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师范特色的缺失与回归

2023-08-04葛文鹏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葛文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以建强师范院校、建优教师队伍。2018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首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文件,高度肯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随后,国家又围绕振兴教师教育相继出台了多份重磅文件,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空前重视和强力支持。

然而,与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师范院校在自主发展过程中的行动取向上形成了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双重背离。師范院校办学定位上的综合化致使师范特色普遍缺失。当前,重新审视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和“去师范化”进程,探寻师范特色回归与强化的路径,对高质量建设师范院校和高水平发展师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中的“去师范化”现象

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迁移,历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招生全部免费,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招生全部免费、招生免费与收费并存的两种体制三个发展阶段的变革。与其对照的是承担师范教育的院校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主体随之扩展。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师范院校体系。

回望师范院校的发展道路,无论是经历合并更名,还是独立发展更名或未更名,它们在实际的办学中都或多或少地演绎着相似的发展模式——综合化,差异之处在于推进综合化的路线选择、时间节点与方式方法呈现多样性。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与“去师范化”相伴而生。随着综合化在师范院校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扩大,师范教育弱化和师范特色淡化引起广泛关切。

从外延上看,整个师范院校体系趋向综合化。伴随着政府主导的师范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走向开放,打破了师范院校垄断师范教育的局面,师范教育的办学主体逐步多元化,一批非师范院校涉足师范教育行业。随之,承担师范教育职能的院校数量不断扩充,形成了非师范院校和传统师范院校共同构成师范院校体系的多样化结构。师范院校体系的扩张,客观上扩大了师范生的培养规模,但相关部门对迈入师范教育领域办学的院校资质并未做明确要求与限制,真正参与师范教育的院校整体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高,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导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从内涵上看,传统师范院校发展趋向综合化。师范院校在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背景下,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拓展非师范类学科专业,将更多的办学资源向非师范领域倾斜,用实际行动自证了在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上的“去师范化”。

师范院校师范特色缺失的典型表征

一是师范教育机构趋向边缘化。师范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例不高。在我国众多的师范院校中,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师范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极少数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办师范教育,这些高校往往注重师范教育的学科建设而非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高校主动裁撤内设的师范教育机构。本科以下层次的师范院校数量庞大。开放性的师范教育政策,吸纳了众多院校开展师范教育,形成了层次多样、差异显著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范院校内部的师范教育机构弱化,在学校的地位不高,获取的办学资源大大衰减。

二是教育学学科趋向边缘化。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支持发展的学科类型中,教育学学科入选的数量较少。学科竞争是高校竞争的焦点,从现有高校面临的内外部学科竞争态势看,教育学学科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一方面,在师范院校学科发展格局中,教育学学科的生存空间从获得的绝对资源数量上看似在增长,但从培养的速度上来看,教育学硕士、博士授权点与专业点的总量偏少,导致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事实上处于滞后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推进,非师范类学科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客观上推动师范院校在办学定位、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加上“双一流”建设传导的竞争压力,高校竞争逻辑已转向集中优质资源,加强优势学科建设。高校竞争的激烈态势倒逼师范院校进一步“去师范化”,大力发展那些对提升办学实力和排名有益的学科。

三是师范教育专业趋向边缘化。师范教育专业被边缘化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师范教育专业在师范院校专业结构中数量减少,占比较低。其次,在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导向由师范性向学术性转变,由专业逻辑向学科逻辑转变,致使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维度偏离教师实践的专业化、职业化轨道。最后,对教师职业和教师资格证准入门槛的放开,掘开了师范教育专业的“护城河”。一方面,政府构建的认证体系、评估体系、资格体系面向综合性的师范教育机构,推动师范教育体制走向开放,致使师范教育专业失去了政策保护的垄断地位,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另一方面,进入师范教育专业学习不再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置条件,客观上对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师范院校师范特色回归的现实进路

一是师范院校在办学定位中彰显师范特色。多年来,师范院校纷纷走上综合化道路,追求建设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分散到非师范类学科专业上,形成了传统优势的师范类学科专业因缺乏持续性的资源投入而发展停滞,新办的非师范类学科专业陷入低水平建设的困局。因此,师范院校在办学定位中要明确:坚持师范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战略和坚定信仰,遏制盲目扩张和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冲动,将发展逻辑转向“再师范化”上,改善内设师范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环境,建强教育学学科,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让师范特色成为师范院校的闪亮名片和金字招牌。

二是师范院校在办学历史中传承师范特色。师范特色是师范院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行业、社会、民众公认的、特有的办学显著特征。对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是他们的办学基础、光荣传统和优势,师范教育的边缘化无异于舍弃根本。当然,师范院校传承师范特色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全盘否定综合化,而是要妥善处理好综合化与师范性的关系。师范院校应当坚持“师范性为本、综合化为用”的办学理念,一方面确立师范教育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擦亮师范教育的底色,把师范特色进一步做特、做强,另一方面提升综合化水平,借助综合化学科平台的支撑,更好地为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服务。

三是师范院校在办学目标中培育师范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拔高,这对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学术研究水平等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挑战,师范院校的特色发展应该在坚守师范教育基础上动态生长,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强化师范教育的应用性。师范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次,要强化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师范院校应追求学术层次上的提升,根据条件加大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力度,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专业型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教育家型教师。最后,要强化师范教育的实践性。师范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驾驭复杂教学现场的实践能力,通过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健全与中小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为合格教师的职业胜任力。

[本文系信阳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后章程时代高校内部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QN-009)和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课题“教育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214)的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