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本导向

2023-08-10庞晨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摘要】本文阐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本导向,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以聚焦解决“联动弱化”问题、坚持目标导向以担起铸魂育人职责、坚持结果导向以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效,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辅导员 协同育人

基本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077-05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只有协同合作,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牢政治方向,做真做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培养出政治素质高、专业素养强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育人理念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也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两大主角,是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也是教师自我完善和规划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做到“三坚持”:坚持问题导向在前,目标导向紧跟,结果导向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积极梳理问题链,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堵点、痛点问题,寻求最佳解决办法;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立德树人目标为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结果导向,就是以协同育人为抓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加速推进教育教学的合理化、规范化、现代化。

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联动弱化”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破解问题的关键环节,把善于聚焦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作为工作常态和关键环节,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全力以赴寻找解决矛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工作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师致力于教学活动,辅导员则负责学生的心理、资助、就业等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内容不同直接导致两支队伍交集甚微。另外,两支队伍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机制不统一,也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联动弱化问题突出,已然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联动性不强

“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政治角色”也是“两支队伍”的本色。因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要坚持政治引领和全程育人,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的全过程。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往往忽视了其“政治角色”的特殊性、共同“思想教育”职责的重要性,双方甚至各行其是,沟通交流的意愿都不强烈,协同效果不佳,缺乏联动的“组合拳”和“连环招”,也因此未能很好地发挥思政育人效能。

教育不止于教书,更重在育人。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努力履行“教书”职能的同时,偶有对“育人”使命重视不够的情况。且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定等压力下,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容易忽视政治信仰建设和价值引领作用,更别提主动联动辅导员履行“政治教育”的职责;更有甚者凭借“刻板印象”,片面地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生活式保姆”,工作毫无技术含量,缺乏交流意愿。此外,从工作实际出发,辅导员终日忙于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内容点多、面广、重复单调,容易忽视“管理育人”中“育人”的重要职责,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很少主动与思政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政治认同情况缺乏了解,认为“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政治建设”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影响了两支队伍联动交流的效果。

(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系统中的优势资源,但是他们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和任务目标导向,缺乏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两支队伍也有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路径,导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系统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得到融合互补,无法形成明确的协同育人机制。可见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难以达成思想共识和确保行动自觉,这也是两支队伍协同配合、融合发展的机制障碍。

此外,不少高校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协同育人的思路、目标、方案尚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到位,导致协同育人的内驱力不足,很难系统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发展。因此建立专门协同育人的台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机制,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列配套制度十分迫切,建全协同育人机制刻不容缓。

(三)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缺乏互动平台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高校分属两支工作队伍,工作职责相对独立。思政课教师主要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而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两支队伍”的工作重心各不相同,在未事先谋划、相互沟通的前提下,二者共商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缺乏工作互动的平台。此外,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师资队伍的招聘标准不同,教育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可见缺乏职业共建的平台,也会影响协同育人效果的发挥。由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同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支队伍的主要任务都是育人,日常则会共享育人资源。但两支队伍管理部门不同,对资源的应用方式存在差异,缺乏资源共享的平台,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导致两支队伍育人合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坚持目标导向:担起铸魂育人重任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坚持目标导向,把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养学生成大才、担大任,坚定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勠力同心立德树人的决心,激发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活力和动力,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一)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融合发展包括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内的“大思政”队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合力,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将“大思政”格局的内在要求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不缺席”、思政学习“不掉队”。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都有政治引领和凝练核心价值的角色职责,在工作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工作内容上具有互补性,二者都是“大思政”格局视域下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两支队伍如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坚持守正创新、通力合作,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和资源尤其重要。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多种途径让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交叉互补,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自身修养养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借助线上、线下等方式让融媒体矩阵助推思政课育人模式改革,构建“云思政”,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辅导员则应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就业关心到思想关怀,用爱心、细心、耐心配合思政课把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得既“有滋有味”,又“有情有意”。如此一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由此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以局部带动全域,推动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这是教育题中之义,更是铸魂育人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递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可见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应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定力和清醒,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培育其政治素养。同样辅导员也应谨记自身“政治引领”原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育学生成为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新时代青年。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既可以充分吸收思想政治课育人的最新成果,开阔思维、拓宽视野,又可以利用行政管理的标准和制度,实现不同维度的交流与碰撞。譬如,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教育重点放在“政治信仰”的培育上,潜心把政治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帮助学生将政治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素养养成有机结合,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阵地,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辅导员则要着力组织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学术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发挥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者协同配合,用理论联系实际,剖析当前教育环境的挑战、教育之本和学生成长所需,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成大才、担大任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守正创新的开拓者,他们在协同教育体系里用自己的行动、学识、阅历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增强学生自我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塑造能力。譬如,在学生对学业、职业生涯感到迷茫无助时,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协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学业、职业生涯。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从辅导员分享的教育管理经验中,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成长历程,找准奋斗定位,调整课程培育方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理,辅导员可以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案例中获知学生的思想状况、意识形态主流价值等信息,在思想教育中做到走进学生心里,倾听学生想法,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其破解难题,更好地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在共享信息、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应正确引导、积极教育,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和帮助他们把握人生方向、奔赴美好未来。同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推动力,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任。

