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3-08-29张园园

中国商论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摘 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大批制造业从城市中心撤离,取而代之的是休闲娱乐、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城市的功能定位向消费中心转变。城市作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劳动要素的集聚地,同时是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和培育国家消费中心城市,一方面深入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作用发挥,实现我国城市发展质量上升,助力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够实现国内外经济发展要素、商品和服务的双向交融,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本文旨在研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功能及特征,并提出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及相关对策包括:聚焦“国际”,提高消费资源的全球聚合;数字治理,提高城市便利度;聚焦“消费”,增强消费供给的多元化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后工业时代;消费产业;国际消费城市;新发展格局;消费中心城市

本文索引:张园园.<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6):-019.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8(b)--03

消费是下一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题。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当前新发展格局要求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手段。因缺乏基础理论层面的探索,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建设一系列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系统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区域城市经济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入,故须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层面的研究为主要依据,通过厘清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的功能及内涵和特征,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对推动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有裨益。

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界定

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消费型城市的概念,他从“大消费者”的角度将城市分为消费型、生产型和商人城市,由于现实中城市呈现的几乎是各种类型的混合,因此这个分类依据是“个别城市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要素”,但是其所提出的消费型城市概念内涵仅是前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城市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后工业时代,大批新兴产业取代了制造业在城市中的地位,城市从工业时代的生产概念转向代表消费、生活、价值观等更多具有美学意义内涵的概念。美国爱德华·格莱泽提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概念,反对传统城市学家提出的“城市具有生产优势和非消费优势”的观点,他从城市生产力和城市舒适度之间作出明确区分来定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社会学家特里·克拉克并未使用“消费”一词,其通过“娱乐机器”的概念指出以生产、工作和工作者为核心要素的传统城市正在向以消费、休闲、消费者等为核心要素的新城市治理和社会文化发展模式转变,而城市是这些休闲娱乐产业的聚合。

按照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消费”是指增进居民福利和愉悦程度的商品、服务和城市特征的总和;“中心”则表明城市在区域及全世界网络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应具有较强的消费资源配置、消费创新引领和人力资本集聚能力。此外,对于“消费城市”概念剖析的研究,并非否定城市的生产功能和资源集聚功能。消费中心城市并不意味着没有生产,消费包括有形的物质消费和无形的精神消费,私人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依赖生产,扩展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概念含义主要指消费的国际性、多样性及中心化。

2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功能

2.1 扩大经济发展内需,激发经济增长潜能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来超大规模的消费增长,势必会扩大消费供给端的投资规模,从而带动国家经济整体上保持持续性增长。所以,具备发挥扩大内需、激发经济增长潜能的作用,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第一要义,也是其具有的核心功能。通过“买全球、卖全球”、旅游观光、体育娱乐、文化创意、特色演艺、医疗健康、展览展示等丰富的消费活动,能够创造巨大的消费潜力增长。

2.2 集聚资源,优化消费资源配置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质上是通过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展格局,将市场上自由流动的产品、服务、人才资源、技术、资本、信息多种消费要素通过国际化的超链接、融合、创新,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消费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网络效应不断聚集资源,并优先享受来自由此提供的最佳商品和服务,形成最舒适便捷和最优质的消费市场环境,不断增强对世界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力,从而创造最大的消费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功能重在成为面向全球消费市场的“大平台”“总枢纽”,通过对多种消费要素的供需进行对接、最优组合、有机融合与繁荣发展,实现消费资源的国际化高效配置,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消费综合效益。

2.3 引领潮流,促进消费创新创意

消费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企业创新的效率和方向,消费市场的集聚和飞速发展能够为本土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要素,产生明显的“虹吸效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借助消费自身的诱导效应,既能孕育和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设计制造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最新产品,又能吸引集聚全球最具創意的消费产品、服务、人才和品牌,首店经济、首发经济蔚然成风,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消费业态、消费场景、消费方式、营销策略和消费制度,对整个消费领域或某些行业的消费演变发挥着导向作用。

3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征

商务部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评判标准来看,国际知名度、城市商业和生活繁荣度、商业活动活跃度、城市到达的便利度、消费环境舒适度、城市消费及配套政策引领度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

3.1 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及高能级的服务体系

服务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本质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然具备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产业结构高度趋向服务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的特征,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以工业化为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城市无法被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3.2 消费意向群体的集群化及全球化

