂党委在建设初期组织职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班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和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同时针对工厂初期存在的困难,在职工中反复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局部服从整体、团结一致的政治思想教育[11]。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党中央提出的“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方针,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铁人”精神[12]。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职工自力更生的积极性,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生活供应问题

天水地处西北内陆,当地物资短缺,难以保障三线建设的需要。而且出于备战需要,三线企业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厂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厂址分散,商业网点很少,不能适应内迁职工生活需要。位于北道区牛头河、柳林崖湾的风动工具厂和地球物理研究所附近都没有商业网点,买菜、买煤都要到十几公里以外购买,往往一星期甚至几星期去买一次,职工经常吃不上肉[13]。在粮油供应上,甘肃省粮食局规定三线企业职工享受所在居民粮油供应标准,食油每人每月四两,粮食定量30斤,但地方没有条件执行;同时粗粮比例大、品种少,大米平时不供应,过年过节供应一点。据海林厂老职工回忆:“那个年代物质短缺,每人每月才三四两油,粮食定量30斤,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都不够吃,每月家里还要给15斤左右的粮票。”[14]根据以上情况,天水有关部门在加大供应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商业网点的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保障供应。在粮油供应上,对迁入职工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办法,按照当地城镇同工种口粮标准定量供应,对驻在山区的三线厂重点照顾,由全力保障内迁职工的生活需要。针对蔬菜供应,天水贯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在三线工矿区附近,选择有种菜条件的社、队,划出必要数量的土地,作为蔬菜种植基地。例如,在甘谷县安排部分冬白菜生产,补充三线厂矿区淡季蔬菜供应需要。为了丰富内迁职工的生活供应,三线厂还每年随季节到外县、外省采购物资供应职工[15]。长城精密电表厂在节假日时还组织采购黄岩的蜜橘、哈密的西瓜、银川的大米、连云港的鲜鱼,不断满足职工的生活需要[8]213。为了方便供应储存,海林轴承厂建300平方米冷库一座,可冷冻储藏水产品、肉类30吨,缓解了职工吃肉难的问题[16]。

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天水有关部门对三线建设中迁建和新建厂矿企业的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建设规划和商品供应安排等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派出工作组摸清迁建和新建厂矿企业布局、规模和对商业服务网点和人员需要、基础投资等情况。同时提出三线建设中商业服务业网点建设规划,以天水郡、五里铺两个片为中心设综合商店,分别在王家磨、两十里铺、暖和湾和东十里铺田庄、七里墩设综合门市部,以李子园、社棠两个片为中心设综合商店。对当时商业网点一时还顾不上去或厂方人员较少的地方,由商业上先组织流动供应或采取约时定点供应。另一方面,三线厂也自筹资金开设商店,主要代销副食、烟酒等生活用品。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在福利区办起小商店,本着方便职工的原则,经营以油盐酱醋为主,兼营小百货日常生活用品,不断满足职工生活需要[15]。

(三)家属安置问题

随着内迁职工人数的增加,家属安置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海林轴承厂从洛阳迁来天水,内迁职工500多名,其中有210名职工处于夫妻两地分居状态,职工思想包袱很大,“白天上班积极干,晚上睡倒愁困难”[17],职工普遍迫切要求把家属迁来。另外,据天水星火厂职工回忆:“我们厂的第一批人刚来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都比较小,我们在这里搞‘三线’,妻子他们在东北养家糊口,拉扯儿女困难是可以想见的。”[18]对于已迁来的职工家属,也存在许多困难。天水二一三机床厂有52户内迁职工家属,共计205人迁来天水,职工家属在吃粮和穿衣用布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且户口还未落实,布票和棉票也未能保障[19]。内迁职工家属安置问题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天水有关部门积极解决内迁职工家属户口与供应问题。同时,三线厂也根据自身情况办起了家属工厂,解决内迁职工就业问题。

解决职工家属户口和供应问题。天水专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对内迁职工家属户口和供应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随同三线职工一起生活、系城镇户口和吃国家供应粮的家属可随同迁入,当地革命委员会应准予落户[20];搬迁职工夫妇一方在外单位工作,由搬迁单位与搬入单位有关部门联系,首先根据对口厂的需要,在征得对口厂的同意后,可以调入。如迁入地区安排不了,搬迁单位能安排的可给安排工作;搬迁职工夫妇一方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可尽量安排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如不能安排,可按临时工安排在搬迁单位[21]。

办职工家属工厂和农场。为了切实有效解决内迁职工家属安置问题,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三线厂组织家属成立家属工厂、家属农场等。1968年9月,长城精密电表厂为了解决随迁家属的就业问题,开始筹建家属工厂,组织20余名家属工,利用厂内废品、旧料,主要承担厂内车间、科室的服务性劳动,之后家属工增加到40多名,厂方决定扩大家属工厂规模,调拨给7台旧设备和5000元的流动资金,借给400m2的旧房做厂房,开始生产倒片机,并兼做厂内服务性劳动。此外长城精密电表厂还筹办家属农场,组织起5名职工家属,从事农场100亩土地的粮食、蔬菜种植[8]221-223。创办职工家属工厂,是解决职工家属就业的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就业安置问题,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职工及家属医疗问题

随着三线建设不断发展,三线厂内迁职工及家属逐渐增多,带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问题。据统计,1965年一机部在天水的18个项目中,已搬迁职工、家属和新接收职工20000余人,而当时天水仅有一所约150张床位的医院,科目少、医疗条件差,承担不了三线厂矿医疗任务。为此三线厂矿职工和家属要去外地看病,据1966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去西安、兰州和其他各省市治病的达100余人次,有的重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抢救,先后死亡8人[22]。张家川钢铁厂系新筹建单位,连同矿山会战民工在内,已有职工7000多人,本着“先生产,后福利”的原则,医疗卫生人员和设备条件十分缺乏,只能在帐篷和民房中进行简单医疗,而且张川地区又严重流行喀山病,防治工作更无法开展[23]。针对以上问题,天水有关部门加强三线厂区医疗建设;与此同时,三线厂也在提高自身医疗水平。

加强三线建设厂矿卫生工作。天水卫生医疗相关部门加强三线厂矿区卫生防疫工作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同时定期对三线厂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业务培训,建设卫生保健网,派出医疗队对三线厂矿区进行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普查和防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三线厂的卫生防疫水平,有效控制了传染病传播。此外地区医疗部门定期下乡巡诊,为处于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偏远山区三线厂职工提供巡诊服务[24]。

三线厂加强自身医疗建设。首先自行设立医疗机构,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长城精密电表仪器厂随着厂内职工的增加,于1968年8月设立卫生所,开设了中西医科、内科、妇科、儿科等。为了提高医生业务水平和诊断能力,定期派医生去外地进修,并在家属区设立了医疗点,为职工及家属就近治病提供了便利服务,年接诊量达15000人次[8]217。其次,多厂联合设立医疗机构,1972年12月,根据四机部指示,749厂、871厂和860厂联合成立407医院,建成了拥有150张病床的职工医院,主要为三厂服务,同时也接收当地群众就医。

三、结语

三线建设期间,天水三线内迁职工因地区差异,出现了环境不适应、生活供应困难、家属无法安置等一系列社会生活问题,导致内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天水地区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为此,天水有关部门及三线厂根据内迁企业情况以及当地实际,采取灵活的策略解决内迁职工在社会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满足了内迁职工的日常生活需要。天水三线企业内迁职工社会生活问题的基本解决,稳定了内迁职工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内迁职工与天水三线建设及地方社会的融合与发展,为天水地区三线建设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天水供应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天水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