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联合肺功能康复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023-08-28王明枫罗世林黎必亮曾娟向绍山蔡懿陈志勇胡小英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3年7期
关键词:呼气肺癌研究组

王明枫,罗世林,黎必亮,曾娟,向绍山,蔡懿,陈志勇,胡小英

636000 四川 巴中,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 呼吸中心

肺癌是全球和我国第一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高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早中期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手术治疗会对肺组织造成创伤,易导致术后肺功能下降,甚至导致肺部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目前,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是促进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康复的常用方法,其中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咳嗽训练等是常用的训练方法,但受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肺功能恢复欠佳,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的肺功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3]。而主动循环呼吸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弹性训练方法,近年来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肺疾病康复治疗中,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而受到关注和重视[4]。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肺癌手术患者常规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探讨其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和改善作用,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 = 74)和研究组(n = 74)。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5]中关于肺癌诊断标准,术前有手术指征,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年龄18~80岁;(3)患者预期生存时间> 6个月;(4)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术前1个月有放化疗、免疫、激素等治疗史;(2)有肢体运动障碍、神经系统严重病等;(3)有心、肝、肾等严重病;(4)行全肺切除术者。

2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吸烟、肿瘤临床分期、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General Data in Two Groups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训练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包括缩唇呼吸(用鼻深吸气,嘴成吹口哨状呼气以使气体缓慢呼出,尽量深吸慢呼,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3~1∶2,重复10次为组,3组/天)、腹式呼吸(取自然体位,胸部不动腹部缓慢鼓起并一手放上腹部感觉有向上抬下缓慢经鼻吸气,最大吸气后停顿1~2秒后缓慢将气呼出,重复10次为组,3组/天)、咳嗽训练(取坐位或半卧位,深吸气并屏气3~5秒后,张口打开声门时收缩腹部用力咳嗽,连咳嗽2~3声,重复6次为组,3组/天)。

1.2.2 研究组训练方法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包括呼吸控制(取坐位或高侧卧位,按自身舒适的速度和深度在尽可能多地利用下胸部、放松上胸部和肩部下,行3~4次潮式呼吸)、胸廓扩张(非术侧手放于术侧胸壁,将尽量多的缓慢深吸气并在最大吸气时保持约3秒后,缓慢放松呼气,连续3~4次)、用力呼气(分5~6次小量吸气后行1~2次深吸气至最大吸气,保持约1秒后尽最大力量地呵气),呼吸控制-胸廓扩张-用力呼气循环训练1次为1组,3组/天。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入院前和训练后7天的肺功能指标[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minute ventilation,MMV)、呼吸频率],活动能力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Borg呼吸困难评分(Borg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低氧血症、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或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肺功能指标比较

组间比较:训练前2组患者的VC、FEV1、FVC、FEV1/FVC、MMV、呼吸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训练后2组患者上述肺功能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 0.05),具体表现为研究组的VC、FEV1、FVC、FEV1/FVC、MMV水平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后的VC、FEV1、FVC、FEV1/FVC、MMV水平和呼吸频率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 0.05),2组均表现为训练后VC、FEV1、FVC、FEV1/FVC水平和呼吸频率升高,MMV水平降低(表2)。

表2 两组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Table 2.Lung Function Indexe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2 活动能力指标比较

组间比较:训练前2组患者的6MWT、Borg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训练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 0.05),具体表现为研究组的6MWT高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后的6MWT和Borg评分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 0.05;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活动能力指标比较Table 3.Physical Ability Indexe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3 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8% vs 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Table 4.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wo Groups

3 讨 论

根治性手术目前仍是肺癌的常规的治疗方法[6-7],但由于手术治疗过程中,仍不可避免会对患侧肺组织造成创伤,引起后切口疼痛、胸膜反应、胸膜内粘连等,加之术中麻醉感染及术后卧床等,会使患者术后气管纤毛运动减弱而导致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患者肺功能下降,易引起低氧血症、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8-9]。

目前,肺癌手术常用的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咳嗽训练等,可有效促进患者肺功能康复[10-11]。但在临床上训练中,多数肺癌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其肺纤毛运动不良、黏膜萎缩,加之受手术创伤疼痛、胸膜反应、胸膜内粘连等影响,易使痰液不易排出,影响了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导致肺功能改善作用欠佳[12-13]。有研究显示,主动循环呼吸训练是一种由呼吸控制、胸部扩张、用力呼气组成的呼吸道清理训练方法,具有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增强咳嗽排痰能力、改善肺功能等作用,已逐渐被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胸部手术后肺康复中,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训练后7天的VC、FEV1、FVC、FEV1/FVC、MMV水平明显高于训练前,研究组的VC、FEV1、FVC、FEV1/FVC、MMV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肺癌手术患者的肺功能。这可能是由于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咳嗽训练等常规呼吸功能训练中,能够有效训练肺癌手术患者包括辅助呼吸肌在内的全部吸气肌和呼气肌主动参与收缩,有助于增强并锻炼呼吸肌群的力量和耐力。同时,本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训练后7天的6MWT明显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较高,两组训练后7天的Borg评分明显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较低,表明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肺癌手术患者活动能力。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结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中,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肺癌手术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有助于更好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并减少了其对患者行走活动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活动能力。此外,本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能够有效减少肺癌手术患者并发症。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结合主动循环呼吸训练中,能够更好地促进肺癌手术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向中央大气道流动而促进痰液排出,有助于减少因痰液潴留所致肺炎、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16-17],并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气体交换效能和促进肺复张,减少了因吸氧不足所致低氧血症、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18]。

综上所述,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联合肺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肺癌手术患者肺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且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声明:本文全部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并承诺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资料等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可接受核查。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文章版权:本文出版前已与全体作者签署了论文授权书等协议。

猜你喜欢

呼气肺癌研究组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