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及其育人机制探索

2023-08-27唐汉关睿王金武周文琪孙小博王奇

大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生

唐汉 关睿 王金武 周文琪 孙小博 王奇

[摘 要]基于国家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等战略决策部署,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学科交叉融合实际,文章提出以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研讨了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探索了导师团队指导下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为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导师团队;研究生;农业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9-0005-04

农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劳动力资源紧缺、消费需求提高、生态环境条件苛刻、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这一切都促使中国农业走向机械化、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无人化的进展更为快速。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农业工程发展,因此,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不容忽视。

研究生教育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研究生导师则是落实研究生培养中的教育创新计划和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已历经单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三种主要模式[1]。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步增加以及受高层次人才发展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等因素的影响,单导师制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与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对现代农业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度主要有两种,即传统的单导师制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自从学位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面,我国以推行单导师制度为主,优点是研究方向具有持续性及延续性,以及导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新的教育形式及要求下,单导师制使学生培养受限。导师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前提下,仍需培养十几名研究生,受时间及精力所限,导师难以及时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此外,导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都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当前学科间交叉和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突破口,而导师多年来内在已经固化的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成长发展形成潜在约束。

双导师制,是指为一名研究生同时配备两名导师,设置一名校内在职导师、一名校外企业导师,并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有一定期限的校外单位实习实践过程[2]。双导师制注重学生理论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优化与提高,并兼顾实践能力。校外导师的主要任务为:与校内导师合作,着重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丰富其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方面的体验[3]。双导师制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目前部分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兼职,缺少有效的督导和管理手段,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没有真正融合并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以上问题,探索建立多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育人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二)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机制优势

导师团队是指多名研究方向、学术背景相近的教师,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創新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积极合作,分担责任,在教学中发挥各自作用。采用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发挥高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学术领军作用,增强团队合作优势,推进学科方向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机制,能有效推动学术型研究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开阔学术视野;能促进专业型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解决各类问题;能有效地解决单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时间的问题。

二、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

(一)导师团队成员遴选

导师团队的指导是提高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团队中的指导教师应当是以基础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导师,以及具有较丰富的农业工程经验的指导教师,导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应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得以明显提高[4]。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既要考虑教师的知识背景、学术特长、年龄结构、职务结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因素,又要兼顾学术和教学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复合型的人才队伍。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应由学科方向带头人担任。导师团队职称、专业等结构应确保合理,如图1所示。

东北农业大学依托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注重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和教学科研平台构建,在国家及省级教改项目和企业共同资助下,结合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及学科建设结构特点,通过培养高水平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平台建设和教学方法交流,组建了以王金武教授为核心、唐汉副教授等教师为骨干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质量农业工程教学团队,责任清晰,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团队协作改革课程内容与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开展课堂讨论交流等方式,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老中青相结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健全导师团队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化的教学评估体系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朝着统一的方向,以统一的标准,达到统一的教学目的。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导师团队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1.导师团队科学评价机制

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科学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导师团队培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对该导师团队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5]。主要研究内容有: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评价机制、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等。

2.导师团队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研究生培養过程中,导师团队工作绩效评价是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明确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及作用,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导师团队目标管理,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导师团队工作绩效评价应与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质量挂钩,结合学生竞赛获奖、师生课题立项等情况,通过对导师团队整体工作绩效的综合评价,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提升团队向心力、凝聚力的合理评价体系[6]。

三、基于导师团队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导师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建设

导师团队成立之后,学生培养目标、选修课程、研究方向、小组学习及项目协作等都依托于导师团队研究生群体,落实于团队中多学科导师及学生n对n辅导学习中,实现依托学生团队与导师团队群体性发展的培养模式。

1.培养计划及组会交流

研究生导师团队联合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内容、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选题,青年骨干教师应辅助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7]。此外,导师团队应始终重视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学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导师团队要求每个课题组每周定期举行一次组会,督促开展研究生汇报学习、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课题探讨等活动,团队导师具体指导每一位研究生,同时根据每一位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日程。