提高城市消费水平的国际化程度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根本指向,意味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立足的对象是国内外消费者,但更多的是吸引国际消费者,以呈现其国际化态势。因此,其提供的服务需要趋向全球化,包含购物、旅游、娱乐多种消费活动,要打造承担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角色,才能吸纳国际化、规模化的全球消费者群体。

3.3 消费营商环境的法治化

加强营商环境法治化,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加强风险抵抗能力。国际性决定了城市除了具备现代化的国际机场(港口、码头)、酒店、商场、娱乐场所、免税店等硬设施外,还要具备国际化、规范化、全方位的消费制度、消费政策、退税、外币兑换等软设施,为消费企业、意向群体提供全面、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消费体验,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需求。包括重点保护消费者权益、注重保护商标、营造法治竞争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针对国际消费者,要有超细致化的消费服务,除了全市范围内有数量多的免税店外,大型商业消费中心、文化场馆内还要配备数字化自助服务系统,考虑到语言问题,完善退税及售后服务等配套措施。

3.4 消费文化历史与现代兼容、多元

通常来讲,国际社会以某个地区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来衡量该区域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为此,必须建立加快文化消费增长的有效措施,推动城市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兼具历史和现代色彩的文化软实力,既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又是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4 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

4.1 聚焦“国际”,提高消费资源的全球聚合

面向“国际化”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只有集聚世界消费品牌、吸引规模化国际消费者、提高知名度和民众认可度,才是真正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优质企业数量体现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代表城市国际知名度,尤其是世界500强等大型跨国企业集聚,将进一步强化城市在人才、贸易、金融、商业、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要素,促进旺盛消费需求与优质消费服务供给相契合,有利于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此,首要任务是积极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看齐,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制定专属政策,制定开放和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商业制度和消费政策。完善消费领域的系统性法规建设,依法公平监督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建设全球商事仲裁中心,使国际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度达到最优。

4.2 数字治理,提高城市便捷度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质内涵是通过消费城市的建设来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服务和消费的质量及其多样性。“城市便利性”的实质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公共产品的集合,表明城市能够对其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产生的一种核心价值和利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树立向意向消费群体提供便利性消费的核心理念,不仅要注重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关注新基建,主要有:信息类基础设施,包括网络、人工智能、数字化建设;融合类基础建设,即运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科创类基础建设,如科教中心。

4.3 聚焦“消费”,增强消费供给的多元化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逻辑前提是注重消费层面的供给,应汇集全球消费资源,为其意向消费群体打造最优消费产品和服务。为此,重点要强化以下四点 :第一,提升商业和服务业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全球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以最丰富、最齐全的产品和服务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真正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消费枢纽。第二,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空间,重点打造一批集聚世界高端品牌、本土优质品牌和集购物、餐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把全世界的商品、资金、人流及购买力吸引过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消费选择,打造全球消费目的地。第三,着力挖掘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体育会展、艺术欣赏、旅游休闲、信息网络等服务型消费,构筑物质、精神、价值观、文化交融、整体联动发展的消费生态体系,重塑带动经济增长的“大消费”动力。第四,实施中国化、本土化、特色化的老字号消费品牌振兴战略,以中华文化的力量,扩大和提高“国货潮”对世界消费者的吸引力。

5 结语

目前世界产业链已然形成,我国在面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背景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由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性整体工程。在当前国内消费市场和环境面临提质扩容的背景下,各种因素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遵循其发展规律,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不仅应从消费的视角来研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需要国家加强战略谋划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大型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供给、补短板、优环境、推改革、建示范”为重点,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周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构念、规律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1(14):42-45.

Edward Glaeser,Joseph Gyourko.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Housing Suppl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tve,2018,32 (1):25.

赵文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2022 (5):75-77.

刘霞辉. 中国式城市化[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 (5):34-49.

陶希东.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與核心要义[J].人民论坛,2022(5):70-74.

王蕊,李琳钰.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共性分析、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3):98-108.

黄庆华,向静,周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 理论机理与现实逻辑[J].宏观经济研究,2022(9):5-18+32.

银锋,李云植.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长机制分析:集聚与扩散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3(12):39-42.

刘司可,路洪卫,彭玮.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模式及启示:基于24个世界一线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1(5):70-77.

张凤莲,靳雪. 消费文化治理及其多维路径探析[J]. 东岳论丛,2020,41(11):127-134.

陶希东.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展,2020(11):39-46.

王微.从供给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J].经济,2021(9):80-84.

吴娟,曹卫东,张宇,等.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4):759-769.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制度型开放
双循环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的机理与路径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
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缘起、基础和治理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