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3-07-27李琼侯耿超苑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患侧偏瘫中风

李琼* 侯耿超 苑帅

(1.周口骨科医院康复科,河南 周口 466000;2.周口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河南 周口 466000)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据调查数据显示,成人脑卒中发病率为2.47%,死亡率达到1.15%,其中62%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下肢功能障碍,15%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1]。下肢功能障碍表现为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异常、平衡功能障碍、运动模式异常等,而中风后3 m内多数患者还存在严重步行障碍[2]。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借助于低频电流刺激患者神经纤维,进而促进麻痹肌肉收缩和松弛,利于中风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渐进性抗阻训练是临床常用的运动疗法,主要以增加患者运动负荷,刺激肌肉产生连续适应,进而促进肌肉肌力、增加肌肉力量等。肌氧监测主要是利用近红外光谱监测患者局部氧含量与脉搏、心率等指标,并以此作为参考指数,从而调整运动强度,以便完成运动训练,这为抗阻训练指导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关于NMES与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笔者将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NMES结合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2岁,平均58.71±5.85岁;病程15~64 d,平均42.23±9.81 d;类型:脑梗死11例,脑出血19例;偏瘫部位:左侧17例,右侧13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4岁,平均59.26±5.63岁;病程14~62 d,平均40.78±8.86 d;类型:脑梗死14例,脑出血16例;偏瘫部位:左侧19例,右侧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或家属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关于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患者存在单侧运动功能障碍;初次发病,有明显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病情稳定,生命体特征平稳;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2级。排除标准:因脑外伤、脑肿瘤导致的下肢运动障碍者;存在骨折、关节炎等肢体病变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精神疾病者;严重心肝肾等器官衰竭者;血小板减少症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调节血脂、调节血压、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和NMES治疗。常规康复训练:(1)屈髋、屈膝运动: 20 min·次-1,Bid;(2)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可卧床进行,也可站立,收缩大腿肌肉,10 s后放松1~2 s,50次·组-1,3组·d-1;(3)直腿抬高锻炼股四头肌:抬高30~45°,5 min·次-1, 20次·d-1;(4)踝泵运动:双足背伸、跖屈5~10 s·次-1,500次·d-1;(5)下肢康复踏车,20 min·次-1,Qd。NMES治疗采用TB6807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天津唐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电刺激,频率范围为45 Hz,脉宽为0.3 ms。患者半卧位或卧位,将电极片置于患侧上肢腕伸肌、肱三头肌,下肢胫前肌、腘绳肌处。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电流强度为30~40 mA,电极位置(上肢调至指伸肌肌腹、三角肌肌腹,下肢调整至股直肌肌腹处、腓骨长肌),电功率≤45 W,每次15 min,Q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治疗。采用MRS-FS下蹲肌群运动系统进行训练(患侧单腿半仰卧位负荷深蹲),在患侧腿股外侧肌佩戴PortaMon便携式肌氧设备(北京维拓启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固定好弹力绷带,保证设备紧贴皮肤,信号连接稳定30 s后开始训练。首先按热身、训练、放松顺序完成患侧腿仰卧下蹲运动,训练阶段进行80% 最大重复次数(Repetition maximum,RM)负荷下蹲训练,共3组;每组肌氧饱和度为最低值(5 s内变化≤2%)时,增加5次;若总次数<15次,增加肌氧饱和度最低值时的训练次数,直至达15次;总次数≥20次,减少肌氧饱和度最低值时的训练次数,或适度调整负荷。热身、放松阶段进行50%RM负荷下蹲训练,若肌氧饱和度为最低值时,增加10次;总次数<15次,增加肌氧饱和度最低值时的训练次数,直至达到20次。每次组间休息根据肌氧饱和曲线确定,肌氧饱和度10 s内变化≤2%,开始下一组训练。负荷调整:患者80%RM负荷完成3组,每日运动可增加5磅负荷,每周5次,每次15~20 min。

两组连续干预4 w。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参数、步行功能、步行速度、患侧腿竖脊肌、腹直肌RMS值。

1.3 观察指标

1.3.1 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

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肢体动态、静态平衡功能,共14项,总分56分,包括双足并拢、单腿站立、闭眼站立、床椅转移、独立坐等,分数越低表明平衡功能越差[4]。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scale of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共17项,总分34分,包括站立位下肢协同运动、坐位下肢协同运动、仰卧位跟腱反射等,分数越低表明下肢运功功能越差[4]。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情况,共10项,总分100分,包括平地行走、修饰、洗澡、穿衣、上厕所等,分数越低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4]。

1.3.2 步态参数

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捕捉系统(NDI公司)评估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步频、患侧步长),患者听到信号,通过舒适步速在规定区域内向前走5~6步,测试5次,取平均值。

1.3.3 步行功能、步行速度

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FAC)评分评估步行功能,共有6个等级,5级(6分):患者可独立行走;4级(5分):患者可在平坦地面独立行走,但在不平路面、上下坡或上下楼需要帮助;3级(4分):患者无需他人扶持行走,但需监督;2级(3分):患者在1人间断或持续扶持下行走;1级(2分):患者需在1人连续扶持下减重,并能维持平衡;0级(1分):患者不能行走或需2人帮助可行走;分数越低表明步行能力恢复越差[5]。采用10 m步行时间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评估患者步行速度,选择一条长度为20 m走道,每m做好标记,患者以最稳定速度直线行走,计算MWS,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4 竖脊肌、腹直肌均方根(Rootmean square,RMS)值

