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2023-08-27刘东亮刘成盼

大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刘东亮 刘成盼

[摘 要]文章在深入分析“金课”、一流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沙班(Shaaban)的“ESL/EFL教学融入道德教育综合框架”,借鉴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3)的建设经验,初步构建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框架,并以分解表形式从理念目标、内容设计、资源工具、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师生互动反馈六个方面为建设同类一流课程提供了建设框架、设计要点及原则,再以大学英语(3)课程为例,从重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计等七個方面详述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实施路径,着重展示了线上平台及互联网工具在赋能外语教学、沟通四个课堂中的关键角色,以期形成一个有效的实践参考蓝本。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建设框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9-0120-06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金课”,打造符合“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五大类型“金课”[1]。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路线图,即实施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强调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2]。

一、“金课”、一流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一流课程是“金课”的规范性、具体化表述

2018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金课”概念,“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言的,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表达。随着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质性升级也自然而然地从属性和表述上得以统一,一流课程正是对“金课”的规范性、具体化表述,这有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系。

(二)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理念

杨祥等较早探讨了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提出一流课程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其核心和关键是课程思政[3]。一流课程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明确了课程在“三全育人”中的基础性地位,要求授课教师要深入理解并创新实践“育人”任务。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强调以非思政课程为载体,将思政育人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而不是增设课程或增加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一流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课程基本要素的设计与实施上有别于传统课程。

(三)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流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对标“一流”的过程,即以一流课程(对课程建设中静态要素的描述)和一流课堂(对教与学活动中动态要素的描述)为目标。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有助于使之达到“一流”的标准。大学英语课程是英语教育改革研究的载体和基础,一流课程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融入课程思政是使大学英语课程达到一流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框架

实际上,我国近年来所倡导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与众多语言学、教育学关注的人文道德教育殊途同归,都强调学科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价值引领、品格塑造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此,可以人文道德教育与英语教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拓展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一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框架。

沙班(Shaaban)在其与盖斯(Ghaith) 设计的和平教学框架以及卡明斯(Cummins)提出的转化教学法框架的基础上首次构建了ESL/EFL教学融入道德教育的综合框架。融入道德教育的ESL/EFL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和认知水平,而且能促进他们的品格/性格发展。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优发展,应在师生对话以及互动中融入激发性及具有认知挑战性的活动任务[4]。该框架包括价值元素、语言技能、教学方法、道德产出、教学活动、教学资源、评价形式七个方面。以教学方法为例,根据赖安(Ryan)提出的道德教育设计“5E”原则(情境、劝勉、阐释、示例及体验),沙班提出了包括合作学习、平等对话、讲解阐释、以身示范以及主动参与5种教学方式[5]。但是沙班提出的框架在各要素的解释上偏向于词典式的概括描述,较少使用具体的课程实例加以详细解释,虽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教学实践性不够。以价值元素为例,沙班仅列出“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文化鉴赏、摒弃偏见、适切的价值观与态度、和平与人权、关注国际、文化沟通、关注环境”[4]8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根据沙班提出的ESL/EFL教学融入道德教育的综合框架,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元素和新工具,并参照教育部发布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中的具体评价要点,构建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框架(以下简称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建设框架包含了两个维度的具体要素,即课堂(教师、学生、教与学活动)、课程(课程思政理念、产出导向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设计、资源工具、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师生互动反馈)。建设框架设计分解如表1所示。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路径

基于上述建设框架,本文以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3)为例,系统阐述如何建设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

(一) 以课程思政和产出导向理念为指导,重构课程目标

沙班认为ESL/EFL课堂是个体均衡发展的天然场所,便于师生接触其他各种理念、价值观和态度[4]。而外语课堂的教学内容应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尤其是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课程组在OBE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基于法国CTI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设计的、融合中法特色的“本硕续贯制(6.5年)”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6],制订了本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后的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及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目标,使本课程更好地支撑中欧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課程总体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6],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自信、有能力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读、写、听、说、译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真实场景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精心设计“任务驱动、突出能力、强调价值”的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确定是语言学习过程的关键。价值元素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并非照搬照抄他人示范课程或纲要清单即可,切忌生搬硬套的“两张皮”做法。课程组在课程思政及课程目标、产出导向理念的指导下,基于教材,深入挖掘了契合单元主题或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语言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输入—输出”的语言任务活动中习得语言能力,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的目的。

(三)积极建设线上教学资源,灵活利用线上教学工具

1. 打造高质量、示范性微课资源

沙班强调了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文本在ESL/EFL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谈及信息技术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和项目任务,包括互联网、多媒体以及视频资源等[4]。基于此,课程组持续设计并拍摄了结合单元主题的专题微课(微课时长为10~30分钟),梳理线下课堂中因时间或课堂容量有限而难以完成的必要知识点,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及民航特色元素,并设计了相应的课后任务和线上任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线上自主学习资源,大学英语(3)微课资源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英语(3)微课资源

