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2023-08-03王丽丽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传统

书名:《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张宜英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2-9792-8

出版日期:2022 年5 月

定价:72 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新时期思政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意义与推动作用,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规范自身思想言行,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养成。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探索科学的协同育人路径,促进立德树人宗旨的贯彻落实。由张宜英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一书,基于以文化人理念指导,面向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深入分析了思想教育效能不足的内在根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经验与启发,梳理出值得应用于思政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该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第二章基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情况,结合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机制,深入阐述了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应当遵循的教育目标。第三章围绕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究分析,生动展现出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机理。第四章先介绍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发展情况,然后分析了二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基本路径。第五章聚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清晰揭示出思政教育应用传统文化的阻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以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全面、深度融入。

笔者基于2022 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性提升研究》(22JDSZK061);2022 年度潍坊科技学院校级课题《农圣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价值意蕴与长效机制研究》(2022XJSK10)的研究及该书内容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传承价值。其中代表性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传统思想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挥以文化人效能,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因此,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必要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完善。思政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使命宗旨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育人理念的影响,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采取理论灌输模式,将枯燥晦涩的政治理论知识及政策方针直接灌输给学生,缺乏合理的筛选优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未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与见解,既无法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逻辑和核心所在,也无法应用先进思想理念和思政理论来指导自身实际生活,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对此,必须及时变革思政教育模式,突破填鸭式教学困境,融入更多丰富的文化元素和鲜活的人物素材等,重新焕发思政教育内在活力,实现育人成效的切实提升。而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领悟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精神滋养,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从而促进思政教育的优化完善。

第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柱与智慧源泉,凭借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文化,能够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指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化迅速崛起,在大众日常生活娱乐中占据较大比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思想理念充斥于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较大冲击。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切实捍卫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更好掌握舆论主导权,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从思维认知、道德理念、政治思想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建设者,自觉认同中华文化,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任务。

第三,培养全面发展现代化人才的有效路径。文化是民族精神血脉的核心所在。中国发展建设不断完善,传统文化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更加彰显,其不仅具有庞大的文化根系,涵盖哲学、历史、科技、人文等各个领域的资源,能够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可以提炼出意蕴丰富、内涵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灵启发和精神引导。尤其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单一技能型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良好、文化底蕴深厚且具有一定国际眼光的优秀青年人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蓄积力量。

目前,相关主体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并将其逐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先进经验指导,高校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道德塑造与人格养成的影响不够突出。具体来说,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学方法单一、不合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教育资源,在融入思政教育时需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成效。然而,在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单一的理论讲解与言语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或者对古诗词、古文学等进行记忆背诵。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也难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教育效能不佳。

其二,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指导。然而,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存在着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并未形成深度结合。一些高校思政课程只注重某个时期政治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讲解,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与现代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科技和文化等内容没有形成有机衔接,忽视了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

其三,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不够紧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实践性和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技术、文化等快速变化,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衔接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书本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讲授,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抽象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不够密切深入,使得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时代价值,从而无法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基于上述分析,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是符合科学逻辑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但是要真正构建起协同化的育人机制,必须从多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化思维进行考虑,形成清晰完整的融合教学体系,才能保障以文化人效能的发挥。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传统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浙江潮剧、四川川剧、陕西秦腔等。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调查、组织考察等形式,深入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成果,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比如,华南某高校学院开设了闽南音乐鉴赏课程,从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福建民族民间音乐等多个方面挖掘和介绍闽南传统文化,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名句及人物案例,更加生动形象地阐释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建立起深厚的爱国情怀,树立良好的民族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还可结合思政教育主题方向,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借助文化资源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比如,开设儒学、墨学、道学等传统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观念,进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以文育人成效。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突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切实提升教育成效。例如,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乡村,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文化情怀与认同感;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文化沙龙等,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网络时代,高校还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推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成效。高校可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比如,南京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看中华传统文化电影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观影体验,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最后,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融合育人提供保障。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学科知识能力及研究水平,开阔学术视野,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课堂观摩、与同行交流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技能,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情绪阐释传统思想文化、古代文学作品等蕴含的处世哲学、价值理念,让青年学生自觉接受认同,提升思政教育深度。此外,思政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建设,保持阳光心态、积极进取、正直诚信等职业品质,注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创新,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给予支持和帮助,共同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顺应新时期以文化人、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变革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立德树人效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一定的人格塑造作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加以转化,以充分释放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更好作用于学生三观人格的健康成长,实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