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弱学校数学学科协作教研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3-07-30居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薄弱学校实践探索

[摘  要] 学科教研缺位、课堂低位运行、作业管理耗时低效等现象,导致薄弱学校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日益下滑。协作教研以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驱动教师群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建设,使数学学科教研生态得以良性发展,让学生学业水平实现层级跨越。

[关键词] 薄弱学校;协作教研;实践探索

一、问题提出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位于沿海地区,滨江临海,人口流动大。为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多年来区内部分学校坚持无条件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通过购房等途径,使其子女到优质学校就读,导致这部分学校本就有限的优质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这部分学校逐渐变成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小规模薄弱学校,成为制约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2022年1月的崇川区调研测试中,薄弱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比区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创下了历史新低。为了遏制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下滑的势头,从2022年2月起,由区教师发展中心发起,将8所小规模薄弱学校纳入教研协作体,同时分年级组建教研协作组,通过实地调研、方案设计、整体实施的方式推动校际协作教研和加大教研部门对其帮扶的力度。一年来,作为教研协作体的各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二、现状调研

在课题调研前期,通过蹲点的方式对8所学校五年级的数学学科教研、数学教师的课堂表现、数学作业管理等方面进行沉浸式调研。调研发现,薄弱学校数学学科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科教研缺位

8所学校教师人数偏少,学科教研缺位,在办公场所很少见到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场景。在上级部门的教学管理检查中,学校用来备查的资料基本是流于形式的书面材料,学校并未开展实质性的校本学科教研活动。教师接受的培训多是区、市级等层面的教学观摩、专家讲座以及网络培训等,很少有基于薄弱学校现状所开展的公开课指导或培训。五年来执教过公开课或参与过教学研讨的教师仅占全体教师人数的六分之一,观摩者、旁听者的角色使得教师长期游离于教学研究之外。

(二)课堂运行低位

五年级教研协作组共有数学教师23人。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将其进行分类,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甲类型的教师多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群体,他们对教学有热情,能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对教材缺乏较好的理解与合理的使用。比如,教学“3.4-2.65”,甲类型的教师在课中花大量的时间用来强调“3.4的百分位上要用0补足,竖式中小数点对齐才可以计算”,但对于“3.4的百分位为什么要用0补足,为什么可以用0补足”等算理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一群体占教师总数的26%,占比较少。

乙类型的教师群体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敢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学能力较强,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占教师总数的22%。乙类型的教师中,有3人是分管教学的行政人员,有2人是区级骨干教师。

丙类型的教师群体已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对专业成长已无追求,呈“躺平”状态。他们的课堂以讲为主,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枯燥的教学使得课堂索然无味。丙类型的教师群体占52%,超过总数的一半,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居多。

从教案使用情况来看,除新教师手写教案外,其他教师都使用电子通案。通案是学校在若干年前研发出来的校本电子教案,在历年的使用中缺乏更新,内容陈旧,对现在的教学没有支撑价值,对新教师也没有指导价值。可以发现,缺乏适用的教学资源和躺平的工作状态,使得课堂教学低位运行。

(三)作业管理低效耗时

调研中,笔者选定两个青年教师及所在班级为统计对象,一位是来自中等生源学校的小刘老师,全班学生有46人;一位是来自薄弱学校的小赵老师,全班学生有42人。在同一份作业的批改和订正讲评中,两位教师所花的时间相差悬殊(如图1)。小赵老师班上学生的作业错误多,批改进度慢;订正讲评时,需要单个辅导、面批的中下等生达半数以上,繁重的订正量使得小赵老师只得将讲评时间分布在课堂、午休、课间、延时服务的各时间段(如图2),导致拖课、办公室滞留学生等现象严重。即使这样,小赵老师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错误都能订正,而且少数学生在反复订正后还是没能真正搞懂。小赵老师在作业批改、订正中的表现是薄弱学校教师整体的一个缩影。由于全区使用的是相同的配套练习,导致薄弱学校教师在作业管理上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多于区内其他学校的教师。

学科教研缺位、课堂低位运行、作业管理低效耗时等因素使得新教师成长缓慢,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教学质量日益下滑。这是8所学校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也是协作教研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和方向。

三、路径设计与实施

(一)组织架构

协作教研组由区学科教研员领衔,各成员学校教研组长担任委员,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组员为协作体学校五年级的全体数学教师,教研主题、内容、形式根据全体成员的现状、需求、反馈后进行决策制定。研究主体为每一位成员,赋予其“主人翁”的角色定位;集中教研由成员组分别承办,赋予其“东道主”的角色担当。通过全员卷入和浸润式教研,驱动组内成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建设、内源发展,形成“共创、共赢”的教研生态圈。

(二)路径设计

基于薄弱学校群体的共性问题,从“教·学”根本点出发,以教学资源研发为载体,以“资源共编、资源共磨、资源使用后共评”为教研主线,通过日常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行动,帮助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同时发挥“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评价、診断和跟进功能,开辟出“教、学、评”一体化推进的教研协作新路径(如图3)。

(三)具体实施

1. 共编——解决“教什么、学什么”

调研显示,课堂乏味、作业低效的根源在于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因此,编写适用薄弱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能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从薄弱学校的教学现状和现实需求考虑,编写内容分别为课堂教学设计、同步的教学PPT以及与之匹配的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重点为紧扣重点板块,细化教学环节;习题设计要控制难度,减少难题的题量,同时对典型题、种子题进行变式设计。

