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2023-08-24张恒成

成才之路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能力培养初中化学

张恒成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确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化学教师应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学习评价、问题设置、对比分析、融入生活元素、创设情境等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学习化学知识所必需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新课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2-0069-0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一、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短缺

化学学科本身的实践性较强,许多化学反应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然而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仪器更新不及时、实验物质过期等情况的存在,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按照要求完成教学实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学生化学知识积累有限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知识时,难以真正理解化学公式和化学反应的内在含义。对物质元素特性和化学公式理解能力的缺失也会阻碍学生对今后所学知识和内容的理解深度,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3.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部分教师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未能根据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教师在观念上较为守旧,对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理解深度相对有限,未能抓住新教学方法的关键点进行授课,导致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未能起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4.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師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与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情况。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不足但因为缺少指导而无法实现自我提升。评价方式较为传统且缺少新意,导致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未能完全体现出来。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1.善用课前预习,培养化学精神

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尝试将课程涉及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以预习作业的形式预留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等相关渠道自主查询知识内容,以预习的方式提前接触知识内容,能深化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印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构建起层次分明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形成正确的思维认知,培养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和化学精神。

以“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碳酸钙和稀盐酸的性质,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几种方式,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写出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一化学方程式,并设置预习作业: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碳酸钙能够与哪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稀盐酸能与哪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稀盐酸与浓盐酸有哪些区别?氯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学生可结合问题自行使用互联网和书籍查找相应的学习资料。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预留的空间更加充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教师在正式授课中逐一对问题进行讲解,如人们尝试从土中提炼盐是发现了氯化钙,氯化钙与氯化钠的味道差别较大,稀盐酸属于酸性物质,而酸性物质可以与紫色石蕊试剂发生反应,使其变红,此外酸性物质的性质较为活泼,能够与金属化合物发生反应,也可以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等。结合预习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在讲解中融入各类趣味故事,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避免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知识时产生陌生感,为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1]。

2.设计问题链,培养探究精神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授课中要改变自身的传统认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逻辑性的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奥妙,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成就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注意到不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上由浅入深,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入手设计问题链,将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类型从单一引向多元,从实践案例过渡到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2]。

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教师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播放视频,展示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实验、稀硫酸铜与铁钉反应实验、红磷加热实验,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三个实验存在哪些共同特征吗?”学生结合实验图像对比分析,认识到在以上三个化学实验中,化学反应开始前的物质质量与开始后的物质质量一致。教师可通过问题“是否所有化学实验中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都一致”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将鸡蛋壳与盐酸共同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于天平上,另一端放入砝码保持天平平衡,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有无发生变化,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天平会出现失衡情况?化学实验中各物质是否始终处于质量平衡状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属于气体,逸散在空气中,导致重量失衡。此时,教师可以替换鸡蛋壳与盐酸,并在烧杯口处安放气球,重新调整天平进行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种授课方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结合化学实验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和模型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理解更加复杂的化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关联结构性质,培养思维素养

化学学科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与其他學科存在一定差别,既可以从物质的宏观性质入手探讨物质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和特征,也可以从微观入手探讨化学物质的原子组成方式,认识物质的构成特点和性质。培育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化学知识提供助力。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相似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差异,引导学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备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3]。

以“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两种物质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共同点,教师可从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入手说明分子结构上的差别可能对物质性质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猜想进行实验,验证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说明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化物质分子结构存在差异的图片,图片中分别标注碳氧元素的化合价,并讲解:化合价相等导致二氧化碳不再具备夺取氧原子的能力,因此二氧化碳这一物质的性质相对稳定,而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化合价为+2,具备进一步氧化的空间。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推测一氧化碳这一物质具备的性质。学生根据推测结果得出结论:一氧化碳物质相对不稳定,且具有夺取氧原子的能力,因此推测该物质具有还原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进行验证。学生在对比燃烧实验中发现:一氧化碳可燃,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还原金属氧化物,而二氧化碳则不能;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毒性,而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不能正常完成氧气交换,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在对比分析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微观状态下分子和原子结构的特征,能使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结果认识到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上存在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4]。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理解化学抽象概念的能力较为有限。为此,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对改造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