采用MyoMove-EOW表面肌电图仪(上海诺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前屈45°和后伸30°肌电图。将电极片置于肚脐上3 cm左右两侧(腹直肌)、腰3棘突两侧3 cm(竖脊肌)处,并与表面肌电图仪连接,频率为100~5000 Hz,输入患者信息,对表面肌电进行评估,记录3次RMS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

干预前,两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比较(±SD,n=30)

表1 两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比较(±SD,n=30)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分组 BBS评分 (分) FMA评分 (分) MBI评分 (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6.91±2.95 38.19±4.17△ 13.92±2.74 20.42±3.12△ 54.12±6.30 75.69±6.18△观察组 17.17±3.08 42.94±3.52△* 13.68±2.46 25.13±2.59△* 53.96±5.71 83.20±5.74△*

2.2 步态参数

干预前,两组步速、步频、患侧步长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步速、步频、患侧步长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步态参数比较(±SD,n=30)

表2 两组步态参数比较(±SD,n=30)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分组 步速 (cm·s-1) 步频 (步·min-1) 患侧步长 (c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4.79±2.58 43.85±5.12△ 43.86±2.94 67.94±8.72△ 24.51±3.72 34.81±3.97△观察组 35.18±2.16 51.43±5.47△* 44.21±3.52 75.37±9.83△* 23.72±3.15 40.52±4.33△*

2.3 FAC评分、步行速度

干预前,两组FAC评分、10 m MWS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FAC评分、10 m MWS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FAC评分、10 m MWS比较(±SD,n=30)

表3 两组FAC评分、10 m MWS比较(±SD,n=30)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分组 FAC评分 (分) 10 m MWS (m·min-1)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92±0.35 2.89±0.47△ 26.17±9.45 39.19±6.12△观察组 1.87±0.42 4.15±0.53△* 25.48±8.52 44.98±7.74△*

2.4 患侧腿竖脊肌、腹直肌RMS值

干预前,两组患侧腿前屈45°(竖脊肌、腹直肌)、后伸30°(竖脊肌、腹直肌)RMS值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侧腿前屈45°(竖脊肌、腹直肌)、后伸30°(竖脊肌、腹直肌)RMS值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侧腿竖脊肌、腹直肌RMS值比较(±SD,n=30)

表4 两组患侧腿竖脊肌、腹直肌RMS值比较(±SD,n=30)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分组 前屈45°竖脊肌 (μV) 后伸30°竖脊肌 (μV) 前屈45°腹直肌 (μV) 后伸30°腹直肌 (μV)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72±0.71 13.42±1.35△ 2.58±0.55 7.79±0.94△ 5.41±0.37 11.38±1.23△ 5.21±0.62 9.68±0.99△观察组 4.87±0.52 15.58±2.14△* 2.71±0.41 12.71±1.85△* 5.38±0.42 14.26±1.41△* 4.99±0.51 11.09±1.35△*

3 讨论

偏瘫是中风存活患者遗留的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且中风后偏瘫发生率较高,这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既往临床上针对中风偏瘫患者多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平衡功能,但见效较慢。而人体肢体稳定性主要依靠平

衡能力,由于中风患者常因中枢神经疾病病变,低位中枢神经无法控制,导致患者站立位躯干重心偏移,引发平衡、运动功能障碍[6,7]。

渐进性抗阻运动方法多种多样,如增加训练频率、负荷重量、每次训练时间等,本研究将渐进性抗阻训练与肌氧含量监测技术结合,采用负荷深蹲闭链运动方式,并通过观察两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步态参数、10 m MWS等评估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发现经NMES与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联合干预后,能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联合组疗效优于单纯NMES,这与盛治进等研究结果相似[8]。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肌肉局部氧含量可反映局部肌肉组织氧耗与摄氧时间的平衡状态,能直观、实时地了解肌肉训练时氧代谢变化,保证目标肌群每组训练达到局部氧代谢亚极量甚至极量水平;还能保证每次训练组间有充足恢复时间,使血液、能量供应及时,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9]。

NMES是临床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有效方法,通过低频率电刺激直接作用肌肉,可促进神经肌肉兴奋,预防肌肉萎缩[10]。临床研究发现,NMES能促进肌肉蛋白合成速度,可显著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平衡、吞咽等功能;同时还能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与康复训练结合可利于患者早日康复[8,11]。渐进性抗阻训练主要遵循超量恢复、超负荷等原则,在运动时有序的增加阻力,通过不同运动强度刺激肌肉产生连续适应,预防肌肉萎缩,以达到提高肌力的目的[12]。

既往研究发现,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腿竖脊肌、腹直肌的肌电信号明显较弱,易引起躯体两侧不对称,导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障碍[13]。表层肌电图能客观反映神经肌肉活动状态,一般情况下,肌电信号越弱,肌肉收缩力就越差[14]。而RMS值主要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所有振幅的均方根值,肌电平均增幅变化可评估这段时间内肌肉激活程度,是时域内最可靠的参数值[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侧腿前屈45°、后伸30°竖脊肌、腹直肌RMS值均高于对照组,可见,NMES联合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NMES与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肢体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还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样本量偏少、年限短,下一步可通过扩大样本量、增加年限观察NMES与肌氧监测指导下肢抗阻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患侧偏瘫中风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更 正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