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3-07-26陈思刘子欣

理论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福斯特生态文明建设

陈思 刘子欣

摘 要:福斯特对生态革命做了个性化的思考。他认为,资本逐利的本质是反生态的,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是无法根本解决生态危机的,只有通过生态革命的途径,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消灭私有制,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虽然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却为我们把握生态革命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福斯特;生态革命;阶级斗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4 — 0063 — 05

生态革命,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议题,学者们殊途同归地研究了生态革命的必要性及其本质内涵。其中,約翰·贝拉米·福斯特关于生态革命的思考具有独特的理论创新意义。福斯特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进行了全球性考察,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生态革命的方式来彻底地解决生态危机,超越资本主义,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有着十分严谨的生成逻辑,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深刻的价值意蕴。虽然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思想启示。

一、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生成逻辑

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当代表达;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思想,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立足于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矛盾,是不断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诉求。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当代表达

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视野下,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没有革命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①。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革命是对现存世界的一种彻底性变革,“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②,也是“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③。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都是一种革命现象。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展,由最初的生产革命、政治革命、文化革命、社会革命发展到了生态革命。福斯特认为,生态工业革命寄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生态—社会革命,在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革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发展理念,减小甚至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裂缝,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所以,福斯特所要求的生态革命,是以生态领域的革命为载体,通过生态领域的革命衍生到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变革。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态革命是马克思关于革命理论在生态领域的最新表达。

(二)历史逻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①。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化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改善,“革命”一词似乎渐渐远离了人类社会。但实际上,革命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矛盾,当人类社会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临界点时,革命也就随之爆发。

众所周知,革命的产生有着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态革命的产生亦是如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矛盾中,生态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史来看,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环保观念的淡薄、资本逐利本质的驱使等原因,已经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导致各种生态灾难频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资本主义中心国家是全球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本应为此承担自己相应的历史责任。然而,这些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又因在早期工业化中占据了世界的主导地位,建构了以资本主义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从而拒绝为自己的历史行为“买单”,更甚者继续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生态入侵。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裂缝不断扩大加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不断升级,将物质变化裂缝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内。第三世界人民“正经历着类似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生活条件,因此在采取激进措施避免灾难问题上没有什么可失去的”②。所以,第三世界人民在取得物质、精神满足的同时,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呼唤也越来越高,一场由第三世界无产阶级发动的,争取美好生活环境的生态革命呼之欲出。

(三)现实逻辑: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探索,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了终生。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对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初步的设想,认为共产主义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愿景,其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物质变化裂缝”的修复和缝合,以及自然异化、社会异化的消解,即对人与自然之间主奴关系的扬弃。福斯特渴望通过生态革命所建立的生态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在生态领域的原则设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形态。

现实中,随着各国环境保护主义的不断兴起,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步开始觉醒。特别是代表环境保护主义的“绿党”逐步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随着生态运动向全球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运动愈演愈烈,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存危机已经遍布全球,人类对自身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关切,对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对美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渴望。因此,人类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存在着极高的价值诉求,这就为生态革命的实践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理论内涵

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在经典作家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表现形式的变化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主体维度:无产阶级是生态革命的主体

福斯特认为,生态革命只能作为更大范围的社会革命,并且是作为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发生,其主要推动力来源于“全球资本主义等级秩序底层的劳动人口和诸多社区的斗争。”④

所谓“底层的劳动人口”,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阶层中被压迫的那一部分人民,明确地说就是无产阶级。这些“底层劳动人口”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重领域,其中在生态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来看,处于富人区的资产阶级可以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处于贫民窟的无产阶级则处于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之中;另一方面,从国际生态环境来看,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自身所积累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优势,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垃圾、迁徙本国高污染企业、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廉价自然资源等方式,转嫁本国的生态危机。所以,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还是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都是深受资产阶级生态压迫的阶级。因此,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自下而上的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达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才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二)价值维度:价值理性是生态革命的诉求

福斯特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不仅仅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发展观念是更深层的原因。所以,福斯特主张通过道德革命的方式,将生态道德付诸实践。

