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2023-07-27张春玲张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

张春玲 张创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导向成为本次修订的亮点。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任务。为使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更加清晰,首先要明确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培育特性,其次分析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最后从主体、客体、介体三个角度提出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界定:何为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容界定

政治认同作为首要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它明确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

政治方向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即对国家的认同、对执政党的认同。政治方向强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明确规定了领导、道路和思想三个维度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的培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从小就要知晓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根基。

价值取向主要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而为中国人,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学生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于心,牢记于脑。同时,结合各种方式和多样化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学生增强认同情感,筑牢思想基础,提升实践能力。

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基础,主要包括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认同和热爱。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着深厚的生长土壤和历史渊源。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产生对“小家”的依恋和对“大国”的认同,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立志为国争光,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公民。

(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特性

1.时代性

问题来自时代的发展,因此问题应溯源回到时代的背景下去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样一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

政治认同的培育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同样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思政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时代中涌现出的积极、先进的理念和事例进行整理、整合、加工。同时,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上体现出时代性,在教学技术上也要体现时代性的特点。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融入教育教学中。

2.导向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可见,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首先,明确为谁“导”。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党领导下的思政课,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公民在政治认同上的内化和外化。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的认同。这也回应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其次,明确“导”什么。新时代,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发展性

初中生接觸社会的早晚、广度和深度上都各有差异,因此政治认同的目标、效果因人而异,要充分考虑个性和差异。对于个性和差异性的引导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发展性。

由于政治认同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形成过程会经历三个层次:初级层次——感性认同,中级层次——理性认同,高级层次——行为认同。这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次序性规律相符合。因此,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程度上不是一劳永逸的,在速度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政治认同的培养永远在路上。

二、价值:为何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课程性质的本质要求

将核心素养纳入新课标中,是本次修订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亮点。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本学科的核心价值和最高追求。新课标将政治认同确定为核心素养之首,这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也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应思想政治素质,是评估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指标,也是考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实效性的重要维度。课程所具有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凸显了思政课程的性质与要求。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课程性质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相契合。

(二)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

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青少年虽然尚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实际上其社会化的过程已经悄然开始,他们逐渐从一个“自然人”过渡成为“社会人”“政治人”,这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因此,进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帮助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但是,由于青少年这一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逆反心理较强,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容易产生一些认知偏差和误解。这时,如果青少年缺少认同感,就会产生认同危机,出现不良且深远的影响。基于此,青少年更需要正面的教育、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培养青少年具备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不仅是一种心理归宿,更是一种承认、认可的情感倾向,还是一种政治实践。因此,进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

(三)时代背景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就是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挑战,建设新时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这是新时代、新背景的现实要求。

三、实践:如何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主体:提升教师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能力

1.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而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不但影响着自身价值观和行为,对受教育者也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贯彻党中央的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师应用坚定的信仰、正确的价值导向、浓厚的家国情怀武装自己,才能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时更有底气。同时,用自己专业的素养和过硬的本领悉心呵护和滋养自己的信仰,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磨砺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信念。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思政课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思政课教师要有“大思政课”的观念,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育人格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持人,也不能仅仅是学科专家。道德与法治课要想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要让课堂成为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渠道,要让自己成为宣讲人,也是解释者;要研究这些政策和学生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思考什么,碰到了哪些现實问题;要关注如何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将其转化成学生的信念和信仰,这些都需要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二)客体:遵循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发展规律

1.尊重政治认同认知差异

按照“知—情—行”的认知规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经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践行三个层次。其中,认知是形成认同的基础。教师在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时,应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政治认知的培育中,学生政治认同目标的达成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的,必然存在主体差异性。教师应尊重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差异,理解学生认同水平的差异,遵循学生个体的层次性,着重目标达成的发展性。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育方案、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以提高政治认同的实效性。

2.深化政治认同情感深度

深厚、牢固的政治认同情感能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并积极践行。为了深化学生政治认同情感深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情理相融的原则。政治认同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公共感情的培育,即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等,而这些公共情感究其本质是从真理、道理出发的。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升华政治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巧借时政热点,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明确国家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路线的理解,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3.践行政治认同行为实践

社会实践是践行和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舞台。教师在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时,要把小课堂的学习和大课堂的实践结合起来,以“大思政课”格局引领和带动实践教学,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和校外实践活动。为了培育政治认同行为,可延展社会实践活动场域,丰富实践体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实践基地、社区等场所。另外,可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探索有效驱动,如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现场观摩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在开展社会实践中,学生逐渐了解社会,理解我国相关方针和政策,产生认同感并自觉践行。

(三)介体:创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

1.坚持素养立意

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了“五位一体”的关系。因此,在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时,不能忽视其他素养的培育。坚持素养立意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时,要求教师要心中有学生素养。相反,若是以知识本位来组织教学过程,则会因为立意的局限而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素养立意,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使教学的元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

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接受学习走向实践探究;在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因此,新课标背景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能够落地实施的关键是坚持素养立意,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2.探索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发现学习、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为基础,主张在新课标与现阶段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情境来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实现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方法。由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强加灌输,因此教师可探索项目式教学。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分析、资料收集与整理,再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修改、完善和确定方案。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认同感,在探究中提高对问题的兴趣,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3.坚持议题式教学

议题式教学作为思政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初高中衔接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广泛运用在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上。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时事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思考、碰撞、建议、接受,让学生真正带着政治问题、政治困惑理解生活和时事,才能真正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理念进行正向价值引导。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应坚持全面而深刻的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议题的设计应寓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关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乔恩,马俊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6).

[2]秦密林.政治认同培育四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3).

[3]夏春艳.政治认同素养培养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5).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