以“酸和碱”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差别,教师可以从土壤酸碱度调整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物质的酸碱性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学生基本了解部分物质具备一定的酸碱性质,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土壤性质是否也分酸性和碱性?如果土壤性质也会存在酸碱度差异,那么植物的生长是否也受到酸碱度的影响?”提出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设计验证土壤酸碱度是否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的实验。学生提出使用对照法按照土壤酸碱度分为四个实验小组,第一组为酸性土壤,pH为3.0~5.0,第二组为弱酸性土壤,pH为5.0~7.0,第三组为弱碱性土壤,pH为7.0~9.0,第四组为强碱性土壤,pH为9.0~11.0,将苹果、大麦、茶叶等植物栽种不同小组的土壤环境中,完成测试。教师可以将提前搜集的实验材料以视频的形式播放,使学生自己发现同一种类的植物在不同土壤的长势存在一定差异,认识到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结合不同种类植物生长情况的不同确定不同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酸碱度存在一定差别,完成本堂课的知识学习。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农业生产中是否可以主动调节土壤酸碱度以适应农作物生长需求。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尝试使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设计化学实验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意识。

5.鼓励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

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借助互联网和书籍资料中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业和学习评价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薄弱点和今后的学习方向,还应在作业中使学生接触具有一定深度的化学知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涵,增加学习深度,帮助学生在循环式的学习和思考中提升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

以“金属材料”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记忆常见的金属物理性质外,还要学习物质的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了解金属的活泼性等,所学知识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也较多。为此,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性。开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当天所学知识点内容整理下来,并反复阅读深化记忆印象。在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点内容后,教师可布置基础性练习题,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铝、铜、银等化学物质彼此置换的反应方程式等,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记忆。教师还应从作业题目入手进行设计优化,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哪种方案更加符合工业炼铁要求,并尝试以化学实验的方式分析哪种炼铁方式更加符合工业生产需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并设计验证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由教师对各组的炼铁方法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养成合作讨论探究和查找相关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6.创建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是特定条件下所学知识内容的迁移转化和综合利用。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跃迁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创建学习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提升学习质量。教师在创建学习情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的喜好和思维关注点入手,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探索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内在价值。必要时,可以将两个类似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提升教学质量。

以“燃料及其应用”的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认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师可以嘗试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营造火灾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紧急火灾情况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油锅起火、插座起火、电热毯起火等,让学生在模拟火灾情境中思考救火方案。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提出泼水救火、盖沙灭火以及扣锅盖灭火等多种方式。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灭火方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方式能够起到救火的作用?燃烧现象发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在物体上浇水可以降低物体温度,可以使温度降低导致火焰熄灭;盖沙灭火与扣锅盖灭火虽然没有降低火焰温度,但将着火的油锅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可推测空气中存在某种燃烧必需的物质。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确定猜想是否正确,并创设第二个情境:使用酒精灯加热铁块,发现铁块未能燃烧,可能是哪些原因使得铁块未能燃烧?学生提出可能是温度不够导致燃烧现象未发生。这时,教师可以播放炼钢相关视频,使学生发现在极高温度下铁从固态变成液态,温度升高但仍未出现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某些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被点燃。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在密封的空间中发生了火灾,怎样使用所学知识避免自己被火灾伤害,同时进行灭火?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使学生学会结合已有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在化学现象中提取知识模型,并重新将知识模型应用到生活中,从而为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结合教学经验反复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确定哪种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学生,为此为基准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所学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春红.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的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77(21):51-52.

[2]石丽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 2020,176(20):58-59.

[3]黄冬芳,李伏刚.探索核心素养落实于学科课程的有效路径———研制北京市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学业标准[J].化学教学,2020, 400(07):36-41.

[4]陈美钗.微项目学习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初中化学“溶液单元复习”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6):46-49.

[5]张永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58(02):8-9.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Zhang Hengcheng

(Yongchang Town Hezhai Nine Year School,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China)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ires teacher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hemistry teaching mode and establish an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ies. Chemistry teachers should aim to cultivate abilities such as macro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 analysis, changing concepts and balanced thinking, evidence reasoning and model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ve awareness, scientific spiri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tively absorb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y should use pre-class preparation, homework, learning evaluation, problem sett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integrating life elements, and creating scenarios to innovate teaching models, enable students to subtly form the necessary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for learning chemistry knowledg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core competencies;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ode; ability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能力培养初中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