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社会与自然地长期分离,导致人们忘记了生产场域,而仅仅把自己置身于消费场域之中。人们往往把自然看作是外部环境,把自然当成索取资源和倾泻废料的场所,而没有把自然界看成人类的无机身体,没有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这种自然观,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之中的一种生态霸权主义,这种生态霸权主义体现在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掠夺和破坏。这种资本逻辑条件下所积累的财富实质上是一种异化的财富,也就是说这种财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而换来的,将自然看成可以赚取的商品,本质上是一种非正义的财富。同时,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框架内,资本逐利的本性又决定了这种财富增长的无限性,就势必会造成对环境的持续破坏和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正如伊壁鸠鲁所说:“以天然的人生目标来衡量,贫穷就是巨大的财富,而无限财富是巨大的贫穷。”①也就是说,“有限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财富的获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追求无止境利润的过程中,超出自然承受能力,对自然造成极大破坏是人类痛苦的来源。”②基于此,福斯特认为必须要建立新的生态道德。

福斯特反对通过加强有产阶级的生态意识来唤醒生态道德,而是强调通过道德革命,建立一种新的生态观。所谓有产阶级,明确的说就是指资产阶级。福斯特实质上告诫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唤醒资产阶级的生态意识来缓解生态危机。因为,生态道德的缺失不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多意义上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结构性不道德,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道德。这种生产方式以价值增值为唯一目标,而不关心对包括环境在内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破坏环境的不是作为个体或集体的人类,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所以,福斯特所要求的道德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彻底否定,以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取而代之。这种道德革命不仅仅只是从思想观念上否定资本主义,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观的否定,进而深入到对资本主义“踏轮磨坊”生产方式的否定。总之,生态革命不仅仅要同传统的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也是同传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三)实践维度:阶级斗争是生态革命的方式

福斯特认为,在实施生态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社会阶级的问题。原因在于,无阶级倾向的环保主义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只有依靠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才有实现生态革命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传统的环境保护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经济状况会削弱环境保护组织的立场。也就是说,由于工人阶级在经济方面存在困难,很难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那么在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做抉择时,工人阶级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利益,例如伐木工人等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环境保护主义者仅仅关心对自然的保护,而忽视了伐木工人等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要求。这显然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是一種“深生态学”的观点,即保护环境高于一切。这种忽视了工人阶级利益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工人阶级与环境保护主义者之间产生对立,资本却若无其事地站在一旁。事实上,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工人阶级有共同的斗争对象——资本主义,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才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而严重影响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从目标一致的角度来说,环境保护主义者和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

纯粹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策略严重地脱离了他们本应牢牢依靠的工人阶级,并且使工人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而和资本家站在一起,成了环境保护的障碍,这大大影响了生态运动的发展。所以,在实施生态革命的过程中,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新规划人与自然的合作关系,平衡人类生存发展必然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当前阶段,具体表现在努力解决就业与环保之间的冲突。真正的环保主义,必须摒弃超越阶级斗争的观点,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提出一份政治纲领,用以解决工人阶级的物质需要,这才是生态革命的本真内涵。

三、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评析及启示

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具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内涵,既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性,又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诚然,其生态革命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评析

1.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一,具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内涵。福斯特坚持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从马克思关于革命条件判断的科学论断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展到了极限,需要对其整个社会关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福斯特非常强调阶级斗争在生态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无产阶级是生态革命的依靠力量,这都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

第二,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性。从福斯特批判纯粹的自然保护主义可以看出,福斯特不仅仅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也强调对工人阶级物质方面的保障。这就有别于“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福斯特这里不是坚持一种二元论,而是主张生态可持续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主张关心和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充满了人文关怀性。

第三,具有深刻的批判性。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批判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福斯特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的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其次,福斯特对绿色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最后,福斯特对纯粹的环境保护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所体现的批判性来看,生态革命是对传统社会根本性的否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缺陷