[章节 微课主题 Unit 1 字面意→内涵意 精读技巧 Unit 2 如何撰写微小说 常见构词法概述 Unit 3 如何撰写描写性文章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的隐喻 Unit 4 如何表达因果关系 旅行中的实用机场英语 Unit 7 如何英译中文中的副词 如何用英语描述图表 Unit 8 中国家庭传统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英译 ]

2. 建设高质量线上教学互动平台,拓展教学深度

为了适应新时代青年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解决课堂时间有限的客观问题,课程组积极探索了第四课堂与线上课堂互动模式,并于2018年9月开通了“中欧英语巴士”微信公众号。截至2023年1月,已发表中西文化各类原创双语推文超过400篇。利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打造“大学英语(3)”专栏,发表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英原创双语课程思政推文40余篇,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深度,有效地解决了线下教学时间及内容不足的问题。

(四)实施沟通课内课外、衔接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交际为目的,以语言任务为驱动,课程组通过云班课App、批改网等在线工具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一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语言任务和项目牵引其他三个课堂。以单元和教学主题为基础,有效拓展活动的第二课堂,如联合学生社团“文学社”,组织学生观看契合6个单元主题的英文电影,组织开展主题不同的英语角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活动连接起来。以语言项目为牵引,将语言习得和育人功能拓展到实践的第三课堂,如联合学工干部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到“讲述真实的中国”主题采访和视频拍摄项目中。借助在线平台及教学工具,将教学和育人活动拓展到网络这个第四课堂,如组织学生参加批改网线上写作大赛、撰写“讲述真实的中国”主题双语推文等。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互动,有效连接四个课堂,使语言习得与价值引领覆盖教学全过程。

(五)多元评价学生学习产出

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依据课程能力目标,多维度、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制订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措施提供依据。

课程组结合课程思政改革和一流课程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大学英语(3)课程考核内容与比例,以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为例(学期项目主题为“Go ahead, China 2020/加油中国2020”),构建了大学英语(3)课程评价体系,如表4所示,以期较为全面地对学生平时表现、完成任务能力进行考核。

将平时成绩占比调整为40%,由多个能力目标对应的任务组成:主题双语采访及视频拍摄、主题双语推文撰写、线上作文口头汇报、线上微课自主学习。这些子任务均围绕学期总主题开展,基于内容、高于内容、面向行动,强调产出能力,让学生在项目牵引下完成语言学习活动,在“做中思”“做中学”。

将期末笔试成绩占比调整为60%,在题目内容中引入反映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实以及世界热点话题,在完成对学生语言能力测试基本任务的同时,评估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六)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反哺教学

除了深入分析学生的在线学习数据、采访视频、推文撰写等项目成果,课程组还通过推文自评、汇报互评、单独指导、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和成效,而且为教师进一步改进课程质量、提升个人素养提供了支撑。

以大学英语(3)——中国特色教学课程体验问卷调查为例,问卷共36个问题,最后两个问题为主观题。问题涉及对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习体验、语言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的调查,以此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感受数据。

2019年、2020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程的整体教学满意度超过97%,84%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3)课程是高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的“金课”,比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使他们获益更多。以2019年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为例,89%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特色元素;85%的学生对课程中融入的中国特色元素(如中国梦、“一带一路”、美丽天津建设、改革开放、中西育儿之道的对比等)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76%以上的学生认为融入中国特色元素的教学使他们的爱国之情有所提高;83%的学生认为引入中国特色元素的教学对其英语综合能力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七)打造高素质的一流课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与学互动中除学生之外最重要的要素,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完备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崇高的道德修养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流课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构建满足一流课程需要的教师核心素养框架(课程思政+4种能力)对一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统一

教师应善于从教学资源中挖掘契合单元主题或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素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创新设计语言学习策略、教学方法、语言任务及项目、测试与评价方案。发挥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作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2.运用前沿教学工具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熟悉混合式教学模式所涉及的线上平台、教学工具以及线上资源(超星、云班课、批改网、金课工厂、微格教室等)的使用方法,并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

3.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学术讲座、案例交流、实践实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将所教授内容与时代发展、行业趋势以及学生的动态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4.以教学研究支撑教学发展的能力

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密切关注并收集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效果、反馈等数据资料;善于设计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实证研究干预与实验;积极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总结并寻找解决方案,以此实现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究的双向互哺。

5.团队意识和个性教学的能力

无论是课程思政改革还是一流课程建设,最终的目标都是提升教学内涵与质量。大学英语一流课程既需要教师具备团队意识,在重构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统一协作,又需要教师具备个性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实施等方面实现个性化独创[7]。

四、结语

一流课程建设掀起了我国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对教学的内涵和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和指导理念,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一流课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ESL/EFL教学构建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框架以及实践路径,以期对同类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实践蓝本。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2022-12-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 楊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4] SHAABAN K.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ESL/EFL classroom[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05(2) :201-217.

[5] RYAN  K.The new moral education[J].Phi delta kappan,1986(4):228-233.

[6] 刘东亮,刘成盼.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模式构建:以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0(4):16-20.

[7] 刘成盼,刘东亮.卓越工程师培养框架下英语课堂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J].文教资料,2019(15):214-215.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