比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将“圆周长的测量”细化为通过“用线绕圆片一周,在尺子上量线的长度”“把圆片(盒盖、硬币等)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在尺上量出长度”等实际操作,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找周长、量周长和记录周长;同时在PPT制作中有相应的动画支撑,帮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再对周长进行直观、整体的感受,从而摆脱对“C=πd”这一周长计算公式认识的浅表化。在习题设计中,笔者将“用一根绳子绕树的树干10圈,量得绳长是12.56米,求这棵树横截面的直径”这类聚焦核心概念的题目进行改编,通过变式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扭转流水式讲题的现象。

资源研发者为协作组全体成员,人人编写,人人研究。根据甲、乙、丙三类教师的不同特征以及人数比例,将甲类型教师群体和丙类型教师群体组成“1+2”结对帮扶,乙类型教师群体负责研发样例,分别承担相应量的编写任务。在结对帮扶中,甲类型教师群体可以发挥接受新事物快、信息技术强的优势,丙类型教师群体可以将多年的教学经验传授给甲类型教师群体,实现优势互补。不管是结对帮扶,还是样例研发,都会倒逼其研究教材、更新理念、拓宽视野。

2. 共磨——解决“怎么教、怎么学”

从“备好每一节课”到“上好每一节课”,需要有理解和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编写意图,做好教学预设,才能在课堂中处理好“怎么教、怎么学”,将前期编写的教学资源再“共同打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共同磨课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活动前,将编写初稿分发给组员;活动中,由编写者结合PPT演示,分别对内容及设计意图进行阐述,组员手持文本逐项听取并下水解题;主讲完毕后,组员聚焦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探讨中,协作组教师从“如何组织学生量周长”“学生量得的数据如何记录、整理”“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据得到公式”等方面,共同讨论“如何教”“如何学”,通过对教学现场的模拟演习将文本设计向课堂实施转化。同时编写者根据研讨中发现的问题,将初稿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团队成果并修订后下发给各校共享。每次磨课安排一周左右的课时,确保磨课、改课、教学的顺利衔接。

3. 共评——跟进“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

通过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可以对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质量进行诊断,为后期的教学改进及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四、成效

(一)校际联动,教研生态良性发展

协作教研推进后,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了教学研究舞台的中央。在资源建设中,协作组教师既是编写者、审核者,又是使用者、评价者;在活动研讨中,协作组教师既是主持者、主讲者,又是研讨者、活动报道者。一年来,正常、有序的教研运行有效破解了原来各校无组织、无管理的教研缺位现象,教师的工作时间分布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如图4)。

从对比图可以看出,教师用于作业批改与订正的时间大幅减少。协作组教师从繁杂、低效的作业管理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师新理念的学习、教材与作业的研究。不久前,小赵老师关于百分数教学的论文投稿发表了,小刘老师在区优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团队的滋养下,年轻的甲类型教师群体愈发朝气、向上。

(二)全员卷入,教学行为自觉转变

浸润式的教研使得教师“研”绵不断,协作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位葛姓的老教师,他所在的小组一共编写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12课时。在编写过程中,葛老师学会了简单的PPT制作和使用,消除了对信息技术的陌生和畏惧心理。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葛老师的课堂逐渐开始有了活力。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中,葛老师发现有了动态的画面演示,学生对六个面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比之前静态的图形观察效果要好得多。为了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葛老师不但布置学生准备学具,他还亲自制作了多个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具,并给不同的面涂了不同的颜色。教具、学具的介入,使得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课堂有趣起来。

根据课堂观察纪录、问卷调查等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协作组各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现呈积极方向发展(如图5、图6)。

图5、图6分别是调整前、调整后指向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问卷作答情况。对比发现,经过一年的调整,教师在对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等方面的积极引导指数明显升高,学生在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学会表达等能力的发展指数也明显升高。

(三)“教、学、评”一体化推进,学业水平层级跨越

一年来,教研协作组共研发了160余个“教学设计+PPT+作业设计”教学资源包,基本涵盖了一学年的每一课时。资源包投入教学使用后,使得“每一位教师能做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协作组所有班级的学生成绩为全样本开展调研,把测试后的成绩按水平层次分为四层,分别为A(优秀)、B(良好)、C(中等)、D(待提高)。将跨度一年的两次区调研测试成绩进行比对(如图7),可以发现:D水平人数大幅度减少,60%的后进生跨入中等水平,65%的中等生迈上良好水平,优秀人数提高了37.5%,原B、C、D水平逐层向高一级迈进,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实现了层级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区252个班级中,23个班级学生的位次均得到上升。在50岁以上的教师所执教的5个班级中,有3个班级的位次上升了10个。其中,幅度最大的班级上升了29个。

一年来,通过对薄弱学校协作教研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地遏制了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下滑势头。但由于教研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广度、深度还需进一步挖掘。课题组将继续扎根教学实践,积极寻求薄弱学校协作教研路径的新发展、新突破,以期推动我区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学研究“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监测数据提升區域薄弱学校数学学科教研方式转型实践探索”(2021JY14-CSFX-ZA11)。

作者简介:居海霞(1978—),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小学数学专职教研员,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薄弱学校实践探索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薄弱初中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
薄弱学校高中英语课堂 沉默现象的研究及对策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