三、坚持结果导向: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效

结果导向是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中坚持结果导向,就是要看协同育人的理念形成、角色互构、机制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是否能夠提升育人实效,最终成果能否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坚持结果导向进行协同育人,就是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优势,提高整体效果,培育出有崇高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乐于奉献、学高品正、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进行角色互构,树立共育共享共融育人理念

角色互构,是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将各自角色的某些方面进行相互转化,比如教学技巧、管理艺术的互构,理论素养和实战经验的互构等,形成教育运筹意义上的优势,但二者仍保持角色独立,并不互相等同或是同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进行角色互构,树立共育共享共融育人理念,可以推动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坚持共育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观点契合度和理念共通性是否能统一。理念共识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基础,只有进行角色互构,彼此间信任并且达成教育共识,坚持共育立德树人,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目标价值。一是思政教师与辅导员要有同理心,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密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内部关系,不断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做到换位思考、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互学互补互助互动中深化工作内涵;二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必须拥有共同的育人目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同向而行,双方加强交流和沟通,认同双方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模式,提高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共享融合互补,促进内涵式发展。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推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帮助两支队伍融合发展,让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结合。也可以大力宣传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典范,发挥示范作用,促使二者认识到工作融合、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意义。譬如,思政课教师上课之余积极担任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按照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开展系列协助工作,与辅导员加强沟通,尽可能掌握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在润物细无声中陪伴,在有温度的关怀中教育,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又能让学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特定环境下,有教学资质的辅导员也可以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例如,鼓励辅导员负责课时比较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持续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同时,要求辅导员深入思政课堂听课、查课,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以更好地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效果。坚持共享能促进互补,不仅体现了角色互构的理念和思想,也能很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第三,坚持共融谋求发展,提高理论素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理论蕴涵、突出的实践导向等特征。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都应深刻认识并践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引经据典跟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此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还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团结协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尤其解决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就业等问题,持续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又为青年学生办实事办好事,找到知识的学理性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点,确保互构内容的科学性,谋求思政育人的融合发展。

(二)构建协同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共为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的体制机制,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的保障。构建协同机制,可以通过强化保障机制,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以达到合力共为、协同育人的目的。

第一,构建科学严密的组织机制。组织机制是管理和激活人力物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组织机制,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严密的组织机制,要打造以“名师”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人才梯队和骨干团队。完善组织协调机制,要提升高校人事管理的融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譬如,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健康、择业就业等实行导师负责制,可以聘任思政课教师为学业导师,由其承担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也可以将辅导员纳入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成立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统一协调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发展,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

第二,建立精准合理的考评机制。当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考评、考核一般由院(系)、学生工作部(处)、人事处等单位共同参与,依据其评聘的工作岗位职责,按照既定比例评定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多个等级。要体现科学合理的考评规则,突破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破五唯”,反思传统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不足,尤其要考虑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所具备的“政治属性”,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因此,在考评时要制订专门的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守则。例如,要在考核指标里强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把构建正确的职业认知,树立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对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心等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清晰地突显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内容,把原来容易忽视的对思想引导方面的要求变为硬性考核标准,精准体现考评的要求和重点。

第三,制订公平有效的奖惩机制。奖励可以调动人员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惩罚则能起到防范和纠正错误的作用,公平有效的奖惩机制有利于教育队伍的正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对两支队伍做到赏罚分明,奖励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贡献)或其他突出事迹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相应地,对有违法渎职行为的人员绝不姑息,以更好地激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和谐共生。同时畅通“准入机制”和“退出機制”渠道,严把关、稳操作,让愿意从教且有能力从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更好地激发两支队伍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实现良性的动态流动。

(三)打造交流平台,推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沟通平台。除电话、微信、QQ等传统沟通方式,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要尽可能实现等距离沟通,相互信任,群体决策。比如利用腾讯会议、钉钉、超星等沟通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座谈会、交流会或汇报会等,交流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了解教育教学中最新的科研状况和学生思想动态。两支队伍要勇于创新,善用新媒体平台,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推动“微交流”,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课堂,创建第二课堂,扩展育人覆盖面,把思政工作从课本迁移到社会生活、网络世界。同时辅导员也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捕捉时代气息,积极参与社会、网络育人,为立德树人搭建互相沟通的平台,以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是创建“理论学习”育人平台。要强化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完善并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需运用自学、集中学等多种学习形式丰富两支队伍的学习内容,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不断筑牢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阵地,搭建“学习强国”“周末理论大讲堂”等理论学习平台。善用大讲堂这一优质平台,将研读经典、了解实践有机统一,使两支队伍不断在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方面获得提升,以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

三是搭建实践共育平台。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发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联动的育人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实践导向,利用学生组织和社团、社会实践实现育人价值,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展现育人成果。通过建立两支队伍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平台,比如搭建“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爱国主义教育虚拟仿真体验平台”等,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使其进一步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打开格局。还可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等部门协同筹建“思政学习工作坊”“思政有约”“情感聊天室”等平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破解难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引领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始终坚持协同育人,切实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其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参考文献

[1]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吴建春.坚持守正创新 强化使命担当 扎实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9).

注:本文系2021年南宁师范大学学生工作课题“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角色互构的路径研究”(2021XG11)、南宁师范大学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培育项目“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研究”(2022SZKJS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庞晨(1988— ),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