第一,生态革命理论缺乏实践可行性。福斯特虽然明确地提出了生态革命的口号,也鲜明地指出了生态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变革,是一场从生态领域进而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彻底革命。但就具体的革命措施,福斯特避而不谈,也没有强调暴力革命的根本手段,因此其生态革命理论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在实际生态运动中实践,即不具备实践性。

第二,道德革命具有容易误导人们走向道德评判视域。福斯特在生态革命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革命的巨大作用,并且这种道德革命更多意义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更高的不道德”所提出的,也就是社会的结构性不道德,即生产方式的不道德。虽然我们可以明确的说,福斯特本人是坚决反对寄希望于个人或统治阶级的生态道德觉醒而实现生态社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革命容易误导人们,从价值批判的角度来看待生态革命,从而忽视经济制度的批判,忽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这恰恰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第三,生态革命理论具有乌托邦色彩。福斯特的生态革命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提出了生态革命具体的目标,即“创造一个生产者联合起来的社会,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不仅按照他们自身的需要来进行这种调节,而且也按照后代和整个生命的需要来进行调节。”①我们甚至可以说,福斯特所期望的是一种共产主义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当前资本主义还未显现出衰退的迹象,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居于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所以,寄希望于一场生态革命,是难以实现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也难以实现福斯特所说的生态社会主义。

(二)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论

从福斯特批判纯粹的自然保护主义可以看出,福斯特不仅仅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也强调对工人阶级物质方面的保障。这就是说,福斯特将人类社会看成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坚持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同时,福斯特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行了深刻批判,对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可以看出,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强烈的批判性和美好的理想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生态本体论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所以,我们要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本体论出发,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产物。“既不是强调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也不是坚持自然的绝对优先性,而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赋予自然以平等的地位,将人的尺度与自然尺度结合起来,从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中找寻出路。”①

2.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十分强调“最底层劳动人口”的作用,也就是说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福斯特生态革命理论的应有之义。所以,在福斯特看来,生态革命的依靠对象是无产阶级,而生态革命的结果也应由无产阶级共享。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条件下,自然资源作为生产的初始原材料,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值的需要,而非滿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即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生态问题,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些行动,但其根本目的依然是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保障资产阶级的发展权利。资本主义国家富人区的优良环境与贫民窟的破败不堪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所以,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生存和发展权,而不是为了广大无产阶级和第三世界人民。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生态纳入到民生领域,作出了“生态就是民生”的科学论断。在物质财富匮乏的时代,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而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在的包含了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变化的趋势要求,科学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民生领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所以,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摒弃资产阶级以资本为核心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生态民生观。

3.坚持“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

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不仅仅强调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变革,还强调对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念进行变革,以符合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质上把自然资源当做资本的一部分,作用于生产,以实现自然资源的交换价值,从而忽视了自然资源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即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其使用价值内在包含普通商品的、作为物的一般使用价值和作为自然资源所特有的生态价值。在资本主义的逻辑框架内,其内在所固有的、本质的生态价值往往被忽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价值增值的逻辑需要,资本循环的速度必然不断加快,这就是福斯特所称的“踏轮磨坊”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导致资本主义高生产、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观、消费观实质上从生产、消费两个领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基于此,我们要摒弃这种资产阶级的生态价值观,不能将“自然资本化”,而是要挖掘自然内在的、自身所固有的生态价值,挖掘自然资源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同时,我们也要摒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人类的实际需要为生产目标,而不是以资本价值增值为目标,进而改变这种发展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效益,以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④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明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抉择不是悖论,而是可以达到和谐发展。所以,“经济与生态之间并不只是矛盾关系,要在绿水青山中谋求经济支撑点、在经济增长中寻找绿色发展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也就是金山银山。”⑤

〔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3 — 04 — 09

基金项目:厦门医学院2021年社科类项目“医疗卫生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文化变迁——以近代厦门为例”(S2021-09);厦门医学院202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红医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XBSZ20220001)。

作者简介:陈思(1995—),男,江蘇溧阳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刘子欣(1995—),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

猜你喜欢

福斯特生态文明建设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
妻子的反抗