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双线并进”的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3-08-12张燕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核心素养

张燕

【摘 要】学科项目化学习是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让学生学会“做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奇妙变变变”项目化学习为例,厘清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建构核心概念,把握语文要素的关键点;厘清学习路径,指向核心素养的生长点;实施复盘反思,激活多元评价的创新点。

【关键词】学科项目化学习 核心素养 核心概念 驱动性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项目化学习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日益彰显。笔者所在的学校语文学科组对学科项目化学习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基于新课标理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的有机整合,将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通过同伴合作、思辨讨论、实践探究等方式解决真实问题,让语文素养得以生长。

一、建构核心概念,把握语文要素的关键点

学科项目化要求设计者超越原有学科教学对知识的“点”式理解,站在更高层次的“网”的角度来思考。因此,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以系统性思维提炼学科核心概念,在核心概念及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真实世界、多种情境之间建立相互关联。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对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了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学科项目化学习。

该单元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寓知识于科学童话,生动地展现了青蛙的形体特征和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几次形体的变化。《我是什么》以第一人称自述,介绍了大自然中水的形态变化以及它带来的利和害。《植物妈妈有办法》形象地描绘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这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发展变化”为主题,紧扣“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这一语文要素安排内容,形成了整体的学习结构,指向学生观察力与表达力的提升。据此,我们提炼出“观察变化,表達变化”这一核心概念,立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等内容纳入“奇妙变变变”这一项目化学习任务中,整合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厘清学习路径,指向核心素养的生长点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奇妙变变变”项目学习中,我们基于课标,依托教材,设定了三个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跨学科学习,培育学生阅读、思考、想象、表达等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二是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三是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探索与实践中,内化学生优秀的精神品格。

围绕学习目标,我们聚焦观察与探究、思考与表达等关键能力,紧扣核心概念,遵循“以终为始”的原则设计学科项目成果和过程的评价量规,思考怎样的项目成果和实践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核心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据此,我们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小科学家,你怎样把大自然中的神奇变化介绍给你的小伙伴?”,让学生准确、生动地描述大自然中不同事物的神奇变化。这个问题既指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概念,又指向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三项内容:

(一)入项启动

入项就是让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将驱动性问题和自身产生联系,激发出主动探索的内动力。在本项目化学习的入项中,教师首先通过讲述文中生动的故事、播放相关的动画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更加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神奇的变化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链分解的方式将“作为‘小小科学家,你怎样把大自然中的神奇变化介绍给你的小伙伴?”这个驱动性问题分为几个有逻辑联系、指向核心概念的子问题:“神奇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你能用图示呈现变化过程吗?”“你能准确又生动地介绍变化过程吗?”“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事物奇妙的变化呢?”

学生通过问题的分解,明确了项目化学习的思维路径,然后通过课内学习、课外阅读、交流分享、观察实践等形式,层层深入学习探究,最终形成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而且,学生在每一个子问题上,都有从问题到知识与能力建构,再到形成成果的子循环,将项目的逻辑与学习的逻辑整合在一起,架构起“双线并进”的学科项目化学习路径。

(二)项目开展

依据“双线并进”的项目逻辑,我们设计了“图文并茂——小彩笔绘变化”“观察探究——小眼睛看变化”“创意表达——小小手写变化”“童话剧表演——小小人演变化”四项学习活动。

“图文并茂——小彩笔绘变化”旨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厘清变化过程,并积累语言,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后,让他们用图示画出小蝌蚪、水娃娃变化的过程,配上简练的文字说明,然后对照图片,加上动作和表情,向同伴介绍变化的过程。

“观察探究——小眼睛看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激发其好奇心,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动植物,先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它的成长变化,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观察,见证动植物的成长变化,思考它们成长的历程,然后将观察与思考以表格、照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记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大自然的“代言人”,向同伴介绍。

“创意表达——小小手写变化”旨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准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动物在生长变化中以及植物的种子在离开妈妈后都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发挥想象,编一个故事,在全班进行讲演。

“童话剧表演——小小人演变化”旨在更高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深化他们热爱自然、探究自然的情感体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三项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创作剧本,进行表演,并投票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在四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关键能力的提升。以表达为例,本项目的语言能力的提升点集中体现在本单元课文中动词的表达上,理解、积累和运用动词始终贯穿于每一项学习活动中。在《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写蝌蚪外形变化和动作的动词,借助读一读、做一做、演一演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这些动词音、形、义之间的关联,并熟练使用动词。在《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写水的变化和写植物传播种子的动词,指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表演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展现,而是再建构。项目的推进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过程。本项目的四项学习活动层层深入,逐步递进,后一阶段的学习结构建立在前一阶段低结构的探索之上,每一次低结构到高结构的学习,都会有学生认知和能力上的新变化,最终精准而有效地指向学习目标。

(三)出项汇报

出项就是将自己或团队在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进行展示。通过显性的项目成果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项目化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此次项目化学习的出项汇报环节,我们将学生定位为既是出项的组织者,又是出项的倾听者和参观者。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了多种活动,搭建了多种平台,充分给予了学生展示成果、与真实世界交流的机会。四项学习活动分别采用优秀作品风采展示、小小生态角展览、创意故事大赛、童话剧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力求做到不仅要展示成果,还要反映学生的成长;不仅要展示学生在语文素养上的提升,还要展示学生在学习品质和精神品格上的进步。

三、实施复盘反思,激活多元评价的创新点

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是多元且丰富的,是与成果的产生和公开成果的汇报紧密相连的。我们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采用了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类型,使用了量规、检查表、档案袋、纸笔测试等多种评价工具,由教师、同伴、自己等多个评价主体,多维度地对“奇妙变变变”的学科项目化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以求对此次项目化学习进行整体复盘,吸取经验再成长。

此外,我们不仅将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还从教师层面对本项目实践进行了反思,包括此次设计的价值、是否达成预期目标、项目的推进是否有更好的形式、多元评价分别指向什么维度等。

“奇妙变变变”学科项目化学习是笔者所在团队在学科项目化学习上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呈现了从学科课程到学科项目的实践路径。在项目化学习中,我们更关注学生知识的整合与建构,更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希望从该项目开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持续发生奇妙的变化,向着丰富多元且有纵向深度的方向继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核心素养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凸显核心概念,有效设计高中生物教学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