2.交流大会促学习

导师团队按月举行学术交流大会,每次安排3~5位研究生轮流做学术报告,导师团队全体教师出席。在学术交流大会上,研究生能够了解他人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最新科研手段,相互学习,从而更好地激发创新能力[8]。

3.横向课题强实践

研究生还应该参加导师横向课题研究来提高实践能力。导师团队要依据研究生获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参加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成绩来评价研究生,并为成绩优秀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生活补助等,调动其科研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工程思维培养,聚焦能力,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农业大学智能水田农业装备与技术研究生导师团队立足为国家与区域农业工程领域培养高质量创新拔尖型、应用复合型人才战略需求,聚焦农业工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融合学科交叉及科技创新理念,建立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涉农高校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1.教学方法及内容改进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进方面,提出了“宽厚扎实知识基础、求真求实实践精神、开拓进取创新能力、稳健卓越领袖素质和开阔前瞻国际视野”的“五位一体”教育理念,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内涵。

2.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将多学科交叉理念与农业工程教育相融合,细化“基础构筑—专业集成—专业培养”多阶段实施路径,提升和增加专业发展的课程,建立有自己的特色的课程体系,使知识模块的整合和课程衔接。实践教学平台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方面,建立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校企联合培养体系,让研究生分期分批参加生产实践,建立“主体不同评价指标不同、课程不同评价指标不同”的多视角、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多导师指导,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农业大学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面向智能农机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涉农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按照国际化示范标准建设集群。

根据涉农高校农业工程一流学科专业集群特点,积极引导农机、农电、农建、农水等特色专业交叉融合,围绕“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融合部分农学、物联网、大数据等课程,开放部分专业课程,从高度专业化培养向“宽”“专”“交”融合转变,提升实践环节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水平,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以产促教、以科促教的新模式,通过引进与自建相结合,开设智慧农业装备、农业政策学、现代农业推广学等课程,逐步建设面向新工科的新农科融合课程体系[9]。

四、实践成效

(一)导师团队发展

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智能水田农业装备与技术研究生导师团队已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明确且特色鲜明、研究队伍合理且稳定、研究成果突出且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团队现有教授及教授级高工5人、副教授3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黑龙江省优青基金获得者2人、东农学者计划“杰出学者”“学术骨干”及“青年才俊”4人。导师团队相继承担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及虚拟仿真教学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3部,其中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2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1部;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及二等奖各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和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二等奖2项;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创新竞赛奖励50余项,获得个人及团体荣誉称号50余项。

(二)培养学生成效

近七年所培养学生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东北农业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东北农业大学“十佳励志之星”等荣誉10余人次,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特等奖等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80余项,其中1项为国家级特等奖(黑龙江省唯一,全国20项);发表高水平的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5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75件、实用新型专利60件。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竞赛并屡获佳绩,体现出了研究生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良好的科研潜质与创新能力。成百上千名研究生进入各大企业并迅速成长为骨干,40多名研究生赴世界农业工程学科一流或世界工科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探索对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有助于为我国农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为实现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文雅,杨涛,樊兰兰,等.基于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J].高教学刊,2022,8(5):174-176.

[2] 陈瑶.国内外双导师制选聘标准的启示与借鉴[J].人才资源开发,2022(5):67-68.

[3] 林媚珍,陈玉林,张见圣,等.卓越教师视角下专硕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广州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点为例[J].大学教育,2021(6):192-194.

[4] 孟梅,李雅婷,洪振家.导师团队制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1):4-6.

[5] 张广渊,赵峰,王国锋.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278-279.

[6] 勾红叶,蒲黔辉,洪彧,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培养及导师团队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5):54-60.

[7] 周建新,鞠兴荣,唐培安.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 (7):157-158.

[8] 李特,刘阔,刘海波,等.面向“双一流”建设的科技创新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2,8(14):5-8.

[9] 廖庆喜,张拥军,廖宜涛,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工程类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1-15.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生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